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甘肅地處絲路中段,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產(chǎn)生了許多聞名于華夏的菜肴和食物品種,這是地方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本文是對甘肅歷代知名飲食名品的鉤沉。
關(guān)鍵詞:甘肅;古代;飲食
中圖分類號:K89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8)05-0098-12
甘肅地處中國版圖之西部,就飲食原料出產(chǎn)的豐富程度和烹飪技術(shù)而言,當然比不得內(nèi)地。但在古代,由于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之地,地處農(nóng)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接處,絲綢之路貫穿全境,東來西往的飲食文化在這里薈萃、交融,因此,產(chǎn)生了許多聞名于華夏的知名菜肴和食物品種。對此加以整理和揭示,對于弘揚地方優(yōu)秀文化,挖掘地方飲食品牌,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先秦時,甘肅大部尚不在華夏政權(quán)治下,生活在這里的先民大抵過著半農(nóng)半牧的生活,周人所創(chuàng)造的輝煌農(nóng)耕文明中,就有甘肅的一份。我們都知道,周族發(fā)祥于甘肅東部,以后逐步東遷,最終定居關(guān)中。就飲食文化而言,《周禮》所列諸多飲食品種以及加工技術(shù),其形成和不斷改進,當與周族長期生活在甘肅東部有著密切關(guān)系,是研究甘肅早期先民飲食狀況的珍貴資料。
所謂飲食名品,是一個現(xiàn)代很流行的詞匯,以其稱謂古代飲食品種,雖有些不類,但就其性質(zhì)而言,卻也符合當時的情景。概而言之,就是該肴饌及其原料知名于外地,見諸于史料,為產(chǎn)地以外所效仿、所傳播的肴饌品種及其原料烹飪技術(shù)。
一 周代八珍
飲食烹飪的發(fā)展,與生產(chǎn)方式密切相關(guān)。我們知道,周人以農(nóng)業(yè)立國,最終以重農(nóng)取得了全國的政權(quán)。但在周人確立重農(nóng)政策前,他們生活在今甘肅東部,北狄南羌西戎,大抵均是游牧或主要以牧業(yè)為主的部族,即便是周人,早期的牧業(yè)在其生產(chǎn)結(jié)構(gòu)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種生產(chǎn)方式,形成了早期周人的飲食文化特點。我們從《周禮》所列的許多食物原料構(gòu)成中可以看得出來。
《禮記·內(nèi)則》記載了周代“八珍”,這是周人烹飪技術(shù)和飲食原料的最高標志,是當時最著名的品牌肴饌?,F(xiàn)錄如下:
淳熬:煎醢,加于陸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
淳母: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曰淳母。
炮:取豚若將,刲之刳之,實棗于其腹中,編萑以苴之,涂之以謹涂。炮之,涂皆干,擘之。濯手以摩之,去其膻,為稻粉,糔溲之以為酏,以付豚,煎諸膏,膏必滅之,巨鑊湯,以小鼎薌脯于其中,使其湯毋滅鼎,三日三夜毋絕火,而后調(diào)以醯醢。
搗珍: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膚。每物與牛若一,捶反側(cè)之,去其餌,熟出之,去其膻,柔其肉。
漬:取牛肉,必新殺者,薄切之,必絕其理,湛諸美酒,期朝而食之,以醢若醯醷。
為熬:捶之,去其膻,編萑,布牛肉焉,屑桂與姜,以灑諸上而鹽之,干而食之。施羊亦如之,施麋、施鹿、施麋皆如牛羊。欲濡肉,則釋而煎之以醢。欲干肉,則捶而食之。
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
肝膋:取狗肝一,幪之,以其瞥,濡炙之,舉煉其膋,不蓼。
狼臅膏,以與稻米為酏。
從其原料構(gòu)成中可以看到,幾乎都與肉食有關(guān):動物類肉食有牛、羊、麋、鹿、豬、狗。這在當時是最普通的家畜和獵物。栽培作物則只有稻、黍、棗;調(diào)味料則有姜和桂。顯示了早期以牧業(yè)和狩獵生產(chǎn)方式為主的飲食文化特點。周人的鼎文化,可以說正是早期牧業(yè)和狩獵生產(chǎn)方式下烹飪炊具最鮮明的反映。
從烹飪技藝上,有熬、煎、炮、搗、漬等制作手法。與今天比之,雖尚顯粗疏和單調(diào),但周人的烹飪方式,奠定了中國古代烹飪技術(shù)的基礎(chǔ)。而周代八珍,則代表了當時最高的烹飪技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飲食名品??梢院翢o愧色地說,它的產(chǎn)生和形成,和甘肅密切相關(guān)。
這些烹飪加工手法,現(xiàn)代人已多有研究,也非本文討論主題,在此不贅。
因此,周代八珍,不僅是當時最有名的飲食品牌,也是甘肅最早的飲食品牌。
除此之外,《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了許多各地的名牌原料和食品,涉及甘肅古代的有如下記載:
