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專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 葉斌
5.12大地震牽動人心,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們?nèi)绾螒?zhàn)勝驚恐、悲傷,重建家園,迎接新的生活呢?也許我們身邊的家人、朋友正承受著地震后的巨大苦難,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么呢?
地震發(fā)生后,幸存下來的人們不但需要食物,飲水、療傷等,同樣需要心理支持和干預。當災難發(fā)生時,許多人處于驚恐,絕望中時,溫總理第一時間出現(xiàn)在災難現(xiàn)場。他對災民說:只要有一分的希望,我們就付出百倍的努力。
他的話感動了災民,也讓驚慌中的人們鎮(zhèn)定了下來。這種鼓勵對于災民的心理意義在于:我們和處于災難中心的你緊密在一起。
一、他們需要心理干預
通常大災后許多人會出現(xiàn)悲觀、無助、焦慮的情緒,實際上,這些情緒不僅影響親歷者,周圍人也或多或少受到波及。
首先是直接的承受者,比如說他有身體或者財產(chǎn)的損失,或者也有些是親人去世。他們會出現(xiàn)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反應。心理上的反應包括恐怖,擔心還有些無助感,還有悲傷,內(nèi)疚。比如說該救的人沒救出或自己失誤造成的損害。包括也有些人會憤怒或不公平,為什么這個事會輪到我,覺得救援不夠。還有些人會有事后強迫性的重復,比如說喪失親人后會不停的想,恐怖的畫面一直重復。還有些人有失望,思念,比如說期待奇跡出現(xiàn)。
其次是外圍的一些人,他們可能是當事人,這些報道就把他拉到現(xiàn)場去,還有些人比較善良,比較感性。專業(yè)上叫做“同感”,看到別人的報道他好像身臨其境,還有個就是過渡反應,會有憐憫之心。還有些人有相同的經(jīng)歷,也遇到過類似災難性的事件,就會有比較強烈的反應。
不管怎樣,面對突發(fā)災難,有些人產(chǎn)生各種強烈的情緒反應,處于心理危機狀態(tài),表現(xiàn)為激動、混亂、緊張、焦慮、憂郁或崩潰感等。而目睹、直接經(jīng)歷了災難性的場面,瞬間面對陰陽兩隔的無情事實,逝去的人再無知覺,生者卻可能困擾于災難事件中,心理受到嚴重打擊。那么,面對危機事件,如何幫助自己或親人渡過難關呢?
二、災難事件后心理修復
在災難性事件中,傷病者因為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和處理經(jīng)驗,往往會感到手足無措,不懂如何處理事件所引起的反應及創(chuàng)傷。其實,這些強烈壓力反應是人們對不正常環(huán)境所做出的正常反應。大部分人在經(jīng)歷了意外事件后,會經(jīng)歷不同程度的困擾,通常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一般約為2~4星期,才會漸漸地平靜下來。
傷病者在意外事件中的心理創(chuàng)傷和反應,整個過程可分成三個階段:震驚期、修復期、重整期。
震驚期:通常為數(shù)分鐘至24小時
修復期:為數(shù)天至數(shù)星期
傷病者經(jīng)過震驚期后,漸漸恢復理智,也開始接受意外事件發(fā)生的現(xiàn)實。他們開始進入另一階段,慢慢學會處理和接受意外事件所引起的各種后果和創(chuàng)傷,這個過程數(shù)天至數(shù)個星期不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傷病者的自我壓力處理,以上的反應會慢慢平復。雖然仍不時想起意外事件,但逐漸能控制情緒,集中注意力面對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再被事件的回憶所困擾。
重整期:數(shù)星期之后
傷病者在修復期后,開始重整自己的生活,并能從意外事件中得到正面的人生體驗,增強自己應對危機的能力。在這一階段,傷病者能克服事件所帶來的困擾,走出陰霾,繼續(xù)投入正常生活。
以上三個階段是一般的過程,實際情況會因人而異,有的傷病者可能會重復經(jīng)歷或停留在某一階段。
三、心理干預救助指南
怎樣幫助遭受心理創(chuàng)傷的人呢?心理學家們認為:
1.設法照顧和陪伴傷病者
在傷病者經(jīng)歷意外事件的整個心理過程中,其他人所提供的心理救助,主要集中在震驚期的壓力處理。這一階段的心理救助主要包括:
