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益就是一種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的那些社會性因素,是人們一切活動的源動力。站在經(jīng)濟法的立場上,對利益以及社會利益進行了界定和詮釋,從而解析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得以平衡的原由。
[關鍵詞] 經(jīng)濟法 利益 社會利益
一、利益的基本界定
利益,英文為interest,其含義為利息,主要是表示債權人對利息的正當請求,后來利益作為個人與社會的一種關系體現(xiàn)得到了廣泛使用?!杜=蚍纱笤~典》將利益定義為“個人或個人的集團尋求得到滿足和保護的權利請求、要求、愿望或需求”;龐德認為利益是“人們,個別的或通過集團、聯(lián)合或關系,企求滿足的一種要求、愿望或期待;因而利益也就是通過政治組織社會的武力對人們關系進行調整和對人們行為加以安排時所必須考慮到的東西”;利益法學派創(chuàng)始人赫克認為利益是人們生活中所產(chǎn)生的各種欲求,這種欲求不僅意味著人們的“實際需要”,而且還包含著那些受到刺激后,可能進一步向前發(fā)展的隱藏于人們內心的“潛在動機”。惟此,我們可以看出,西方學者在一般意義上對利益的界定都是來源于主觀上的,就是某中要求、愿望、需求或期待。
中國學者則與此有明顯的差別?!掇o源》對利益解釋為“好處”或“功用”,與“害”相對立;郭道輝教授則將利益定義為“能滿足人們物質或精神需求的事物,即所謂好處”;王光偉教授認為利益是“需要主體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為中介,以社會實踐為手段,使需要主體與對象之間矛盾的狀態(tài)得到克服。”這就說明,盡管人本身基于生理或心理的因素會產(chǎn)生各種欲望或者要求,但只是將其真正地落實于所在的客觀事物上才可稱其為利益。
眾所周知,人的欲望無窮,而利益的稀缺性總令人類處于一種饑餓非滿足狀態(tài),由此乃有強力干預和分配利益的現(xiàn)象。法律對利益的調整不是將人們的主觀欲望與需求作為調整對象,它不可能對人們的主觀世界進行直接的介入。所以筆者認為,利益就是一種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的那些社會性因素,是人們一切活動的源動力。
二、社會利益的特征
社會利益雖然在現(xiàn)代社會中才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并以國家立法的形式進行保護。尤其是把其提升為社會公共利益進行界定,剛實施的《物權法》也予以了規(guī)范,但公共利益在人們面前表現(xiàn)出的空洞性、模糊性與擴張性仍就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社會利益本身的抽象性與模糊性,另一方面源于國家利益邏輯上的至上性。要認定社會利益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產(chǎn)生于人們的公共生活之中
個人在自由市場條件下,天生就是理性的經(jīng)濟人,對個體利益的無限追求,引發(fā)了個體間對有限資源的搶奪,于是人們必然會彼此約定個體對利益追求的范圍,并將界外的利益轉化為一種共同的利益,即社會利益。社會對個人的要求就是個人必須對社會利益遵守并予以服從。
2.個體對公用設施的需求與個體能力不足之間的沖突
經(jīng)濟學家馬斯洛認為,個體的需求始終呈現(xiàn)一種遞進發(fā)展的態(tài)勢,當個體的溫飽得到有效滿足時,他便會對諸如尊重、審美、藝術、自我價值實現(xiàn)等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需求。這些欲望或需求僅靠個人的力量無法得以實現(xiàn),而且對個別邊際收益較小或者邊際收益大但風險大、成本高的領域,如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益事業(yè),也無法通過市場自發(fā)引導資源合理的流入。在這些場合里,市場往往是失靈的。因此,一般國家或其他組織便基于公益出資以滿足社會公眾的共同需求,修建的設施便轉化為公用設施,而表現(xiàn)于其上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
3.社會利益與社會公德的一致性
個體道德是主體在私人生活與特定對象發(fā)生關系時所遵守的道德,而社會公德則是主體在公共生活中與不特定的對象發(fā)生關系時所遵守的道德,是約束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健康行為的外在力。對社會利益的違背,常常使人們基于與違背者同處于一組織或地區(qū)而產(chǎn)生負罪感,進而直接對組織或地區(qū)的利益構成侵害,損及社會公共秩序,從而損害社會利益。這些行為有的納入到法律調整的范疇,有的沒有。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確定社會利益可以以社會公德為標準。
我們可以看到,社會公共利益這個概念具有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任何經(jīng)濟活動都有一定的公益性。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將許多人的自利行為合成促進共同繁榮的公益行為。嚴格意義上講,社會利益實質上是一個價值判斷,必須以一個發(fā)展中的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因素作為評判該價值的要件。
三、經(jīng)濟法立場下的社會利益之考量
經(jīng)濟法以社會本位作為自己的思想基礎,追求的是社會整體利益,是完完全全的社會本位法。民法關注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鼓勵人們?yōu)榱俗陨淼臋嘁娑鴬^斗不息。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沖突開始增加。某些時候,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發(fā)生沖突不可避免,甚至有個人利益濫用而損害社會利益行為的擴大化趨勢。
經(jīng)濟法對個體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同樣保持高度的支持,但這種支持是來源于社會化的產(chǎn)物。通過強制性的引導,讓政府在社會發(fā)展中進行各種必要的干預,讓政府充當公共產(chǎn)品的提供者,社會矛盾的調節(jié)者和市場缺陷的彌補者。如果說民法關注的是所有權,那么經(jīng)濟法所關注的則是人本身。經(jīng)濟法認為個人行使所有權時,除個人利益外,也應顧慮社會公益。惟有個人利益與社會公益相協(xié)調的權利思想,因兼顧個人利益與社會公益,既合乎社會正義,又保護了個人自由,成為主導社會的基本思想。也就是說,經(jīng)濟法所界定的社會利益,不是個人利益的簡單復加,而是追求最大多數(shù)社會主體的幸福,并通過這種利益主體的對比,給予弱者以特別的關懷,從而實現(xiàn)實質意義上的最大平等。比如《價格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絕不僅僅保護利益損失的一方,更是通過政府調控的手段,來追求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偠灾?jīng)濟法對個體利益的關懷也就得到了最為充分的體現(xiàn),對社會利益的追求也就實現(xiàn)了個體利益的最基本要求,從而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
參考文獻:
[1]牛津法律大詞典[M].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版
[2]龐德:經(jīng)過法律的社會控制[M].沈宗靈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3]呂世倫:法理的積淀[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4]郭道輝:論立法中的利益分配與調節(jié)[J].浙江法律論壇第2卷
[5]王光偉:社會利益論[M].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艾建國:中國城市土地制度經(jīng)濟問題研究[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