“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風之丸,沃民所食?!本推涞赝斣诮窀拭C西部一帶。那里的鳳凰所產(chǎn)的卵,是沃國人的食物。
“菜之美者,昆侖之蘋,壽木之華?!眲t西部一帶的“蘋”在當時就有名,為秦人所知。按“蘋”,《爾雅·釋草》:萍,薪,其大者蘋?!稜栄乓怼肪?謂:“葉正四方,中折如十字,根生水底,葉敷水上……五月有華白色,故謂之白蘋?!?/p>
《爾雅翼》同時記載為何“蘋”受到先秦人重視之原因:“陸機《詩義疏》曰:可糝蒸為茹。又苦酒淹以就酒。采蘋之詩,大夫妻所以承先祖共祭祀。故采蘋于南澗之濱。又采藻菜于行潦而享之。鄭箋曰:烹蘋藻者,于魚涪之中,是鍘羹之筆。古者婦人將嫁,三月,教以四德,教成祭之。牲用魚,筆之以蘋藻。蘋藻,水物,與魚相宜?!薄秴问洗呵铩分蕴匾馓岢鎏O,原來如此。
“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侖之井……”,則當時敦煌一帶的水也知名于秦國。
《呂氏春秋》所列,大抵當時人傳聞?wù)邔俣?,有些未必很真實。當時秦人的統(tǒng)治尚未達到今河西敦煌一帶,所以,有關(guān)三危山之水、昆侖山之蘋、有鳳之丸等,可能是輾轉(zhuǎn)聽來的傳聞或神話。雖如此,亦可說明他們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唐人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也引了《呂氏春秋》的這條材料。
二 胡餅、羌煮和貊炙
降至漢代,經(jīng)過漢匈戰(zhàn)爭,甘肅河西一帶始正式納入中央政權(quán)版圖,屬于少數(shù)民族飲食的一些菜肴才見之于史籍。
張騫鑿?fù)ㄎ饔?,特別是漢政權(quán)取得絲綢之路統(tǒng)治權(quán)以后,隨著和西域一帶少數(shù)民族交往的增多,文化的交流也在有意識和無意識地進行著,就飲食而言,西域各民族的飲食文化源源不斷地傳人內(nèi)地,無論從原料的品種、飲食器具的種類,還是從制作手法的多樣性上,都豐富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內(nèi)容。從漢代到魏晉這一階段,中國飲食文化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一個大的變化,這就是被后世所盛稱的“胡食”的東傳。它對于中國飲食文化所起的突出影響,奠定了華夏飲食文化的基本結(jié)構(gòu)。而在“胡食”東傳的過程中,地處絲路中段、華夏民族和西域各游牧、綠洲城邦民族交接地帶的古代甘肅,起了交接棒的作用。因此,古代甘肅產(chǎn)生許多飲食名品,就在情理之中了。
首先是胡餅。
關(guān)于胡餅,研究已多矣。我不是說它的發(fā)明權(quán),但甘肅在胡餅東傳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顯然是不可低估的。
自小麥東傳,一段時間,由于加工技術(shù)的原因,尚維持著早期的粒食形式。直到漢代面粉加工技術(shù)的進步,以胡餅為代表的餅食家族在漢地迅速傳播,中原的飲食結(jié)構(gòu)至此發(fā)生了里程碑式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古代的甘肅作為中轉(zhuǎn)站,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中少數(shù)民族燒烤肉食的方式,也開始影響內(nèi)地。從嘉峪關(guān)魏晉墓磚畫的圖像中可以看出仆人供食手端蒸餅的圖像,高臺縣駱駝城子魏晉墓葬中也出現(xiàn)了高腳盤盛放蒸餅的圖像,唐五代時期在敦煌出現(xiàn)了幾十種面食品種亦可說明。
其次是貊炙。
《東觀漢記》載:“羌胡見客,炙肉未熟,人人長跪前割之,血流指間,進之于(竇)固,固輒啖之,不穢賤之,是以愛之如父母也?!?/p>
《東觀漢記》所載竇固和當?shù)厣贁?shù)民族打交道的事例,應(yīng)為竇固任奉車都尉在河西的時期,所謂“羌胡”者,指當時涼州及其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
因此,所謂貊炙,即是在少數(shù)民族中流行的一種加工肉食的烹飪方式。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燒烤的方式。
“炙”的烹飪方法,《釋名》謂:“炙,炙也,炙于火上也。”《說文解字》謂:“炙,炮肉也,從肉在火上。凡炙之屬,皆從炙。”
《釋名》同時還列有“脯炙”、“銜炙”和“貊炙”:“脯炙,以飴餳蜜豉汁淹之,脯脯然也?!薄案欤曇?。銜炙,細密肉和以姜椒鹽豉,已,乃以肉銜裹其表而炙之也。貊炙,全體炙之,各自以刀割,出于胡貊之為也?!鼻迦水呫湟舱J為“后脯炙、釜炙、胳炙、銜炙皆同。”
晉干寶《搜神記》:“胡床,貊盤,翟之器也。羌煮,貊炙,翟之食也。自泰始以來,中國尚之。貴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賓,皆以為先。戎翟侵中國之前兆也?!?/p>
《宋書·五行志一》:“晉武帝泰始后,中國相尚用胡床、貊盤,及為羌煮、貊炙,貴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會,皆此為先?!?/p>
