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
美國億萬富翁查克·費尼創(chuàng)建的慈善基金會20余年來已經捐出40億美元,他要求基金會在2016年前捐光剩下的40億美元,但他不讓基金會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所有捐獻活動幾乎也都是匿名進行的。這位76歲的老人當初只給自己留下了不到100萬美元的財產,他如今連小汽車也沒有,還和妻子擠在舊金山的一套一居室的出租屋里,但他甘之如飴。
2008年雪災時期。湖南湘潭一場晚會募捐1845,8萬元,22天后,民政局宣布還有800萬捐款沒有到位。整個湖南募集近3億,至少7000萬沒有到賬。拖欠企業(yè)說,市領導希望他們捐100萬。他們答應捐50萬,但籌集資金也很困難。另一個企業(yè)捐款500萬,是為了“和政府搞好關系”。
要求: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文章。
[寫作導引]
材料是兩則內容相關而又相反的事例。說它們相關,是因為二者所反映的內容都是捐款;說它們相反,是因為二者捐款的目的不同,捐款的態(tài)度不同,以及捐款的程度不同。
至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兩種捐款反映了兩種不同的價值觀,這也是該材料作文的主旨,所以我們可以從價值觀方面來擬題立意,而擬題立意一旦確定以后,行文寫作就比較輕松了。
[例文]
愛,需要真誠 汪 恒
仁者,愛人。
——孔子
“仁者,愛人”,是孔子對“仁”的詮釋,意思是說,做人就要真誠地去愛別人、幫助別人、體恤別人。正因為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真誠的愛,生活才顯得美好,人生才值得留戀。
然而,生活中的愛,有時卻缺乏真誠,而是帶著極強的功利性。遇到困難的人,有人雖說也伸出了援助之手,但那同時也是為了獲得媒體的褒獎,可以報紙上有名,電臺上有聲,電視上有影;遇到洪澇或雪害,盡管也承諾給災區(qū)捐獻若干財物,但那同時也是為了給個人揚名,給企業(yè)作廣告,好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給社會做了點好事,生怕別人不知道,處處顯示。一句話,凡是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愛”,他就會去做;反之,則會“考慮考慮”,“研究研究”,最后不了了之。這些缺乏真誠的愛,不但不能給他人以溫暖,給社會以好的影響,相反,卻讓自己的良心受了拷問。
其實,愛應該是發(fā)自內心的。因為愛是一種情感,而情感是能體驗出來的,你只有發(fā)自內心、出于真誠,才能得到發(fā)自內心、出于真誠的回報,所謂將心比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你向困難的人伸出了援助之手,盡管不為其他人所知,但你的內心是溫暖的;你給災區(qū)的人民捐獻了財物,盡管他們不會親自跑來感激你,但你為社會作出了貢獻,體現了你人生的價值;你做了好事,雖然沒有在報紙上留名、電臺上留聲、電視上留影,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你人生的意義得到了升華,而這實際上就是回報啊!
當然,獻出愛心,也要看自已的經濟能力。如果條件許可,就應該慷慨解囊;如果自己都捉襟見肘,則沒有必要打腫臉充胖子;如果為了個人的名利,虛情假意,把愛弄得面目全非,則更是要不得。
再者,對愛來說,一旦作出承諾,則言必信,行必果。古人云:“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边@里的“信”,也可以理解為真誠。很難想象,一個缺乏真誠的人,其愛到底有多少真實的成分。這樣的人,又怎么能在社會上為人行事呢?
愛親人,需要真誠,是不言而喻的。愛他人,需要真誠,則體現了一個人的品行;而愛國家,需要真誠,則體現了一個人的境界。
我們無權指責那些無法給人以愛的人,因為他們可能也有難處,所謂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我們所指責的,是那種把愛當作交易和游戲而從中漁利的人。
對愛付出真誠,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他人負責。
愿真誠的愛充滿你我的生活。
評點:
“愛需要真誠”這個題目涵蓋了話題材料要表達的主旨。從文中所寫內容來看。作者透過現象,抓住了問題的實質——獻愛心必須出于真誠。文章以生活中常見的事實為例,分析了缺乏真誠的愛的本質——帶有極強的功利性,并指出這種“愛”的危害,接著從正面立論:出于真誠的愛才能得到應有的回報。最后,呼吁真誠之愛的回歸。全文感情真摯,娓娓道來,所說事理令人信服。請同學們細細體會文章的行文方式及展開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