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一個真實的魯迅
魯迅是一個永遠說不完的話題,因為他人格的魅力,因為他思想的深刻,因為他著作的不朽。當然,也因為他的缺點。
這不,我又讀到了一篇名之日《還原真相秉筆直言——周海嬰(魯迅與我七十年)》的文章。
當讀到徐彥利先生的《還原真相秉筆直言——周海嬰(魯迅與我七十年)》的時候,我感到欣慰。這源自于我與徐先生有同好與同感。如徐文中說:“《魯迅與我七十年》不僅可視為一部文學(xué)回憶錄,還可作為歷史性文獻資料進行收藏?!傲硗?,本書的重要價值之一還在于,它揭秘了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真實?!毙熘形模策€可讀。
遺憾的是,徐彥利先生只說到了《魯迅與我七十年》的初版,沒談到它的新版。從珍藏的角度來講,是不可忽略不記的。大概是徐先生并未見到過《魯迅與我七十年》新版之故,我恰好購藏有此書的初版和新版兩個版本,特作此文,可以說是對徐文的補充吧。
我以為,對值得珍藏的圖書,是應(yīng)該有版本著錄的,甚至是詳加著錄,特別是對那些一書兩版以上的,更應(yīng)如此?;谶@樣的考慮,我就先對《魯迅與我七十年》予以著錄如次: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9月1版1印(初版),為“非凡書房”之一種,32開本,300千字,無印數(shù),定價25.00元。正文27篇,前有王元化《序》,末有作者《后記》。膠封的廣告詞是:“魯迅‘橫空出世’120年”/“魯迅之子周海嬰70年第一次深情回憶”;另有“揭示父親死因中的濃濃謎團”、“挑開兄弟反目的隱秘面紗”等5條。文匯出版社2006年7月1日版1印(新版),為“文匯原創(chuàng)叢書”之一種,16開本,340千字,印數(shù)20000冊,定價29.00元。27篇正文之前,同樣是王序,正文之后是3篇附錄,接著才是《后記》,之后是《再版感言》。膠封的廣告詞是:魯迅之子周海嬰/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70周年/隆重推出回憶錄/史料珍貴、感人至深。
相較而言,兩個版本的裝幀設(shè)計都還不錯,不過文匯新版更大氣一些,封面且有“新版”字樣?,F(xiàn)在,我將這兩個版本略作比較。我們先來讀一下作者的《再版感言》,看他對新版是怎么說的:“為了對讀者負責起見,我本應(yīng)把這本書仔細修改和訂正,何況接到許多讀者的親切來信。指出本書的疑惑與疏漏?!薄霸俣瘸霭孢@本書,仍是確定尊崇母親對待父親作品的做法和她對自己文稿的態(tài)度,保留原始面貌,后人不做刪節(jié)改動,給歷史回歸一個真實?!薄皶蟹步?jīng)過專家、讀者指正的姓名、血緣等明顯錯誤,都盡力給予勘正。(某些內(nèi)容,得到新的資料,在篇末加上了少量的附注)?!毕旅?,我就以作者的如上說法,觀照他尊重史實,適當修正之行跡。
新版封面勒口加有作者彩照一幅,并簡介文字數(shù)行,扉頁之后一頁,印有“紀念我的父親魯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周海嬰”三行文字。
初版和新版,正文篇目順序一樣,只是有幾篇文字略有差異而已。如初版中《長子周令飛的婚事》,在新版中刪去了長子姓名;如初版中《兄弟失和與八道灣房產(chǎn)》,在新版中,“房產(chǎn)”改為“房契”;如初版中《魯迅手稿事件與母親的死》,在新版中刪去了“與母親的死”。實際上,還是寫的“魯迅手稿事件與母親的死”,只不過段落有所調(diào)整,文字略有增刪罷了。
依《再版感言》,作者在4篇文章之末,加了附注?!陡赣H的死》的附注最長,達4頁之多,列出喪葬的原始材料,并加以文字說明;另外,《朱安女士》和《父親的遺產(chǎn)》,也分別加了附注;對《勝利前后》中一幀關(guān)露的插圖附注為:“此書出版(初稿)后,曾經(jīng)有學(xué)者對這幀照片上的人是否是關(guān)露再次提出商榷,我又把特意放大的照片請梅益審看,她再次表示:‘這是關(guān)露!在上海和她一個組織,我領(lǐng)導(dǎo)關(guān)露!’。”作者諸如此類的附注,再一次見證了他“尊重史實”的嚴謹學(xué)風和認真的寫作態(tài)度。