《晉書》卷27《五行志》也有這條材料。
“羌煮”應(yīng)該就是水煮肉,與中原傳統(tǒng)的以鑊煮肉,熟后盛于鼎中調(diào)和味道以供食用有所不同?!吨芏Y·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鄭玄注曰:“鑊,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既熟,乃盛于鼎。”中原的傳統(tǒng)烹飪方式是將肉煮爛,方便匕箸取食。而游牧民族煮肉則是一旦不見血水即可食,今天人們謂之“開鍋肉”。因此,與中原的加工方式有一定的區(qū)別,被特別提了出來。
游牧民族的這種加工方式保持了肉的鮮美,比之于“爛肉”別有一番風味,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歡。時至今日,甘肅一些地方,還保持著吃“開鍋肉”的傳統(tǒng)。而近些年風靡西部的手抓肉,直言“手抓”,即是其飲食特點的反映,實際上也是早期羌煮方式的傳承。
《搜神記》對“羌煮”和“貊炙”為“翟之食”的概括,說明兩種方式均流行在西北部游牧的少數(shù)民族當中。
《搜神記》的作者顯然從讖緯的角度對以“胡食”為主的胡文化的引入表示了某種擔心,但文化的魅力在于無論怎樣反對,都無法抗拒這種傳播的。因此,以“炙”為主的肉食加工方式,在中原受到了熱烈的歡迎,成為一種飲食時尚。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從少數(shù)民族傳人的“炙”的加工方法,和中原的原料乃至加工技術(shù)結(jié)合,衍生出了各種炙法,盛行在中原。
《太平寰宇記》卷200《北狄七》“總論”東漢魏晉時,“樂則胡笛箜篌,御則胡床,食則羌炙、貊炙,器則蠻盤,祠則胡天”,也反映了當時的“胡風”時尚。
嘉峪關(guān)魏晉墓葬的磚畫,有許多反映用金屬叉烤肉的圖像,如圖:
正是古代一種著名的炙肉烹飪手法——弗炙。而內(nèi)容有叉子的圖像,嘉峪關(guān)、酒泉等地的墓葬磚畫不少于十幾幅。
丳,象形字,像肉穿于器物上?!稄V韻》、《集韻》、《韻會》:“楚限切。”《正韻》:“楚簡切,音鏟,燔肉器。”
《韻略》:“弗,炙肉弗?!?/p>
“丳,串,上初限翻;炙肉。丳,下古患翻,穿也。”
繆啟愉先生注釋《齊民要術(shù)》卷9“劃穿”一詞甚詳:
“‘刬’,同‘鏟’,但不是鏟削?!稄V雅·釋器》:‘簽謂之鏟’,在這里應(yīng)作‘簽’字解釋。按‘丳’音,是一種炙肉的簽子,則‘劃’實際就是‘弗’字。唐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卷十九‘如丳’注:‘今之炙肉弗也。經(jīng)文作劃,削之劃,非體也?!f明正是借‘劃’為‘丳’的,而《廣雅》‘簽謂之鏟’,則‘丳’之作‘劃’,亦自有據(jù)。據(jù)此,則所稱‘劃穿’,就是《食經(jīng)》文的‘竹丳丳之’。對于‘劃’、‘弗’的不同,也是《要術(shù)》和《食經(jīng)》文名物用詞不同的一例。”
《類篇》卷四:“丳,楚限切,燔肉器?!本褪菍⑷庳灤┰阼F簽上燔炙而熟,正是今日之烤肉串。
它和另外一個字“毌”意思相同,“毌”今用作“貫”。
毌:《唐韻》、《集韻》:“古丸切,音冠?!?/p>
《說文解字》卷7:“毋:穿物持之也,從一橫貫,象寶貨之形。凡毌之屬,皆從毌,讀若冠,古丸切?!庇帧稄V韻》、《集韻》:“古玩切,音貫,義同。”
韓愈《贈張籍》詩有“試將詩義授,如以肉貫弗”句,正是以肉貫穿來形容對內(nèi)容的接受、掌握的程度。
顯然,二字之義相同,是將肉貫穿而炙烤的一種烹飪手法。
雖然《齊民要術(shù)》中有“劃”字,但大量的丳炙圖像卻出現(xiàn)在嘉峪關(guān)魏晉墓葬磚畫當中,說明此法或源于古代甘肅。在其他地方出土的同期墓葬畫像飲食圖中很少發(fā)現(xiàn)這種弗炙的圖像(目前只發(fā)現(xiàn)徐州漢墓壁畫中有一例),也說明這種炙法來自于河西。
而在武威等地,也相繼出土了不少用于丳炙用的金屬三股、兩股叉(藏于甘肅省博物館),說明此時期的河西走廊,官紳士人家中,烤肉是必不可少的佳肴。嘉峪關(guān)魏晉墓主之一的段氏,乃河西一帶大族,壁畫所描繪他們的飲食生活,乃是當時河西豪族悠閑、豪奢生活的寫照,正應(yīng)了“貴人富室,必蓄其器;吉祥嘉會,皆以為先”的說法。流風所及,內(nèi)地也風行這種烤肉的方式。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shù)》中列了十幾種與炙有關(guān)的食物品種,可視作貊炙在內(nèi)地的演變和發(fā)展。
就所炙原料和方法而言,有捧炙、腩炙、肝炙、牛肱炙、跳丸炙、炙蚶、炙魚等;就炙法而言,有灌腸法、跳丸炙、搗炙法、銜炙法、腩炙法、搗炙法、范炙、炙豚法、(月薄)炙豘法、餅炙法、釀炙白魚法、餅炙法等。品種之多,炙法之新穎,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些,都與貊炙的深刻影響有關(guān)。
關(guān)于羌煮,賈思勰在《齊民要術(shù)·羹臛法第七十六》中有涉及:“羌煮法:好鹿頭,純煮令熟,著水中,洗治;作臠如兩指大。豬肉琢作腥,下蔥白,長二寸一虎口。細琢姜及橘皮各半合,椒少許。下苦酒、鹽、豉適口。”這是說在制作羹臛前需將鹿頭以羌煮方式煮熟,實際就是純煮。何謂純煮?就是不加任何調(diào)料的水煮方式。和今日蒙古、裕固等民族的煮肉方式相似。時至今日,臨夏等地的“手抓”在烹調(diào)時仍不加鹽等調(diào)料,而是將鹽等調(diào)料盛放在小碟中供食客進食時選用,應(yīng)該是繼承了羌煮的傳統(tǒng)。
