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5年4月29日,中國股市開啟了股權分置改革這一偉大的變革。三年過去,回頭看看三年前上市公司為股改而承諾的“豪言壯語”,為股改而描繪的“五彩藍圖”,卻發(fā)現許多承諾并沒有實現。本期“上市公司透視”選擇了三家嚴重失信的公司,看看它們是怎樣將承諾變?yōu)榕萦暗?/p>
“千金難買信任”是東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集團”)董事長張宏偉在股東大會上的“感言”,曾迎來好評如潮。在市場對母公司金融、礦業(yè)類優(yōu)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的熱切盼望中,張宏偉在履約截止時限前,把赤峰銀海金業(yè)作價1.26億元賣給了上市公司。引發(fā)了市場用腳投票,股價從接近42元跌到個位數。
這是一年多來,上市公司東方集團的承諾故事梗概。眾多中小投資者不明真相,參與東方集團金融資產重估和資產注入題材炒作,套牢之深苦不堪言。
銀海金業(yè)的“成色”受市場質疑
市場從來沒有表示過對黃金股的厭惡。山東黃金和中金黃金兩只黃金股在2007年大放光彩,股價分別攀升到239元和159.6元。市場之所以對東方集團喝倒彩,是因為投資者對銀海金業(yè)的成色沒有信心。
據公開資料顯示,銀海金業(yè)的注冊資本為3990萬元,評估價值為2.57億元,原為東方集團母公司東方集團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張宏偉為實際控制人,以下簡稱“東方實業(yè)”)持有。從表面上看,銀海金業(yè)51%股份作價1.26億元賣給上市公司,東方實業(yè)在賬面上并沒有獲得溢價,甚至還有略微的折讓。
但事實不然。銀海金業(yè)的凈資產只有4187萬元,評估價值則高達2.57億元,其中來自采礦權的股權增值就占去了1.63億元。東方集團披露,礦脈內剩余儲量為4.63萬噸,存窿礦石48.61萬噸。至于銀海金業(yè)是純金礦還是半生礦以及品位如何?則一概沒有披露。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探開發(fā)局正在對剩余礦脈進行勘探,成色如何目前還難以判斷。
赤峰位于內蒙古的東部,雖屢有零星黃金礦分布,但與山東、福建、河南等內地黃金主產區(qū)相比,一直沒有太大名氣。注資方案出臺后,投資者驟生疑慮:“張宏偉是不是在內蒙古的荒山野嶺里隨意指了一塊地方,就說這下面有黃金,把它賣給了上市公司?”
當然,探礦、開采和評估都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和許可,相信張宏偉和東方實業(yè)都已經履行了完整的程序。但資源勘探是高風險行業(yè),過往屢有外資和國資巨頭斥巨資進行勘探,結果一無所獲的案例。
“得資源者得天下”。張宏偉在礦產行業(yè)傾注了大量心血,在公開場合中,他也多次表示,未來將把礦產行業(yè)打造成與金融投資并行的主業(yè)。張宏偉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上市公司有了資源概念,不管大小,先放一粒種子。這粒種子放進去以后,會明確金融和礦資源將是東方集團未來的主要發(fā)展方向?!?/p>
由此可見,銀海金業(yè)是張宏偉在礦產行業(yè)的種子項目。這顆種子長成參天大樹,還是早早夭折?投資者不得而知。
事實上,為籌劃銀海金業(yè)進入上市公司,東方集團還為此停牌兩個月。復牌后,連續(xù)三個跌停,股價從41.72元一路下瀉到9.33元才收住腳,成為此輪調整以來跌幅最慘的股票之一?;稹⒋髴艉椭行⊥顿Y者奔逃而出,相互踩踏,損失慘重,在網絡上也有股民對張宏偉惡言相向。在注資預期下,東方集團的股價經歷了一輪爆炒,艷美如花;銀海金業(yè)裝入上市公司后卻成了噩夢的開始?;匚哆@個過程,頗有幾分戲謔意味。