新版《魯迅與我七十年》附錄3篇,它們依次是:一、魯迅的忘年交;二、從馮雪峰先生的一封信說起;三、有關(guān)許廣平早年抗婚的一組材料。這些附錄頗具史料價值,它們對于魯迅研究,大為有益,我們感謝作者的無私奉獻。
《魯迅與我七十年》,是很值得薦藏,也是很值得珍藏的,但只薦藏,或只珍藏初版本是不夠的,還應(yīng)該薦藏并珍藏它的新版本,這也許就是我不顧才疏學(xué)淺,草成此文的動因。
作為文人的張聞天
人生的際遇與歸宿,是很難說得清的,這與個人的性情和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guān)。比如張聞天,早年酷愛文學(xué),發(fā)表出版過不少創(chuàng)譯作品,終其一生,并沒有成為一個文學(xué)家,但卻成就了一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他還是一個中國共產(chǎn)黨較長時期的重要領(lǐng)導(dǎo)人。雖然如此,我還是想試探一下張聞天作為文人的那一面。
張聞天(1900-1976),江蘇省南匯縣(現(xiàn)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原名應(yīng)皋,取“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詩經(jīng)·小雅·鶴鳴》)之意,字聞天。
張聞天的文學(xué)生涯較為短暫,不過七年而已。在程中原著《張聞天傳》中,只有“投身新文學(xué)運動”一章,僅21頁(全書24章,506頁),由此可見,張聞天的文學(xué)活動,只占了整個傳記中的二十四分之一。
即使是這樣,張聞天的文學(xué)活動,也不可小視,雖然時間不長,但他創(chuàng)譯成果頗豐,這也是我之所以視他為文人的原因。誠如茅盾在《張聞天早年文學(xué)作品選》中所說:“我是早就從事文學(xué)活動的,但直到1927年秋,我才開始創(chuàng)作,而且是中篇;但聞天同志則寫長篇,并且比我早了三年,我自嘆不如。”
張聞天早就立志要為社會主義而奮斗,“做一個小卒”。他學(xué)的是河海工程,對哲學(xué)懷有濃厚興趣,但不久就改變了。他曾經(jīng)說過,好幾年前,研究過現(xiàn)代哲學(xué)思潮,可是因為個人天性與哲學(xué)不合,改習了文學(xué)。縱觀張聞天的文學(xué)活動,我們可以見出他走的是一條評論家、翻譯家、作家三合一的文學(xué)之路。
從1919年7月到1925年6月,張聞天在《南京學(xué)生聯(lián)合會日刊》、《時事新報》副刊《學(xué)燈》、《少年世界》、《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少年中國》、《小說月報》、《東方雜志》、《創(chuàng)造季刊》、《南鴻》等報刊發(fā)表了大量的評論、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翻譯等作品,總計100余萬字,其中創(chuàng)作46萬字,翻譯60多萬字;并出版了十幾部創(chuàng)作與翻譯的單行本。關(guān)于張聞天文學(xué)創(chuàng)作旨意,在他為自己主編的文藝性社會批判周刊《南鴻》所寫的《發(fā)刊辭》中可以讀出。
張聞天說:“我們反抗一切壓抑青年清新的思想與活躍的行動的舊道德、舊思想與舊制度。我們提倡自由思想、自由批判與活潑潑的新文藝與新生活?!?/p>