與羌煮、貊炙相配套的是貊盤,曾經(jīng)流行在魏晉時期的中原。有論者認為上舉嘉峪關(guān)魏晉墓葬壁畫中M6·101圖中后面2人所持即貊盤。
實際上,貊盤就是盛放肉的一種大盤,早期主要為銅質(zhì),圓形,后來出現(xiàn)了木質(zhì)和漆質(zhì)(嘉峪關(guān)魏晉墓磚畫中已經(jīng)有長方形盤子用來供食)。因為中原肉食盛放在鼎中供食,食客前有案,為分食制。而游牧民族食肉時是團坐合食,需要較大的盤子盛肉。今日蒙古族、裕固族的“抬羊背子”,仍保留了古風,盛放肉食的仍是一種大盤子。只不過盤子大都成了木制的長方形而已,但間有圓盤。筆者就曾經(jīng)在青海見到過一種圓形的銅盤。
因此,羌煮、貊炙成了古代甘肅有影響的肉食加工方式。
以羌煮和貊炙為代表的西部肉食烹飪方式的傳人和風行內(nèi)地,徹底顛覆了早期的“鐘鳴鼎食”制度,它沒有繁文縟節(jié)的加工和進食方式,不僅保持了肉的鮮嫩,而且更平民化,因此,受到中原的歡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 《餅說》所列甘肅古代名品
魏晉時期,是一個浮華奢侈的時代,士大夫官僚階層講究吃喝,到了窮其山珍海味而無處下箸的地步。在這種風氣的推動下,飲食烹飪技術(shù),卻有了一個飛躍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許多前代所沒有的食物。人們逐漸認識到各地相同或不同品種之間的差異,由此地方名品大量出現(xiàn)在文人的著作當中。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束皙的《餅賦》和吳均的《餅說》。其中,梁吳均的《餅說》舉例了許多各地餅食原料名品。
“宋公至長安,得姚泓時故太官丞程季者,了了人也。公曰:‘今日之食,何者最先?’季曰:‘仲秋御景,離蟬欲靜,燮燮曉風,凄凄夜冷,臣當此景,唯能說餅?!唬骸啤?。季乃稱曰:‘安定噎鳩之麥,洛陽董德之磨,河?xùn)|長若之蔥,隴西舐背之犢,抱罕赤髓之羊,張掖北門之豉,然以銀屑,煎以金銚,洞庭負霜之橘,仇池連蒂之椒,調(diào)以濟北之鹽,剉以新豐之雞,細如華山之玉屑,白如梁甫之銀泥,既聞香而口悶,亦見色而心迷?!唬骸??!?/p>
此賦連舉數(shù)種做餅的原料,其中大部分出于甘肅。
按照束皙《餅賦》以及后世之資料,吳均所言的“餅”,大抵如今日之調(diào)臊子之面食。
吳均所處的時代,安定郡主要包括今甘肅平?jīng)?、慶陽一帶。當?shù)厮a(chǎn)小麥顆粒大,質(zhì)量好,“噎鳩”一說,文人夸飾其粒大飽滿也。
我們知道,制作像今天拉面、揪面一類的面食,首要的要求是拉抻容易且不易斷裂,這就要求面筋值要高。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一些地區(qū)所產(chǎn)小麥適合制作這種面食,直到今天,當?shù)厮a(chǎn)小麥也一直是用于拉面的優(yōu)質(zhì)面粉原料。
隴西舔背之犢,即隴西郡一帶所產(chǎn)的牛肉,肉質(zhì)鮮美細嫩,是良好的制作餅食原料。漢代以來,隴西一帶一直是重要的優(yōu)良牧場,曾供應(yīng)著漢政府戰(zhàn)爭所需要的大量軍馬。因此,畜牧業(yè)很發(fā)達,當?shù)厮a(chǎn)的牛也很有名。早在漢代,這一帶的牛羊就知名全國。著名文學(xué)家揚雄在《蜀都賦》中,一口氣舉出了幾十種當時聞名的飲食原料,唯以“江東鮐鮑,隴西牛羊”為地產(chǎn)名品:“乃使有伊之徒,調(diào)夫五味,甘甜之和,勺藥之羹,江東鮐鮑,隴西牛羊,糴米肥豬,(鹿隹)(鹿巳)不行,鴻膻乳,獨竹孤鸧,炮鸮被紕之胎,山麇髓腦,水游之腴,蜂豚應(yīng)雁,被鷃晨鳧,戳(兒鳥)初乳,山鶴既交,春羔秋,膾鮫龜肴,杭田孺鶯,形不及勞。五肉七菜,朦厭腥臊,可以頤精神、養(yǎng)血脈者,莫不畢陳爾?!?/p>
隋代有一則故事:
“隋牛弘為吏部侍郎,有選人馬敞者,形貌最陋,弘輕之,側(cè)臥食果子嘲敞曰:‘嘗聞扶風馬,謂言天上下。今見扶風馬,得驢亦不假?!☉?yīng)聲曰:‘嘗聞隴西牛,千石不用鞫。今見隴西牛,臥地打草頭?!塍@起,遂與官?!彪m屬嘲謔,但說明至隋時,隴西所產(chǎn)的牛身高力大,仍知名于當世。
“抱罕赤髓之羊”:抱罕,又寫作袍罕,即今臨夏一帶,所產(chǎn)羊個頭大,且肥美。元人耶律鑄還曾見證過這一帶的“赤髓羊”:
“軟玉膏:軟玉膏,柳蒸羔也,好事者名之。往寓六盤,羊多來自熙河,用梁吳均袍罕赤髓羊之說,嘗有此作。頃閱舊槁見之,因錄之于此:赤髓熏蒸軟玉膏,不消割切與煎熬。是須更可教人笑,負鼎徘徊困鼓刀?!蔽鹾诱墙衽R夏、臨洮一帶。而其中的軟玉膏也與甘肅大有關(guān)系。
我們知道,從甘肅隴東經(jīng)平?jīng)觥⒕高h、景泰到古浪、民勤一線,橫跨甘肅、寧夏、內(nèi)蒙三省區(qū),是我國灘羊的傳統(tǒng)產(chǎn)地,由于地理、氣候以及牧草的緣故,當?shù)厮a(chǎn)灘羊非常有名,衍生出了許多羊肉的烹飪方式。其中以羊羔肉最為人稱道。耶律鑄所言“軟玉膏”即“柳蒸羊”,就是其中之一。據(jù)元人忽斯慧《飲膳正要》:“柳蒸羊:羊一口,帶毛。右件于地上作爐,三尺深,周回以石燒令通赤,用鐵芭盛羊,上用柳子蓋覆,土封,以熟為度?!边@應(yīng)是流傳在蒙古等民族的傳統(tǒng)烤全羊方式之一種。而今日最有名之羊羔肉,則是在爆炒的基礎(chǔ)上把本身水分熬干,肉質(zhì)軟嫩,味道鮮香。
