鄞州多山,所以多石,其著名的石料開采之地——鄞江,歷史上曾是著名的石料集散地,其經(jīng)濟命脈也是以石為主的貿(mào)易石,成了鄞州人難于抹去的記憶
鄞州地域像一只飛舞于中國大地的彩蝶,在遼闊的海岸線上翩翩起舞,彩蝶兩翼翠綠的翅膀分別是天臺山和四明山。天臺山余脈成為東海屏障、而四明山成為西障屏風(fēng)。馬鞍狀的鄞地地形像一處巨大的避風(fēng)港,故歷代少災(zāi),人們默默地做著石頭文章文章一做恰做出了名堂,做出了世界罕見的全石結(jié)構(gòu)攔截江河的它山堰、為中國漢字增添一個碶閘之“碶”的文字、做出了鄞地工匠于800年前攜梅園石出口到日本并成為該國國寶。
鄞江石的魅力
滔滔鄞江水從四明山的源頭流向三江口,接左邊的姚江和右邊的甬江鄞江,左右之江又像鄞蝶上的一對觸角,而三江口成了蝶嘴。三江達海,成為寧波城市繁榮的港口城市,離不開用石疊出來的它山堰引鄞江之水進城,用鄞江的小溪石建設(shè)甬城、梅園石雕刻甬城,正是鄞石之樂章的魅力。
鄞與石始終是寧波城的魅力。寧波的前身為明州,明州的出生之日起,她的州治就在鄞江了;比明州再早的就是鄞州,她的州治當(dāng)在鄞江。
二百八十峰的四明鎖鑰就在鄞江鎮(zhèn),樟溪之水直沖鎖鑰之地后分二路落鄞江進小溪,南江、北河分道揚鑣而達寧波。鄞江在樟溪沖擊而來的山脈中有著眾多洞穴,如禪巖洞、云石巖洞、冷水巖洞、小巖洞等等。這些天然巖洞中,特別是小巖洞引出了“小氣”鄞江橋的故事。
唐開元間,有位老人來到鄞江尋找隱居之地,沿江而下,不遠處的鮑家勘北山坡,看到了臨江的小巖山上有個山洞,隨著羊腸小道,蜿蜒而上,到了跟前才發(fā)現(xiàn)高達2米的巖洞(今已被開采而毀去),他開懷大笑,驚呆了。“人之笑語,洞能應(yīng)和,聲音清亮”故小巖洞又稱響巖。這位老人于此設(shè)釣臺,一天釣得之魚因釣桿甩得太重而將魚脫鉤甩向鄞江橋上,當(dāng)他前來橋上拾魚時,已被他人拾走。故有小溪鄞江橋變成了“小氣”鄞江橋。這位老人就是翰林院秘書監(jiān),被李白稱之為“四明狂客”的賀知章。
石壩建筑
小溪作為鄞江鎮(zhèn)域的小地名,她像商標一樣被依附在石頭的產(chǎn)品上,衍生出小溪石,還有另一張名片叫梅園石,因梅園山而得名,山因漢代隱士梅福隱此而得名。小溪石和梅園石成為鄞江發(fā)展甬城的二大基石。鄞州石材的開采歷史,是一位推動石料開采的中心人物。
833年六月的一天,驕陽如火,一位魁梧的年青人,頭戴一梁冠,身穿深綠袍,腳蹲馬靴,騎著棗紅色的高頭大馬,在急速飛馳中蕩起了銀質(zhì)九銙的革帶。他從京城長安領(lǐng)旨前往會稽府方向的驛道馳向明州鄖縣。他上任后,為民治水,阻咸蓄淡,造起了一座世界罕見的石筑結(jié)構(gòu)江河隔離壩——它山堰,歷近1200年,至今仍發(fā)揮著作用,并為寧波城的發(fā)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chǔ)。
這位中心人物就是六品縣令王元暐,建立了它山堰,造福鄞江乃至寧波府一帶的寧紹平原。這一偉大的古老工程,因為采用了先進的建造技術(shù),而名垂千秋。
