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5日《信息時報》報道,江西九江的王先生自2005年初開始,左眼皮經常跳動,起初他并沒有在意,可一個月后左眼皮越跳越厲害,他聯想到“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民間說法后,心理犯起了嘀咕:難道財神爺在提示我嗎?抱著這種想法,原本從不買彩票的他開始了買彩生涯,一年下來相繼投進去了8000多元人民幣,結果連個小獎都沒中,到了去年3月他的左臉又開始了抽搐,才四處求醫(yī),新近被醫(yī)生診斷為面肌痙攣。
真是左眼跳財嗎?
民間說起“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真是有聲有色,而且還強調男左女右等等。其實眼皮跳動,多因眼肌痙攣或不自主收縮所引起,而與禍福則毫無關系。
人體的小小眼球深藏于眼眶之中。眼球雖小,但眼球外有七塊肌肉上下左右將其支配,分別是內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與下斜肌這六塊精細的小肌肉協調雙眼上下左右的靈活轉動。而另有一塊上瞼提肌附著在眼皮,是專門提上眼皮,司開眼動作的。除此以外眼周圍有眼輪匝肌,當其收縮時就閉眼。因此眼的一開一閉各有分工。
生活中,不少人都會出現眼皮跳的癥狀,如果是短期內間歇性發(fā)生的,大多是由于休息睡眠欠佳,或因勞累過度所致,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當然,也有人是由于過多地食用了有刺激性的食物或藥物引發(fā)的,大多在刺激消除后,眼皮跳也會漸漸消失。
但像上述王先生這樣眼皮頻繁、長期地跳動,甚至發(fā)展為臉部抽搐的,就屬于面部神經有問題了。一些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有高血壓病的,都容易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腦干的面神經核,繼而引起眼皮跳。也有人因眼有慢性結膜炎等炎癥乃至有屈光不正也會引起眼皮跳動。
醫(yī)生認為,如果是偶發(fā)的眼皮跳,可以通過適當休息,尤其要少用視力的休息來解除眼疲勞。也可以用洗凈的手指作適當的輕柔的眼外按摩來緩解癥狀。如其尚不能制止眼皮跳的要到神經內科檢查確診,必要時要進行腦電圖檢查,以排除大腦有無病灶存在。
應當指出,不管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的眼皮跳,也不管是左眼跳、右眼跳,還是雙眼跳都是與“財”與“災”風馬牛不相干的。
死不瞑目并非因“冤枉”
死不瞑目,出自《三國志·吳書·孫堅傳》:“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瞑目:閉眼。死不瞑目,意即死了也不閉眼。原指人死的時候心里還有放不下的事。現常用來形容死得極不甘心。
從醫(yī)學角度而言,一般人離開人世時都閉上了雙眼。事實上,許多人在臨終前由于怕光早就緊閉了雙眼。但有少數人死時卻閉不了眼。
平時人們所說的眼皮,醫(yī)學上稱為眼瞼。上眼皮叫上瞼,下眼皮叫下瞼,上下眼瞼在內外眼角處相聯合,分別稱為內眥和外眥。兩瞼之間的裂隙叫做瞼裂。眼瞼閉合不全,就會露出部分眼珠子。對正常健康人來說,閉眼原是不費吹灰之力的舉動,平時每分鐘眨眼就有十來次之多。但是有的人卻由于某些疾病的影響,死時不能閉眼,死后當然是“死不瞑目”了。
現代醫(yī)學認為,死不瞑目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種:一是由于病人死前已極度衰竭,神經肌肉都早已失去功能,腦神經也無力引起眼輪匝肌收縮而閉眼了。二是由于患者死前大腦已處于昏迷,無法發(fā)出神經沖動控制面部神經,因而眼瞼肌肉失去張力,從而眼裂擴大,無法閉眼。三是由于病人患有眼部的腫瘤,或眶內腫物,或因炎癥潰瘍,或外傷等,因此,造成病人眼瞼閉合障礙,致使早已不能閉目。
其實,一般人在死后一小時內,肌肉比較松弛,死者如不“瞑目”,旁人只需用手將死者上下眼瞼合幾下,也就輕輕地閉上了。但一小時后,逐漸發(fā)展為尸僵,全身肌肉、關節(jié)發(fā)生強直。此時,由于肌肉僵硬,再用多么大的力,也難以使其閉眼而瞑目了。
因此,死時不閉眼,并非是死者都有死不甘心,有放不下的事情,才閉不上眼,而各有其死前的隱情?!八啦活俊蓖耆腔钊藢λ勒咚拥牟话字o而已。
(編輯/子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