張聞天從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在《南京學(xué)生聯(lián)合會日刊》發(fā)表雜感開始到1925年“五卅運動”創(chuàng)作半自傳體小說《飄零的黃葉》為止,其間的大量作品,影響深遠。曾彥修在題為《根深不怕風搖動——懷念張聞天師》一文開篇就說,那時,我哥哥和他的少數(shù)進步同學(xué)似乎有一個非正式的讀書會,讀的書刊全是革命的,進步的,文學(xué)作品也有,這些書中也有一些創(chuàng)造社與文學(xué)研究會出版的,后者有張聞天的書,反復(fù)看見他的名字,他的書都翻看過。甘惜分在《三見張聞天》一文中也說,當時,延安出版過一種小型刊物《中國青年》,有一期轉(zhuǎn)載了張聞天青年時代發(fā)表過的小說《飄零的黃葉》,大概是回憶母親的,寫得凄婉動人,令人陶醉。
1924年,是張聞天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豐收年。這年的5月,他寫完長篇小說《旅途》,《小說月報》從十五卷五號起發(fā)表,連載于六、七、九、十、十一、十二號;同年12月,列入文學(xué)研究會叢書,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發(fā)行。同年5月,他的三幕劇《青春的夢》發(fā)表于《少年中國》四卷十二期;12月,列入少年中國學(xué)會小叢書,由中華書局出版發(fā)行。長篇小說《旅途》和三幕劇《青春的夢》,“反映了五四青年沖決羅網(wǎng)、找求光明的曲折歷程,藝術(shù)頗多獨創(chuàng)和探索,是當年新文苑的前列之作”(程中原語)?!堵猛尽穼懸粋€名叫王鈞凱的青年,經(jīng)歷三次婚姻失敗,為革命犧牲在戰(zhàn)場上?,F(xiàn)代文學(xué)研究家唐弢先生說:“《旅途》是一篇既寫革命又寫戀愛的小說,說是開革命加戀愛的風氣之先也無不可,但它決不是公式化的小說?!?《良好的開端——讀張聞天同志早年的文學(xué)作品》)
小說如此,張聞天的新詩也很值得一談。試讀他發(fā)表在1921年7月10日《民國日報》、《覺悟》上的《西湖濱的早晨》:“西湖的真面目,都被這白茫茫的面幕遮住了。但是——這有什么要緊呢?我將閉了我底眼睛,不看伊的面目,我將用我底心,默數(shù)伊底聲息。猛烈的太陽出了,他猛力地把這面幕揭了,伊這無限的嬌羞,把我也驚呆了!”詩人的感覺很好,詩味很足,這首詩即使置于《中國新詩選》也毫不遜色,可是我從這類詩選中沒有讀到過張聞天的詩,大概是選家忽略了張聞天作為文人這一面的緣故吧。
張聞天1922年曾在美國舊金山勤工儉學(xué)。當時他一面在加利福尼亞大學(xué)伯克利分校圖書館自修,一面在當?shù)厝A僑報紙《大同日報》(中文)擔任編譯。后來,還在飯店做臨時工。他的譯劇《狗的跳舞》(四幕劇)、《熱情之花》(三幕劇)等,多是那時候完成的。張聞天的譯劇,多數(shù)都得以發(fā)表,而且先后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發(fā)行。由于張聞天中文底子好,又懂外語,所以譯筆信、達、雅兼?zhèn)?。成仿吾說:“聞天同志以他的著譯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對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那還不過是他的革命生涯的初階?!?《<張聞天早期譯劇集>序》)
因為有了譯劇的實踐,所獲豐碩。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三幕劇《青春的夢》的創(chuàng)作。這個劇本,“反映五四青年憤恨激揚的情緒,富有浪漫主義精神。”