古代的堰體或其它大型的橋基做法都采用打木樁,沉竹籠裝石砌成,如都江堰等就是如此?!吨袊肪V要》姚漢源專家對都江堰的堤堰認為:“這些堤堰在近代以前基本都是用竹籠裝石砌成,遠在唐代以前,甚至秦漢時已有這類構(gòu)件”。但是它山堰就不一樣,利用山體自然巖基,再在其上下游兩邊用條石砌筑,中間又用沙礫石填筑充實,堰上部再覆以條石,疊石成堰,堰體長114米、寬4.8米、高約5米以上。而其每塊條石長3~5米、寬0.5~0.4米、厚0.2~0.35米,每塊條石均達3噸左右。它山堰采用通體用條石的堰體結(jié)構(gòu)是世界罕見的,它將彪柄千古。
王元啤采取以巨石擋萬巒之水,漫山遍野地踏勘石材。雖有432年建城史的鄞江小溪石已在開采,但大石材卻不易得到。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馬鞍崗山岙里找到了意中之材。
目前。馬鞍崗山岙里的半山腰,東側(cè)洞口高近三米,西側(cè)洞口略小,內(nèi)洞徑達30米,能從東口進西口出而互通,所以后人稱之為“東進西出”。“東進西出”位于它山堰南岸的背山一面,上世紀70年代,馬鞍崗的村民整山平地時發(fā)現(xiàn)山腳上有條寬約3米的石蛋路,想必就是運料之道。料想當(dāng)年王元暐繞山腳而進,用滾木或木車,用眾人之力或牛馬之畜牽引而來。吱吱、咯咯的動力聲和人們的號子聲匯成一片,人山人海之威完成了這一偉大的壯舉。
鄞江之地從東晉建城起,雖有用石開采,但真正意義上的石塘開采史。始于王元唪筑它山堰。該塘交通不便,至今無人再采。而后,隨著寧波城的不斷繁榮,官宦人家不斷勃起,宅第建筑用石也越來越氣派,小溪石的用材由此越來越廣泛。
南塘北塘
小溪石是廣義的稱法,其實以其周圍的山塘,如上化山、光溪塘、毛家塘、天塌塘等連綿數(shù)里,更是明清建筑用材的石塊主產(chǎn)地。上化山古宕又稱光溪塘,因其整座山頭已被鑿空。用南北二面開采而入,后人稱之為南塘北塘。
進塘盤山而上,過巨石林立繞至山頂,迎面出現(xiàn)“古羅馬競獸場”般的景觀。南北塘洞口高近10米,南塘洞口更是石柱林立,其東側(cè)積水成潭,下大上小的石柱在綠水中像是艘艘船帆。南北塘口相通,深達百余米,縱橫交叉,迂回曲折,可同時容納千人相聚。塘之西端開采所形成的,像是大象邁步西去。北塘有的還像漢代的門闕。塘之大是偉大的,據(jù)說塘中無一例因開采而造成的死人事件。北塘的北山南麓有一許多石室構(gòu)成的墳冢,或許是石工們老死的歸宿地。
石塘的進出古道就在南面,它以“之”字形構(gòu)成曲折沿山而下的古代取石進出通道,山腳為鄞江村鄞溪村落。悠悠采石古道,對古代運輸碼頭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價值。
梅園石,國寶級雕刻石材
小溪向北的梅園山也是一處著名的石材產(chǎn)地,今稱之為梅園石。清著的《四明談助》記載:“浙東碑材。不能得太湖石,次之梅園。質(zhì)頗近膩。今石孔久閉,佳者亦不易求矣?!闭f明當(dāng)時的梅園石排在了太湖石之后。梅園石的開采時間也無史料記載,據(jù)現(xiàn)存最早刻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的廣德湖御筆碑是梅園石,上雕盤龍碑首,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雕刻作品。