縮水的注資承諾
作為一家老牌上市公司,東方集團于2006年8月14日實施股改方案,流通股股東每10股獲得2.5股定向轉增股份,相當于10股獲送0.6385股。
從2005年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持續(xù)了三年,新老劃斷前上市的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東,以向流通股股東每10股送3股的代價,獲得了流通權利。東方集團的非流通股股東獲得流通權利,支付的對價相當低廉。
東方集團的股改方案一次性通過,進行得十分順利。原因就在于東方實業(yè)承諾,將在兩年內擇機增持公司股份,并將在股權分置改革實施后的十二個月內,進行資產重組,注入金融或能源、礦業(yè)類優(yōu)質資產,以有效提升公司長期盈利能力。
2007年8月8日,幾乎是踩著一年截止時間的鼓點,東方集團停牌進行籌劃資產注入。投資者預期,東方實業(yè)持有的海通證券股權能進入上市公司。東方實業(yè)持有海通證券2.08億股,榮居后者第三大股東,當時市值超過100億元。
銀海礦業(yè)51%股權作價1.26億元進入上市公司,讓投資者大跌眼鏡。至于海通證券股權為什么沒有進入上市公司,東方集團表示,海通證券不是優(yōu)質資產。理由是,“東方實業(yè)持有的海通證券股份屬于限售股,三年內不能出售,而且,即使進入上市公司,海通證券還是按照成本法來核算盈虧?!?/p>
這當然不能讓投資者信服。事實上,在持續(xù)兩年多的大牛市里,以海通證券為代表的券商是股市最大的受益者。海通證券2007年度每股收益1.58元,如果不考慮所得稅影響,按成本法核算,東方實業(yè)應占的分紅也高達3億元。
銀海金業(yè)的資產規(guī)模過小,是注資前一個月東方實業(yè)從外部購得,至于能不能產出黃金、品位高低,投資者更是沒有信心。與之相比,海通證券絕對是優(yōu)質資產。這也難怪投資者有“張宏偉雖然履行了股改承諾,但只做足了表面功夫,用一個善良的預期換取股份流通權利,蒙蔽二級市場”的憤慨。
也許,在很多投資者看來,張宏偉在股東大會上與股民共勉的“千金難買信任”,也是“表面功夫”。事實上,投資者耗費了“千金”,買到的不是信任,而是一個謊言。
資本能人張宏偉
東方集團是我國第一家上市的民營企業(yè),其創(chuàng)始人張宏偉更是國內橫跨實業(yè)界和投資界的能人。
張宏偉創(chuàng)業(yè)起始于1978年9月,時年24歲的張宏偉帶著50余人組成的施工隊進入哈爾濱,并以此為基礎組建了東方企業(yè)集團。此時,適逢房地產開發(fā)浪潮,東方企業(yè)集團漸漸壯大。1993年10月,張宏偉拿出13家下屬企業(yè)組建成東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并上市。
在此過程中,張宏偉領略到資本運營的魅力,13家下屬企業(yè)的凈資產不過3000萬元,發(fā)行股票上市居然能融到2.67億元,由他控制的資產也就達到了3億元。如此迅速的財富增值過程,讓他知曉了資產經營與資本運營的關系,即“資產經營等于是在做加法,資本經營卻在做乘法。如果加法和乘法一同做,企業(yè)自然會像滾雪球般做大做強?!?/p>
張宏偉在金融投資上的眼光堪稱獨到。1994年,以1.5億元的價格收購錦州港30.4%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目前市值接近20億元;2000年8月,東方集團又參與發(fā)起設立新華人壽,目前這部分股權雖然被強制出售給保險保障基金,但也增值數億元;東方集團還一度是民生銀行第三大股東,相對于2億元左右的投資成本,至少增值了50倍。
張宏偉在股權增值上的最大斬獲海通證券,它持有的股份市值一度高達140億元。與之相比,早期的投資成本可以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