至遲在清末,羊羔肉已經(jīng)馳名海內(nèi)外。日本人于上世紀初修撰的《支那省別全志·甘肅省(附新疆自治區(qū))》中記載甚詳:“羊羔肉:剝?nèi)「崞ぜ础ぁ蟮难蛉夥Q之為‘羊羔肉’。以寧夏一帶剝?nèi) ぁ崛鉃槎啵恢晃辶锏狡甙私?,西寧一帶剝?nèi)「崞さ难蚋崛馇逑愕簧跫毮?,重量從一斤到二斤不等,價格都很便宜,十一月中,和魚類共煮食,其味極似甲魚。”這又是一種烹飪方式。
臨夏一帶的赤髓羊可能與獨特的飼養(yǎng)方式有關(guān)。至今臨夏仍延續(xù)著棧羊的飼養(yǎng)方式?!俺嗨柚颉睉?yīng)非另一羊的品種,而是經(jīng)特殊飼養(yǎng),羊大而肥美,其髓呈赤色的羊。
仇池,故地在今甘肅隴南西和縣,泛指今隴南一帶。連蒂者,并蒂也。當?shù)厮a(chǎn)花椒,粒大飽滿、色紅油重、味麻醇香,單枝結(jié)椒數(shù)較多,古今聞名。今天,隴南仍是全國著名花椒產(chǎn)地,當?shù)貎?yōu)良品種“大紅袍”聞名全國。
最早記載武都出花椒的著作為《范子計然》一書。該書的成書年代迄今無定論,但至遲在西漢就已見學(xué)者征引,《齊民要術(shù)》也有引述:“《范子計然》曰:‘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
別處花椒與蜀椒質(zhì)量有區(qū)別?!鞍唇袂嘀萦惺窠贩N,本商人居椒為業(yè),見椒中黑實,乃遂生意種之。凡種數(shù)千枚,止有一根生。數(shù)歲之后,便結(jié)子,實芬芳,香、形、色與蜀椒不殊,氣勢微弱耳。遂分布栽移,略遍州境也。”
上述材料《藝文類聚》和《太平御覽》均有引用,說明古仇池的花椒早為人們所熟知。
張掖北門之豉:“豉”即豆豉。豆豉是利用微生物發(fā)酵技術(shù)使豆類的蛋白質(zhì)分解為人體更容易吸收的氨基酸的一種技術(shù),在中國產(chǎn)生得很早,大概在先秦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豉的食品。
《釋名》曰:“豉,嗜也,五味調(diào)和,須之而成,乃可甘嗜也。故齊人謂豉聲而嗜也?!?/p>
到《齊民要術(shù)》產(chǎn)生的時代,豆豉已經(jīng)作為不可須臾所缺的調(diào)味品,出現(xiàn)在各種食物的加工中。據(jù)粗略統(tǒng)計,《齊民要術(shù)》所列的幾十種食物加工過程中,都要用到豉。如作五味脯法、五味臘法、羹腥法、作鴨腥法、作鱉臛法、作豬蹄酸羹法、作羊蹄腥法、作兔腥法、作酸羹法、作瓠葉羹法、作筍苛鴨羹法、作羊盤腸雌解法、羌煮法、食膾魚莼羹、醋菹鵝鴨羹、菰菌魚羹、筍(竹哥)魚羹、鱧魚腥、鯉魚腥、臉、鱧魚湯、魠腥、槧淡、損腎、蒸肫法、蒸熊、蒸羊如肫法,蒸鵝、蒸雞法、憊豬肉法、缹豚法、憊鵝法、胡炮肉法、蒸羊法、蒸豬頭法、作懸熟法、鯖魚鲊法、五侯鯖法、純鯖魚法、膪雞、膪白肉、膪豬法、臘魚法、勒鴨消、鴨煎法、菹肖法、綠肉法、酸豚法(以上卷8)、捧炙、肝炙、灌腸法、釀炙白魚法、腩炙法、豬肉酢法、餅炙法、范炙、炙車熬、銜炙、作燒餅、蔥韭羹法、瓠羹、油豉、薤白蒸、缹瓜瓠法、憊菌其殞反法、作菹消法、(以上卷9)等,絕大多數(shù)烹飪過程中都要使用豉,概言之,凡炙、羹、臛、煮、蒸、缹、炮、煎等烹飪手法中,都要用豉。可見豉在當時的應(yīng)用已經(jīng)很普遍,因此,產(chǎn)生了一些地方名品,而張掖北門某家所出產(chǎn)的豉可能很有名,為居處的南方人所熟知。
按,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將“張掖北門之豉”作“張掖九蒸豉”,進一步說明張掖豆豉的加工過程復(fù)雜細致,名不虛傳。而《餅說》并未說“九蒸”,則可能唐代張掖的豆豉仍然很有名。
以上安定噎鳩之麥、仇池連蒂之椒、隴西舔背之犢、抱罕赤髓之羊、張掖北門之豉等甘肅古代飲食原料名品,第一次出現(xiàn)在文人作品當中,不獨為文人的夸張和鋪陳,也揭示了當時中原人的飲食習(xí)尚。吳均說“餅”,原料集中出現(xiàn)在甘肅的古代,說明當時的甘肅一帶,是餅(當時的餅與今天的餅的概念不同)食的中心區(qū)域,因此,其原料才獲得了很高的知名度。時至今日,一些產(chǎn)品仍然是當?shù)靥禺a(chǎn),如臨夏的棧羊、武都的花椒等,而在古代面食制作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蘭州牛肉面更是馳名全國。
四 祁連濃乳
眾所周知,匈奴在漢朝的打擊下,失祁連、焉支二山,于是悲傷地唱道:“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其中前兩句,包含了祁連山對于當?shù)赜文恋男倥勘姷闹匾饔谩_@與祁連山優(yōu)異的畜牧條件密切相關(guān)。
《涼州記》曰:“祁連山:張掖、酒泉二界之上,東西二百里,南北百余里,山中冬溫夏涼,宜牧,牛乳酪濃好,夏瀉酪不用器物,刈草著其上不散,酥特好,酪一斛得升余酥?!闭f明牛奶中脂肪含量較高。
這條資料被《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以及《元和郡縣志》等所引。
