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這輩子注定與香煙“有緣”,已有三十多年的煙齡。
那一年,連續(xù)下了十幾天暴雨,縣水利局從領導到普通干部都上了河堤。一浪高過一浪的洪水像脫韁的野馬,肆虐地拍打著堤岸。險情突顯處,人群涌動,草袋、木樁、石塊被迅即拋入、壘起。暴雨稍減,指揮長才叫大家輪換歇會兒,啃幾口饅頭,擦擦身上的汗水和雨水。父親剛從學校分來,書生氣未脫,第一次參加如此驚心動魄的大戰(zhàn),難免有些緊張。指揮長掏出一支“圓球”牌香煙,讓他抽幾口定定神,父親被嗆得眼淚直流。
這以后,指揮長對這位半月不離河堤,有專業(yè)理論的小伙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親勤學苦鉆,設計和參與施工了好幾座大中型水庫后,從一名普通技術員走上了領導崗位。
“文革”中,父親身陷囹圄。停發(fā)工資后,囿于經(jīng)濟上的窘境,父親曾一度戒了煙。后來,在“五七干?!痹馐苣切┓侨说恼勰?,沒完沒了地批斗,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極度苦悶和空虛中,父親學著用干燥的蓖麻葉卷起了大煙筒。抽起來,嗆得不行。即使遭遇了這些不公正待遇,父親也從未失去生活的信心。他相信總有云開霧散的那一天。
重新走上領導崗位后,父親坐著那輛縣里給他配的吉普車,跑遍了老區(qū)的山山水水,修小水電,建渡槽,造福一方百姓。下基層,父親總是裝上一兩條“自備煙”。開會時,父親總是習慣地拿出自己的煙“滿撒一遍”。有時“彈盡糧絕”時,對下屬遞上的煙,他也是“來者不拒”。散會后,群眾心里的疙瘩也解開了,干工作上下一心,群策群力。
父親為官時,可以說沒趕上請客送禮的年代。退休后,他對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很看不慣,尤其是對職工求領導辦事,提煙帶酒頗有微詞。他笑稱,平常抽的都是從街上買的“廉政煙”。逢年過節(jié)我們孝敬的高檔煙,他非要在街上找人換成低檔的。他常說,領導給群眾解決困難是盡一份職責。“自食其力”,無貪念,這樣的干部群眾才能從心里服氣,自己也活得心安理得,不留罵名。
煙伴隨了父親清廉的一生。于父親,煙很難說有多大的好處和壞處,它緩解了父親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當然也損害了他的健康。醫(yī)生曾勸他要少抽煙,我們也為他戒煙敲過邊鼓,父親卻一直顯得很“倔強”。父親說,他不是完人,缺乏這方面的毅力。這或許是他人生中最大的缺憾。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