張聞天的文學(xué)論文是不可不記的。其重要的有《歌德的浮士德》、《王爾德介紹》等,他的文學(xué)論文,被唐瞍視為“張聞天同志在文學(xué)上的最大貢獻”。前者,兩萬余字,曾與胡愈之、黃幼雄合寫的《但底(但丁)的研究》一同編入“東方文庫”,書名為《但底與哥德》;后者,將近三萬字,全面介紹,堪稱佳構(gòu)。它們,對于推動我國的新文學(xué)運動,均產(chǎn)生過不小的影響。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張聞天研究可以說是碩果累累,回憶張聞天的文章層出不窮,《張聞天傳》順利出版,《張聞天研究文集》,我見到的就有厚厚的兩集。有關(guān)張聞天文學(xué)活動的研究,成績也不小。與此同時,張聞天的文學(xué)著作也相繼出版,據(jù)介紹,已出版的有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3年版的《張聞天早年文學(xué)作品選》,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版的《張聞天早期譯劇集》,中國黨史出版社1990年版的《張聞天文集》第一卷,譯林出版社1998年版的《張聞天譯文集》兩卷,中國黨史出版社1999年版的《張聞天早期文集》(文學(xué)創(chuàng)作卷),收入張聞天早期文學(xué)作品最全,其中它含評論、論文29篇,小說6篇,三幕劇1部,新詩7首,散文4篇,雜文10篇,書信8封,其他22篇,共87篇。
張聞天的研究還在繼續(xù),張聞天的著作還在整理出版。張聞天早年文學(xué)作品的出版,對于全面認識和理解張聞天大有益處;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我國當代文學(xué)的發(fā)展和繁榮。
黃永玉和他的老友們
黃永玉這個人很特別,他活出了人生的“這一個”,是個比我老的老頭。有人說,他是個鬼才、怪才、秀才;有人說,他的版畫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有人說,他的文字即便是在文學(xué)史也卓然成家。諸如此類的說法,我私見以為都不為過。
對于黃永玉,怎么定位?說他是畫家,肯定不錯,因為出版過多種畫冊,且?guī)缀跻岳L畫為生。但是,這不全面,因為他還是一個詩人和作家,這有他的自傳體、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流浪漢子》、雜文集《吳世茫論壇》,詩集《老婆呀,老婆!》、《一路唱回故鄉(xiāng)》,散文集《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太陽下的風景》作證。黃永玉自己說,他最喜歡的是文學(xué),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繪畫。董橋跟他開玩笑說,你的文章第一,書法第二,繪畫第三。自說與他說,十分吻合,可見此言不虛。
黃永玉的人物畫不多,但他寫人物的篇什卻不少,這我們從他的散文集中可以讀出。特別是他由作家出版社幾年前和幾年后,間斷問世的幾個版本的散文集《比我老的老頭》,更是他寫人物的集大成者。他所寫的,都是“比他老的老頭”,有學(xué)者,有詩人,有作家,更多的是藝術(shù)家,都是中國當代最優(yōu)秀的人物,他們是錢鐘書、沈從文、李可染、張樂平、林鳳眠、張伯駒、許膦廬、廖冰兄、鄭可、陸志庠、余所亞、黃苗子、丁井文、楊先讓、黃裳……著者黃永玉。以個性鮮明、風趣,甚至有些另類的語言,講述了他們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他(黃永玉)的文字很精簡,因而讀過去有一種爽脆的味道。很多處看似閑散。其實語句和意象很濃縮(有點像一種畫風吧)。在沒有堆砌矯飾的、瀟灑無心的精簡的文字底下,卻分明有一份既嘮叨又纏綿的嫵媚情致,因而往往把那種爽脆(有時甚至頗帶點辛辣)點化成溫柔了。”(李黎語)
青年學(xué)人余杰說:“我很喜歡黃永玉先生的畫,更喜歡他的文字……黃永玉先生憂傷的文字具有某種奇特的穿透力……正像作者所說,‘我深愛這個世界,包括它的悲苦?!谖跷跞寥恋慕裉?,這樣的文字已經(jīng)不多見了。同樣的白紙黑字,有的像草葉般芳香(如黃永玉)。有的像廚房般油膩?!庇嘟艿乃裕m然不是針對《比我老的老頭》的,但借過來評說這本書。亦是最恰當不過的。黃永玉所寫的老友們,都是他與之交往多年,有些甚至是幾十年,知人論世,命筆為文,加之他遵循沈從文寫人物要“貼著人物寫”的教導(dǎo),于是他寫的人物便有了一股“抓人”的藝術(shù)魅力。因此,他的《比我老的老頭》一經(jīng)問世,便成了暢銷書,至今已出了三個版本共七冊。