照顧傷病者:由于傷病者情緒十分混亂,并且缺乏理性分析,可能需要替他們做簡單的決定,如提議通知哪些親友等。還可以幫助收拾隨身物品、安慰和鼓勵傷病者、提供水和食物。
陪伴傷病者:讓他們在驚魂未定時感到有人關愛,使他們有安全感,促使他們冷靜下來。
2.幫助他們接受災難和幫助
很多人以為只要不想不看就不會焦慮了。事實上,如果人們能夠正視災難性事故,他們的緊張感和焦慮感是會自動緩解的。反之,當回避緊張、焦慮的情感時,也失去了減輕不良感覺的機會。如果這種災難刺激與焦慮的聯(lián)系不被打破,當人們再次遇到與災難類似或相關的情境時,強烈的焦慮感就會隨之襲來,令人無法招架。所以,事故的親歷者要學會接受災難,表達情感,尋求親人、朋友的幫助,在他們的支持下回憶災難的經(jīng)過,向他們傾訴事故發(fā)生當時的心情和感受。
3.接納自己的緊張感
地震發(fā)生后,有些人會開始擔心,一個人在家不安全;在災區(qū),有些人會因為自己在事故中過度緊張、沒能積極地幫助受害者,而感到羞愧、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堅強;親眼目睹身邊的人死亡的當事者,可能覺得是因為自己的錯誤才導致他們喪失生命等。如果有類似的對危機事件的解釋,當事人應該學會做自己的“辯護律師”,轉(zhuǎn)換一下思維,得出不同的觀點。例如,我因為緊張,沒能幫助別人,但緊張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如果遇到危急的事情,一點反應都沒有,有可能給心理帶來更大的危害,以至影響到更多人的生活;過度的自責對死者無補,卻可能對生者帶來揮之不去的陰影。
4.最好的支持是非言語的傾聽
像“別哭”、“沒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會過去的”這樣的話,可能不但不能起到安慰的作用,反而會讓人覺得不被理解,阻礙溝通。最好的支持是非言語的支持——用真誠的目光注視著對方,握著對方的手,靜靜地聽他說,時不時點點頭,就足可以讓對方感到安全和溫暖。
有些當事人通過自我調(diào)節(jié)及大家的幫助,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可以恢復正常的心理平衡。但如果不良的情緒和其他癥狀持續(xù)存在,超過了一個月,就應該立刻尋求專業(yè)心理治療師的幫助。心理醫(yī)生在完成心理幫助任務后,也要好好休息和照顧自己,以釋放在心理幫助過程中給自己帶來的心理負擔。
四、人人都可以成為心理醫(yī)生
在干預對象中,老人和小孩是主要目標。因為60%的人會在事件過后慢慢走出心理陰影,但老人和小孩則很容易受其控制。所以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然而,在心理醫(yī)生不在場的情況下,普通人怎么幫助幫助心理危機者恢復正常呢?
首先,要仔細傾聽,花時間和當事人在一起,不要說“還好事情不是太糟”、“這是天意”、“不要難過”、“事情會變好的”之類的話,那樣會讓當事人覺得你置身事外,而要說“我也很難過”、“我想要幫助你”之類的話語,讓他感受到溫暖,和你的心意。對于情緒壓抑的當事人,要想辦法讓他說話,可以幫助他回憶創(chuàng)傷性事件,最好從事發(fā)之前一段時間的往事說起,引發(fā)他自覺的吐露。不要以為悲傷的事情不可觸碰,恰恰相反,讓當事人回憶災難事件,說出自己的感受,有利于他心理的康復。同時,如果當事人哭泣,不要制止。
在與當事人的交流過程中需要注意這樣幾點:第一,不泄漏他們的隱私,否則將會給他帶來更大的傷害;第二,多聽少評論,察言觀色,注意非言語的交流;第三,不要說過頭話,誠實守信,不要為了安慰他而做出虛假承諾;第四,說話時要態(tài)度誠懇、聲調(diào)適中,言辭簡短、意思明確。
另外,幫助當事人做一些日常事務如清掃、燒煮、照料家庭等,要給他們一些私人的時間。鼓勵當事人進食、飲水、睡眠、適當活動,并要進行一些簡單的放松練習。要讓他充分休息,不要過度飲酒用藥,盡量正常起居勞作。告訴當事人,他那些重現(xiàn)創(chuàng)傷的想法、夢境、記憶片段等屬于正常情況,不必對抗,它們會逐漸消退,以后不會那么痛苦的。
作為當事人自己也要主動求援,花時間和其他人在一起,盡量多與他人聊天,披露內(nèi)心感受。對于日常生活盡量自己決定,不做大的生活改變。
如果在災后很長一段時間里,當事人還無法恢復正常狀態(tài),那么建議求助于專業(yè)的心理危機干預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