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就像生命大樹的樹干,它默默地支撐著人體。發(fā)生了骨質疏松的骨骼如同生病枯朽的樹干,骨質會變輕、變脆,易發(fā)生骨折,而且骨折后很難愈合。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需要積極防治的疾病,更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如何自我保健。
人到中午,體內的骨營養(yǎng)流失過多,骨量的流失達到25%以上,就會出現一系列的癥狀,比如全身酸痛,腰腿乏力,抽筋;彎腰、翻身、下蹲、行走不便,甚至動不動就骨折,這些癥狀往往是判斷骨質疏松的一個重要依據。防治中,應做到“六宜六不宜”。
宜補全面營養(yǎng),不宜單一補養(yǎng)
研究表明骨的營養(yǎng)(化學組成)是決定骨質疏松癥發(fā)生及防治中的重要因素。其中骨密度主要和骨礦物質含量有關。骨強度除了和骨礦物質還和骨骼的形態(tài)、結構,及骨膠原蛋白的性質、含量等因素有關。由此可見,補鈣不等同于補骨,補骨需要全骨營養(yǎng)。
均衡膳食,合理營養(yǎng)骨骼,應選擇含鈣、膠原豐富食品,如豆類及其制品、牛奶、雞蛋、魚蝦、肉皮、芹菜、油菜及低鹽低脂等飲食。
要避免太多肉類和鹽,并且少吸煙、少喝酒,咖啡與茶亦不可過量。最好忌食辛、辣食物。
宜早不宜遲
骨質疏松的防治特別強調年齡段,宜越早越好。正常成人,骨量(骨營養(yǎng))的丟失年齡段女性為35歲,男性為40歲,隨著年齡的增加,骨的重量就會減輕,從50歲到80歲,每增加10歲,骨的重量:男性會減輕5%,女性會減輕7%,所以,女性比男性更早更容易出現骨質疏松癥現象。因此,一個是在年輕時骨儲備的高峰期有意識的補充全骨營養(yǎng),另外一個是到40歲以后,全骨營養(yǎng)流失開始增多的時候,應該盡量補充全骨營養(yǎng)來減少骨營養(yǎng)加速流失的這種現象。
宜動不宜靜
運動有利于阻止和減慢骨質疏松的進程。輕度骨質疏松病人可選擇戶外跑步、打拳、游泳及球類運動等。較嚴重的人可選擇活動量小,以身體上下運動為主的項目,如原地踏步、行走、慢跑等。病情嚴重者做適當活動——肩、肘、腕、手指、踝及膝部等關節(jié)抗阻力的伸屈運動。
老年人須避免做激烈或負重大的運動,避免引發(fā)骨折。
宜補腎不宜伐腎
中醫(y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腎精虧損則骨骼脆弱枯痿,導致骨質疏松。
實驗證明,補腎方藥能抑制破骨細胞的骨吸收活動,同時還能增生成骨細胞,促進骨形成,還能穩(wěn)定和提高人的性激素水平。所以,人至中年,應根據體質的陰陽偏頗,常服補腎之品。若腎陽虛,則“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服用腎氣丸、右歸丸等;如腎陰虛,則“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服用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等。
宜健脾不宜損脾
中醫(y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主四肢、百骸,為氣血生化之源。
有實驗證實:健脾方藥和補腎方藥在防治老齡大鼠骨質疏松及增強骨骼生物力學強度,預防骨折發(fā)生中均有確切療效。兩者作用機制均與較少骨量丟失、增加腸道對鈣、磷的吸收有關。臨床可選用四君子湯、八珍湯、補中益氣湯(丸)等加減。藥用黃芪、人參、黨參、太子參、白術、白芍、茯苓、當歸、黃精、山藥、炙甘草等。
宜養(yǎng)血活血,不宜破血耗血
老年骨質疏松癥突出的癥狀是疼痛。中醫(yī)學認為,以疼痛關節(jié)屈伸不利為主要特征的病癥為痹癥,是由于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所致?!巴▌t不痛”,治則用通法,宜養(yǎng)血活血以通之,除內服藥外,可用敷貼、針灸、推拿、薰洗等外治法相結合,其中中藥足浴選用當歸、紅花、雪蓮、川芎、血竭、白芍、懷牛膝、雞血藤等。氣血暢通也使骨營養(yǎng)能夠通過暢通的渠道補得進補得全。
(編輯/王子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