《涼州記》和《西河舊事》今已佚,清代甘肅著名學(xué)者張澍從《太平御覽》等古籍中輯出。
與之相關(guān)的是《漢武內(nèi)傳》所記的一則神話故事:“西王母云:‘仙次藥,有太玄之酪?!?/p>
西王母神話事跡的背景,大多與今河西一帶有關(guān)。將“太玄之酪”作為“仙次之藥”,實際反映了西部的飲食特點。
另一則是《冊府元龜》曾記載唐代涼州刺史安修仁上貢“百年酥”事:“(武德)二年十月,涼州刺史安修仁獻百年酥,云餌之可延壽。”安修仁所獻“百年酥”,當為祁連山濃乳所提煉之酥油,名之謂“百年酥”并說可以延年益壽,雖屬夸張,但其質(zhì)量上乘,卻歷來共知。
祁連山出產(chǎn)高質(zhì)量的奶制品,與祁連山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和優(yōu)良牧草有關(guān)。山中冬暖夏涼,晝夜溫差大,牧草含蛋白較高。上個世紀80年代,筆者曾深入祁連山調(diào)查裕固族民俗,據(jù)當?shù)卦9套迦酥v,祁連山有一種優(yōu)質(zhì)牧草,他們稱之為“酥油草”,牛羊吃了這種草以后,產(chǎn)奶多而且出酥油率高。確實如此,當?shù)厣a(chǎn)的奶粉色澤金黃、味道醇厚,質(zhì)量確實很好。筆者回來時曾經(jīng)購買過幾袋,后來又托人購買過一些。殊不知早在十六國時期,祁連濃乳已經(jīng)非常有名。
失去了這樣優(yōu)良的牧場,難怪匈奴人要傷心。
諸多傳世文獻收錄《西河舊事》和《涼州記》,使祁連山濃乳知名古今。
五 敦煌同心梨
段龜龍《涼州記》曰:“呂光時,敦煌太守獻同心梨?!?/p>
此事并載《初學(xué)記》:“葛洪《西京雜記》曰:‘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異果,有合枝李?!侄锡旪垺稕鲋萦洝吩唬骸畢喂鈺r,敦煌太守宋歆獻同心梨?!?/p>
敦煌文獻P.2005《沙州都督府圖經(jīng)殘卷》在“祥瑞”條下也記載:“右《后涼錄》:呂光麟慶元年,敦煌獻同心梨?!碑斉c《涼州記》所記屬同一件事。
按,梨之命名為“同心”,以當時政治形勢度之,應(yīng)為太守宋歆向呂光表達忠心,而并非一種特殊的品種。但敦煌當?shù)氐墓瞎|(zhì)量好卻是盡人皆知的。
敦煌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屬于沙漠綠洲型氣候,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積聚,瓜果含糖量較高,品質(zhì)優(yōu)良。至今,當?shù)厮a(chǎn)瓜果仍很知名,有許多優(yōu)良品種。如著名的李廣杏等。六瓜洲大瓜
《漢書·地理志下》:“敦煌,杜林以為古瓜州地,生美瓜?!鳖亷煿抛⒃唬骸捌涞亟癃q出大瓜,長者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出?!?/p>
晉郭義恭《廣志》:“瓜之所出,以遼東、廬江、敦煌之種為美。有烏瓜、魚瓜、貍頭瓜、蜜筒瓜、女臂瓜、龍?zhí)愎?、羊髓瓜、縑瓜。瓜州大瓜,如斛,御瓜也。有青登瓜,大如三斗魁。有桂枝瓜,長二尺余。蜀地溫,良瓜冬熟。有春日瓜,細小,小瓣宜藏,正月種,三月熟。有秋泉瓜,秋種,十月熟,形如羊角,色蒼黑?!薄端囄念惥邸芬惨诉@條。
《拾遺記》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漢明帝陰貴人,夢食瓜甚美。帝使求諸方國。時有敦煌獻異瓜種,常山獻巨桃核,名穹隆,長三尺而形屈,其昧臭如粨。父老云:‘昔道士從蓬萊山得此瓜,云是空洞靈瓜,四劫一實。東王公、西王母遺種于地,世代遐絕,其實頗存?!终f:‘此桃霜下始花,隆冬可熟?!嘣疲骸扇怂?,常使植于霜林園。此園皆植寒果,積冰之節(jié),百果方盛。俗為相陵瓜。故霜園之聲訛也?!笤弧跄钢遥豕?,可得而食五萬歲矣。安可食乎?’后崩,內(nèi)侍者見鏡奩中有瓜桃之核,視之涕零,疑其非數(shù)?!?/p>
這個神話傳說的背景說明,敦煌一帶所產(chǎn)大瓜在東漢時期就已經(jīng)很有名,為貢品。而故事的時代背景也非常有意思:東漢明帝曾夢見西方金人,由此開啟了佛教傳人中國的歷史。此神話則說陰貴人夢食瓜甚美。這正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而使?jié)h明帝和陰貴人的夢有了特殊的意義。
《藝文類聚》引《漢武內(nèi)傳》說:“西王母謂上元夫人曰:“后造火朱山陵,食靈瓜,其味甚好,憶此味久,已七千歲矣。””“仙之上藥,有空同靈瓜?!薄啊侗阕印吩唬骸逶陶Q,入山而還,欺家人云至昆侖,昆侖山有玉瓜,光明洞徹而堅,須以玉井水洗之,便軟而可食?!倍魍跄敢约袄錾裨?,大多與西部有關(guān)。與《拾遺記》材料相互印證,可知敦煌的瓜逐漸被神話,內(nèi)地人熟知,才編造出“玉瓜”的說法。
唐代詩人寒山在他的詩歌中也說到這件事:“靈瓜夢里受,神橘座中收?!?/p>
P.3396v卷是一件沙州各支渠瓜地名目,計有50多家瓜園。如此多的出產(chǎn),除了供應(yīng)當?shù)厝讼M外,還供應(yīng)商客,正是他們將敦煌瓜的美名傳播到四方。
元代王禎《農(nóng)書》記載:“《廣志》以瓜之所出,惟遼東、廬江、敦煌者為勝,然瓜州之大瓜,陽城之御瓜,蜀之溫食,永嘉之襄瓜,第未可以優(yōu)劣論,是又不必拘于土地所宜,顧種藝之法何如耳。愚嘗聞甘肅等處,其甜瓜大如枕,割去其皮,其肉與瓤,甘勝糖蜜,所割膚皮,曝之稍干,柔韌,賚之中土,以為贈送,甘而有味。蓋風土所宜,其實大而味甘,非他種可比?!?/p>