《比我老的老頭》,作家出版社2003年7月1版1印,印數(shù)12000冊,150千字,平裝32開本,217頁,定價23.00元。封面灰綠,書名與作者名,手書豎排兩行,右上自下,作者漫畫像居左下角,另有黃色的裝飾圖案散落其面,此版收文15篇,線描插圖15幅。2003年9月第4次印刷,累計印數(shù)達40000冊,封面為深黃色,余皆與1版l印相同。
作家出版社2005年8月1版1印《比我老的老頭》之“增訂珍藏版”。增加文章兩篇:1、《為什么老頭兒號啕大哭?》(代序),2、《往事和散宜生詩集》,共16篇;增加插圖7幅,共22幅,方脊布紋紙面精裝,16開本,180千字,279頁,無印數(shù),定價50.00元。內(nèi)封呈墨綠灰色,書名與作者名仍是手跡,不過燙金而已。護封紅色,書口居中長形燙金上印“增訂珍藏版”五字,黑色;書名及作者名,仍是手跡黑色,左偏下有一作者方形燙金名印。黑色盒裝,襯頁是作者制作的藏書票一枚。長方形的藏書票,由比我老的老頭·增訂珍藏版·發(fā)行紀念,卡通式漫畫/藏書票通用標志,紅底黑字的“借出的書,走失的狗,惟愿認得路回來!”佐下篆體豎排“藏書”二字,共5個原素構(gòu)成。排列組合得體,色彩搭配和諧,文風樸實幽默。在扉頁與目錄頁之間,是作者的自畫像,漫畫風格,上半身的兩邊,分別題寫有豎排的兩行紅字:“狗不厭家貧”“女不嫌爺丑”。如此這般,真不愧一“增訂珍藏惜版”也。
作家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4月第2次印刷《比我老的老頭》增補版,增補《黃裳淺識》一文,插圖共17幅,平裝16開本,累計印數(shù)17000冊,190千字,254頁,定價29.00元。封面為土紅灰色,右上為作者素描頭像,頭像之下,豎排黃永玉,著丁聰/繪作家出版社,左上為書名,下為“增補版”三字,“老頭”左為紅色,作者姓“黃”印。在扉頁與目錄頁之間,是作者的自畫像,與“增訂珍藏版”同。
以上是我對《比我老的老頭》不同版本的著錄,這樣才能理清它的來龍去脈,從而認識它的版本價位,體驗作者和出版者的良苦用心,同時也讓我們讀者讀有所得,初衷如是,不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
黃永玉雖也歷經(jīng)挫折,但他守住了他自己的文學(xué)與藝術(shù)的生命,可以說是苦難和漂泊成就了他。黃永玉和“比他老的老頭”們,一個個苦難深重,但一個個都從容面對,一個個都成了中國的“文化貴族”,而且一個個都長壽,這是為什么?黃永玉說:“對人生從容一點,別囂張,苦也別囂張,得意的時候更不要。這需要修養(yǎng)。有知識的修養(yǎng),也有人生的修養(yǎng)?!秉S永玉因此像少年一樣純粹,當自己已成了一個老頭后,還是滿懷激情地對待生活,對待朋友,對待文字,對待藝術(shù)。他說:“人家跳出紅塵,我要往紅塵里鉆?!彼运嫞运麑?,他以為得意之筆,只給親近的朋友,沒有他們,這世界有什么好“舞”的。因此,他寫了《比我老的老頭》。
作為代序的《為什么老頭兒號啕大哭?》,以“兩位(周揚、馮雪峰)年輕人干著那么重要的大事,領(lǐng)導(dǎo)龐大的進步文學(xué)隊伍,又在重要的時候打下了不解之恨結(jié)。以后的幾十年一直緊緊咬住不放,直到文化大革命兩人同時遭毒手,這才歷盡劫波兄弟在,取得了互相的諒解,”為由頭拷問道:為什么人都要在自己親身受到磨難后才清醒過來呢?你以前干什么去了?如果不受到磨難還有這種清醒的可能嗎?那無數(shù)為冤獄死去的文藝前輩如何補償?擲地有聲,發(fā)人深省,這大概也就是他要寫《比我老的老頭》的初衷吧。同時,作者還寫了他與雪峰、與夏衍、與適夷等的交往。代序如綱,綱舉目張,它引領(lǐng)我們走進了《比我老的老頭》。
