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一體”或?qū)嵱幸徽f,只是從來未見。是否本來即是一道偈語,而沒有更多的鋪陳?如那段“吃茶去”的公案。分明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完全省卻了參悟的過程,呈現(xiàn)出來的寥寥數(shù)語,不帶任何闡釋。有緣自得歡喜,無緣權(quán)聽熱鬧。吃茶的還去吃茶,參禪的還去參禪,并不擔(dān)心錯會了此中禪機。至弄得茶不是茶,禪也不是禪。如此茶禪一體,吃茶便是悟禪。悟禪比如吃茶,其中況味,當(dāng)然只有吃茶與悟禪者能夠自品心得。只是因了禪的向來無狀,世間萬物又有什么不能夠與其合作一體?何以偏偏就獨看中了茶?這或許從“五祖?zhèn)髁妗A嬗啦粋鳌钡闹贫葎?chuàng)新里可以窺得其中妙諦。當(dāng)初,弘忍選慧能而不選神秀傳其衣缽,足見弘忍于禪宗已自有其法度之外的革命性理解。這就是禪宗后來的所謂“人人皆可傳法”的普世情懷。而這,誰料竟不期然契合了茶的不分門第無視貴賤的草根氣質(zhì)。使禪與茶的精神得以在最本質(zhì)的價值理念上獲得了貫通。
人人皆可傳法當(dāng)源于人人皆有禪性。自覺或不自覺是其兩種境界的自然表現(xiàn)。前者或如神秀。后者或如慧能。由不自覺而自覺,是緣分的開始;由自覺而不自覺,是禪性的開悟。家有客來,見山寒暄,一杯清茶。話題隨即展開,這茶便在自覺與不自覺間由生而稔地修明其道。茶的自覺。始于結(jié)緣的最初試探;茶的不自覺,是君子之交的默契表達。禪悟透時。無禪;茶吃淡時。無味。無禪乃是至禪,無味乃是至味。如此。打坐時可以有禪,不打坐時亦有禪在;比如茶道故事,程序可以在有無兩端展開。有程序工夫是茶。無程序工夫也是茶。一句“吃茶去”,道盡禪茶玄機,聆聽者會意了吃茶。不會意也照樣吃茶。只要一味吃茶,便得茶在禪中,禪在茶里。
慧能得法于湖北黃梅東山寺,該寺以“農(nóng)禪雙修”見稱,有自制茶葉日“茶佛一味”,算是東山寺的品牌。我不知道這“茶佛一味”是否源于“茶禪一體”,想來必有關(guān)系。以“一味”貫通茶佛,無異貫通僧俗兩界,這茶便因此可以入世而且入市。如此創(chuàng)意實是大妙。且深得禪宗要義。想必乃得益于六祖慧能“無物”與“無狀”的頓悟,如佛之聞香而可以跳墻,那么以茶作介質(zhì)的佛性又何而不能俗化至凡人皆可以接受的境界?
再以慧能的“無物”看茶。茶的實在性乍聞即成悖論,但細想禪的或無或空。與茶的清凈中和,所宜示的皆非物自在的有還是沒有、空抑或非空,而是心無掛礙的明凈清爽,既可以通過參禪修其正心。亦可以借得茶道達其真性。故此中無論禪茶,皆屬意于精神負載的能夠放下,是心炅與塵勞所締結(jié)的一段因果緣。這樣,茶便得以其之有,而證禪之所謂無,使有無相生于禪境或者茶道。悟得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至于物的實在與否,便也于參悟中化解于無形。
“茶禪一體”也好“茶佛一味”也好,說白了,不過是借茶參禪以證佛性。茶的無所不在與吃茶的因緣隨意,與其說是茶道形式的修明白證,不如說是禪宗會通茶性之后的佛性解讀,并且是禪宗對佛的一種中國式解讀。條條大路通長安“教有別傳,不立文字”。此間首先應(yīng)當(dāng)確認(rèn)的是。禪宗由于通過五祖弘忍和六祖慧能的革命性發(fā)展,打破了陳規(guī),解放了自己。因而使佛緣所結(jié)有了更廣大的天地空間。這樣,禪與茶的邂逅結(jié)緣,乃至所謂“茶禪一體”,便為水到渠成的當(dāng)然因果。如此,吃茶去,這茶便既是茶而又非茶;是有分別。又沒有分別。有分別,在是否能夠明心見性;無分別,在立地原本皆可以成佛。謂予不信?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