王禎《農(nóng)書》的記載,說明敦煌瓜的知名度,其中記載的“所割膚皮,曝之稍干,柔韌,賚之中土,以為贈送,甘而有味”也很有趣。
明人王世懋《學(xué)圃余疏》記載:“甜瓜以香而小者為第一,作黃綠二色,豈邵平所種五色子母瓜耶?今涼州塞外作干條,遺遠人,味極甘,當是此種。”即王禎所說曝干的瓜之“膚皮”。
筆者家鄉(xiāng)過去也有此種曝干瓜皮的加工方法,吃后的瓜皮,收集在一起,在房頂上曬干,到了冬天,就是絕好的零食,柔韌而甘甜。這應(yīng)是西部產(chǎn)瓜地區(qū)普遍的做法。可惜,今天已經(jīng)見不到這種甜瓜皮脯干,市場上偶爾能見到瓜脯則是瓜肉制成的。
七 河西肺
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卷1《聚珍異饌》記有一道名饌,叫河西肺:“河西肺:羊肺一個;韭六斤,取汁;面二斤,打糊;酥油半斤;胡椒二兩;生姜汁二合。右件,用鹽調(diào)和勻,灌肺煮熟,用汁澆食之?!?/p>
雖然當時的“河西”,不獨指河西走廊,但包含了甘肅大部則無疑,只是所記做法尚嫌簡略些?!毒蛹冶赜檬骂惾分械挠涊d則具體一些了:
“河西肺:連心羊肺一具,浸凈。以豆粉四兩,肉汁破開;面四兩,韭汁破開;蜜三兩,酥半斤,松仁、胡桃仁去皮凈,十兩,擂細,濾去滓,和攪勻,灌肺滿足,下鍋煮熟。大單盤盛,托至筵前,刀割碟內(nèi)。先澆灌肺剩余汁,人麻泥煮熟作受賜?!?/p>
同書中還有灌肺二法,用料稍不同,制法一樣;另外,還有三種生灌肺:生肺、酥油肺和琉璃肺(前二種也可用獐肺、兔肺制作),都不經(jīng)燒煮,供生吃。
《飲膳正要》所列除河西肺外,還有河西米湯粥:“補中益氣。羊肉一腳子,卸成事件,河西米二升,右熬成湯,濾凈,下河西米,淘洗凈,次下細乞馬、米、蔥、鹽,同熬成粥,或不用乞馬亦可?!?/p>
《飲膳正要》是元代一部很重要的養(yǎng)生類飲食著作,有著廣泛的影響。河西肺等古代甘肅的肴饌列入其中,說明其很有知名度。
八 駝峰炙
駝峰炙是中國飲食史上非常著名、久居大雅之堂的一道美味佳肴。
杜甫《麗人行》有描寫:“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鞋不動塵,御廚絡(luò)繹送八珍”
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將軍曲良翰能為驢鬃駝峰炙”。筆者經(jīng)過研究,認為“駝峰炙”就是著名詩人岑參《玉門關(guān)與蓋將軍歌》詩中的野駝酥。
岑參原詩較長,其中的宴飲場面是:
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
燈前侍婢瀉玉壺,金鐺亂點野駝酥。
紫紱金章左右趨,聞著即是蒼頭奴。
美人一雙閑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眸。
清歌一曲世所無,今日喜聞風將雛。
可憐絕勝秦羅敷,使君五馬漫踟躇。
野草繡窠紫羅襦,紅牙鏤金對樗蒲。
玉盤纖手撒作盧,眾中夸道不曾輸。
敦煌文獻劉長卿的《酒賦》也有“入凝冬,香滿室,紅地爐,相壓膝。銀鐺亂點野駝酥,疊疊酒消魚眼出”的描寫。
由于將軍曲良翰祖籍可能為隴上,或有西部從軍的經(jīng)歷,因此,將駝峰的烹飪方式帶到了長安,成了長安有名的肴饌,出現(xiàn)在段成式的筆下。而到了晚唐宋代以后,駝峰炙不僅成了宮廷飲食不可缺少的一道佳肴,而且成了河西等地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向中原王朝進貢的珍品,并多次出現(xiàn)在史料和宋元文人的詩作當中。宋代著名詩人如蘇軾、秦觀、黃庭堅、蔡肇、晁悅之、袁桷等人的詩作中均有反映,且曾被列入“八珍”。
宋人周密《癸辛雜識》曾描述過駝峰的特點:“駝峰之雋,列于八珍?!?/p>
宋人王之道《飽食》詩:“予亦屬厭耳,女寬何嘆三?一簞當知足,八珍自忘貪。駝峰擅西北,瑤柱夸東南。但愿無是餒,藜羹非我慚?!?/p>
元人馬臻《題錢舜舉畫竹萌茄蔬圖》詩也有“錢公寫生高興,筆力超詣森有神,視此慎勿貴八珍,重茵列鼎聞之嗔。所謂紫駝峰,猩猩唇,夢想不到林下人”句。
文人往往將駝峰作為美食之最以比照其他,正說明其名貴。
明代甚至有著名文人被人哄騙將象蹄誤為駝峰而大嚼的文壇佳話:
“呂尚書震與學(xué)士解公縉,一日談及食中美味,呂曰:‘駝峰珍美,震未之識也?!庠疲骸蛧L食之,誠美矣,呂公知其誑已。他日,從光祿得死象蹄脛,語解曰:‘昨有駝峰之賜,宜共享焉。’解因大嚼去。呂寄以詩曰:‘翰林有個解癡哥,光祿何曾宰駱駝。不是呂生來說謊,如何嚼得這般多。’”
宮廷貴重,食客推崇,市場需求旺盛,使駝峰身價陡漲,元代曾出現(xiàn)了生割駝峰的殘忍行為:“牧人有盜割駝峰者,將誅之,鐵哥曰:‘生割駝峰,誠忍人也。然殺,恐乖陛下仁恕心?!?/p>
因此,駝峰炙(當時人認為以野駝峰為佳,貢品多為野駝峰)應(yīng)當為甘肅古代的一道名饌。
九 駝蹄羹
另外一道佳肴原料同樣出于駱駝,這就是眾所周知的駝蹄羹。目前所見最早出自杜甫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有“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宋人在注解杜甫詩時,引出了一個用駝蹄制作七寶羹的故事,使駝蹄為原料制作佳肴的歷史上推至魏晉時。據(jù)宋人黃鶴《補注杜詩》:“蘇曰:‘陳思王制駝蹄羹一甌費千金?!詣耜惲?、劉公干輩,食后號為七寶羹?!碧K軾自號“老饕”,是著名的美食家,此條材料當有所據(jù)。