黃永玉的行文以短小精悍著稱,這本書的多數(shù)均為短制,最短的是那篇《大家張伯駒先生印象》,才1頁另3行;最長的是這篇《這些憂郁的碎屑——回憶沈從文表叔》,達53頁,似一部中篇小說。沈從文于黃永玉,亦親亦師亦友,既寫沈從文的家世,也寫作者與沈從文及其家族的交往;既寫沈從文的人生閱歷,也寫作者的感悟,筆帶感情,妙筆生花,作者寫得蕩氣回腸,我們讀得牽腸掛肚。他寫出了沈從文的“溫文爾雅,骨子里很硬”的品性,還寫出了“老一輩文人的交誼好像都比較‘傻’。激情不多,既無利害關(guān)系,也無共謀的利害關(guān)系?!蓖瑫r,還寫出了一些鮮為人知的人與事。如江青曾是沈從文的學(xué)生,她跟從文表叔一家并非只是淡漠的師生關(guān)系。她曾趁表叔不在家的時候,熱心度量過表叔的衣服尺寸,要給他織一件毛衣。
《米修士,你在哪里?》,是寫漫畫家廖冰兄的。那種感念,那種期望,那種鼓勵,那種鞭策,洋溢在字里行間,朋友身居香港的斗室的凄苦,因了作者“他把人世間壯麗的慷慨處理得那么輕率而瀟灑”的抒寫,而可愛,而莊嚴,而美麗。
《往事和散宜生詩集》,寫的是老詩人聶紺弩。作者的筆之凝重,乃因紺弩的身世所感。請讀:“我曾經(jīng)向一位尊敬的同志談到紺弩,我告訴他,不要相信我會說如果他得到什么幫助的話,將會再為人民作出多少多少貢獻來,不可能了,因為他的精神和體力已經(jīng)摧殘殆盡。只是,由于他得到顧念,我們這一輩人將受到鼓舞而勇敢地接過他的旗幟?!辈辉摿魇诺臍q月去了,已無法挽回,留下的是無可奈何的嘆息。不過,“紺弩已經(jīng)成為一部情感的老書,朋友們聚在一起時一定要翻翻他?!睆狞S永玉的筆端,我讀到了痛苦,我讀到了痛苦在心口難開,所以他說,真正的痛苦是說不出口的,且往往不愿說。這描述,總有個情感能承受的極限。
《給這個黨員打分》,寫的是老丁,即丁井文。老丁“幫助朋友,愛護朋友,以朋友的成就為樂,以朋友的倒霉、受難為憂。朋友挨批,接受審查,被揭發(fā),他跟著朋友一齊‘登’上《人民日報》。朋友日子好過了,把他淡忘了,他會說:‘人家這么辛苦,這么忙,不該去打擾他?!@個在藝術(shù)上很有造詣的美術(shù)家,后來卻陰錯陽差地去做了行政事務(wù)工作,從而斷送了他的藝術(shù)生命。作者惋惜,讀者惋惜,就是藝術(shù)史有情的話,也會惋惜的啊。
在《貨郎集》序中,黃永玉寫道:“以后的日子越來越少,想到終有一天好朋友都將真正的分手,想到那漫長的被浪費掉的日子,不免愴然。”在他的《比我老的老頭》中,我們讀到了這種“愴然”,即幾分哀愁,但因了他行文的幽默灑脫,率真詼諧,睿智俏皮,使文章多了一些亮色,添了幾分希望。
讀《比我老的老頭》,我們讀出了黃永玉有“孩子氣的天真,也有閱盡滄海桑田的世故。有毫不設(shè)防的坦言,也有妙語連珠的幽默。有學(xué)術(shù)色彩的厚重,也有抒情意味的酣暢和調(diào)侃的輕松”(顏家文語)。當然,在他的文中,也多有他幾十年人生悲歡經(jīng)歷的穿插,這樣的文。這樣的書,讀起來容易產(chǎn)生共鳴,這大概就是此書能暢銷的原因吧。
黃永玉這個老頭不老。有年輕人說:“和黃永玉在一起,我仿佛都比他老?!庇幸槐緯f:“這個世界上因為有了黃永玉,就可能變得好玩一點。”他自己在“萬荷堂”客廳兩側(cè)的墻上題字:“一個活了84歲的老人,身體還過得去,頭腦又清楚,再不承認自己是個老奸巨滑的家伙,那就太謙虛了?!秉S永玉就是這樣一個人,這樣的人寫出的書,難道不值得一讀,難道還不值得珍藏嗎!?
在寫黃苗子夫婦那篇《石頭偕老之歌》快結(jié)尾的時候,黃永玉引用了宋朝王觀的《紅芍藥》詞上半闋,我借來作為本文的結(jié)語。詞曰:“人生百歲,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皆老。都來五十載,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載之中,寧無些個煩惱。”這也是黃永玉之謂嘆,我輩亦當作如是觀,要像黃永玉那樣活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