據(jù)日本奈良東大寺碑記記載。中國的雕匠師陳和卿、伊行末等人于中國的南宋時期被邀請到日本造作。后成立石匠集團。其子孫并在日本繁衍生息。當(dāng)時的陳、伊等人,去日本的海船上用于壓倉的二塊石材荒料,后來亦雕刻成一對中國式石獅,鎮(zhèn)守在東大寺,至今已成為日本國的國寶。據(jù)說該石料就是鄞西的梅園石,至今還在進一步考證之中。從鄞江鎮(zhèn)通江達海之地的繁榮狀況、梅園至今還可大量開采大規(guī)格的荒料、以及南宋史氏家族在東錢湖周圍的墓道石刻中最佳的作品就是梅園石,且這些墓道作品已被國務(wù)院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等分析,日本東大寺的鎮(zhèn)守獅很可能就是梅園石材。
說不盡的鄞江石
小溪石因其為火山碎屑巖,大規(guī)格的荒料較難覓,而梅園石往往是成片通體的山體混合狀,除了個別的石筋外幾乎都是整體石料;小溪石是一層層的疊狀體巖層,像千層餅,當(dāng)然有厚有薄,厚至40公分,薄至1公分,便于開采,幾乎用鐵棍就可搞成,所以開鑿成洞穴式采石場,便于雨天亦能操作;而梅園石是通體與山體混成一片的石材,開采時只能從上往下開,且必須使用相對復(fù)雜的工具,如用錘子、鐵棍、鐵麻將等大量的開鑿工具,并只能是露天的開采場;小溪石以長條石為主的并可做成方石或厚薄不等的建筑板材,所以為發(fā)展寧波城市的建筑用材、平原水網(wǎng)上的橋梁建筑用材等等,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可在城中老建筑中和各地的古橋梁中都能找到小溪石材的運用;梅圜石具有色澤美觀。素雅大方。石質(zhì)細膩,硬度適中。塊度大的特點,而廣泛應(yīng)用到工藝雕刻、碑刻、基道石刻等定型石雕的運用。
無論是小溪石或梅園石,都是后人將它概括為產(chǎn)料地的石材分類,小溪石以醬紅色為主,而梅園石以淺紫灰色為主。小溪石的分布廣泛,以小溪鄞江鎮(zhèn)周圍一帶,而梅園石分布較少,基本以今梅園村華興塘一帶為精品,且越往地下越精良。
近幾年。小溪石向北方向的石塘中,在清理塘渣時也有發(fā)現(xiàn)毛坯石雕,根據(jù)其隱隱約約可見五梁冠形制分析,當(dāng)為南宋之作。但為何丟棄?可見其鼻已出次品,所以小溪石對于雕刻到細部時容易脫落,不適宜于用作較精細的人物及其復(fù)雜的衣飾雕琢。小溪石塘的塘渣中也有簡易的雕刻作品,如家用產(chǎn)品中的石磨、石桌、搗臼、鼓凳等等日常生活用品。
近來又在其北面的山上發(fā)現(xiàn)了二具武將作品,一件為毛坯。另一件為半成品,石質(zhì)相對比上述五梁冠文臣要好,而仔細觀察它的石質(zhì)確比梅園石要差。據(jù)調(diào)查,此石屬假梅園,也是地處梅園石與小溪石接近之地,個別地段能取出上等的好材,所以稱假梅園,確有一定道理。
不同石質(zhì)因材使用,而鄞江的小溪石在為發(fā)展甬城的民居宅第和橋梁建設(shè)上作出過貢獻外,而梅園石也為甬城雕刻史、外交史以及交通建設(shè)作過貢獻,如寧波的第一條公路,由民國時通車的鄞奉公路上所用石子都是鄞江梅園石,當(dāng)時的華興塘老板叫謝桂生,為了保質(zhì)保量地完成任務(wù),以虧本的志氣采用軌道小貨車運料,反映了鄞人的傲氣。石頭成了鄞人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