筆者曾經(jīng)說過駝蹄羹是塞外特殊原料和中原烹飪技藝完美的結(jié)合,因駝蹄出自塞外,以動物的結(jié)締組織烹煮羹湯類的食物,不見于游牧民族,應(yīng)該是中原的烹飪手法,與駝峰炙的烹飪手法連同原料均出自游牧民族有一定的區(qū)別。自唐以后,駝蹄羹受到了中原美食家的推崇,不時出現(xiàn)在文人筆下,也被列入八珍,稱為行帳八珍、迤北八珍或元八珍、蒙古八珍。元耶律鑄有《行帳八珍詩》,作者自序曰:
“施蹄羹:康居南鄙,伊麗迤西,沙磧斥鹵地,往往產(chǎn)野駝,與今雙峰家駝無異。肉極美,蹄為羹,有自然絕味。獨擅千金濟美名,夤緣遺哨聲更勝聲。不應(yīng)也許教人道,眾口難調(diào)傳說羹。”
并大量出現(xiàn)在文人的酬唱吟誦當中:
蘇軾《次韻錢穆父馬上寄蔣穎叔二首》:“玉關(guān)不用一丸泥,自有長城鳥鼠西。剩與故人尋土物,臘糟紅曲寄駝蹄。多買黃封作洗泥,使君來自隴山西。高才得兔人人羨,爭欲尋蹤覓舊蹄?!?/p>
元耶律楚材《贈蒲察元帥》七首之四有“春雁旅澆濃鹿尾,臘糟微浸軟駝蹄”句。
明人宋詡甚至記載了駝峰、駝蹄的制作方法:“駝峰、駝蹄:杜子美詩云‘紫駝之峰出翠釜’。蘇子瞻詩云‘臘糟紅糝寄駝蹄’。鮮研一宿,湯下一二沸,慢火養(yǎng)。肉宜火。野駝同?!?/p>
駱駝產(chǎn)自西部,駝峰、駝蹄如何運到遙遠的中原呢?上引蘇軾和耶律楚材詩透露了遠途運送的秘密,這就是要用“臘糟”或“紅曲”密浸,使之隔絕或抑制腐敗菌的生長,保證長途運送不致腐臭。想來當時河西一帶向中原王朝進貢駝峰、駝蹄可能也用此法。
由此看,駝蹄也是甘肅古代的珍饈原料之一。而野駝則主要出產(chǎn)在今新疆東部、甘肅西部一帶,向中原進貢的野駝蹄主要來自該地。就營養(yǎng)和口味而言,野駝、家駝并無二致,古人之所以貴重野駝,與今日食客追逐野味相同,是為了滿足某種獵奇心理。
駝蹄和駝峰是唯一一物而有兩種部位入選“八珍”的珍饈,而且出在甘肅古代。
十 驢股
驢腹,是今日甘肅的一道地方菜肴,或稱之為金錢肉、蝴蝶肉,俗稱驢鞭。加工的方式主要為煮熟醬漬。據(jù)說有壯陽功能而受到男性食客的追捧。
一些生產(chǎn)企業(yè)為了推銷該產(chǎn)品,編造出楊貴妃喜歡驢鞭,向唐明皇推薦的假話,來說明該味肴饌的歷史悠久,完全是無稽之談。但,食用公驢的生殖器確實在唐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
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卷7有“將軍曲良翰能為驢鬃駝峰炙”句,經(jīng)筆者考證,驢鬃乃驢腹之誤,而腹即生殖器。將軍曲良翰將這一原本流行在西部的菜肴引入長安,成為馳名長安的一道名饌。
實際上,中國人食用雄性動物生殖器的歷史更長,早在漢代,就已經(jīng)流行食用馬腹,即馬鞭?!尔}鐵論》列了許多當時在食肆銷售的熟食,其中就有馬腹。因驢傳人中國內(nèi)地較晚,東漢魏晉時驢尚作為一種稀罕的家畜,所以以公驢的生殖器為食,當晚于以雄馬生殖器為食。由于驢馬生殖器結(jié)構(gòu)大小相似,可以想見,在以驢肉為食的同時,雄驢的生殖器也很快進入了當時人的食譜。而驢最早蓄養(yǎng)在西部,由西部逐漸傳人內(nèi)地,以雄驢的生殖器為食,當產(chǎn)生在西部。甘肅的隴西、慶陽、武威、張掖等地都有加工驢鞭的悠久傳統(tǒng),可證甘肅古代可能是該道名饌的產(chǎn)生地。
中國人食用雄性動物生殖器,除了獵奇外,主要用于壯陽。據(jù)現(xiàn)代科學(xué)研究,驢鞭并不含有特殊的成分以壯陽。這種觀點來自于中國人“以形補形”即“吃什么補什么”的陳舊觀念,而該觀念的產(chǎn)生,則源于早期的巫術(shù)原理:人們相信通過進食動物的某種肢體,該肢體的功能便可轉(zhuǎn)移到自身身上,驢馬碩大的生殖器為男性提供了神往的想象空間,這就是市場上進食驢鞭以壯陽神話的長盛不衰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旅游的普及,古代著名品牌肴饌的發(fā)明權(quán)和地域權(quán)具有了巨大的商業(yè)利益,一些地區(qū)為此而加大了地方飲食文化研究的力度;個別地區(qū)為此不惜編造歷史記載,雖出于發(fā)展旅游、提升品牌效應(yīng)的良好愿望,但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亂,筆墨官司不斷。因此,加強地方文化研究,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歷史文化,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甘肅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以上所列,僅是管中窺豹,萬不及一,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飲食文化研究者稍加留意焉。
(責任編輯 齊雙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