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出發(fā)
◎馮秋子
我喜歡讀《史記》,也好讀人們寫的關于《史記》的文章。這是兩個不同的學習認識、領受教益的渠道。從司馬遷、從《史記》,試著知覺過往歷史,知覺太史公集歷史、哲學、軍事、經濟、民族、地理、外交、文學等諸種厚學于一身而“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中家之言”,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現(xiàn)和記述之于后人的不竭意義。閱讀,以一己之力去辨晰歷史和前人的發(fā)現(xiàn),在此基礎上了解一定程度的是非,汲取一己所能體會到的歷史、現(xiàn)實的經驗教訓,以明事理。讀別人閱讀《史記》的文章,獲得的是又一重天地,寫作者帶著自身獨具的閱歷經驗、素質積蓄、社會背景,呈獻出來的讀書心得,是歷史、社會與生命個體進行摩擦以后再發(fā)現(xiàn)、再創(chuàng)造的,鋪展出一個真實的人的歷史觀、價值觀以及他的現(xiàn)實著落和訴求,一個人見識和理解的世界、精神,或缺、要求。所謂什么人讀出了什么東西,這是我深存興趣的地方。
大局布依,律法意識,為政文明,社會德行建設,個人素養(yǎng)保障,戰(zhàn)爭與和平,困頓與求生,社會根基與歷史終場……在我讀到的傅建仁先生的八十余篇閱讀《史記》的筆記里,突出在上。這一位自覺的閱讀者,是政法界人士,有職業(yè)的敏銳和深到,撕開迷障、踏進物里,點擊在位,責任感和素樸的愛國、愛民思想、法政仁政理念貫穿作品始終。這與他出身職業(yè)軍人,曾經戰(zhàn)爭磨礪,身為執(zhí)政護法專家的背景不無關聯(lián)。當然,如能慎下結論、少用判斷句認識和書寫,閱讀的空間可能更大,所得可能更多。
讀史,猶如長征。一個人活著,做著維持生活秩序的一份工作,去讀史,便是選擇了生命的長征。讀史,無可避免要去擔待歷史,將歷史的輕重存在心里、放在肩上。讀史,知道前人做過什么,沒做什么;今人該做什么,不做什么。歷史的長短,和個人的長短,由讀史者個人的素質決定,它們合適的——文明的位置在哪兒。
讀史,知難。難能可貴在檢索和掘進。
馮秋子:《文藝報》文學評論部主任。
讀史在明
◎甘以雯
傅劍仁先生的散文,以其從容大氣、明達凝練,開篇不久,就緊緊吸引住我,一口氣就讀了下去,獲益匪淺。
比如,《君德在明》,作者認為君首要明智。戰(zhàn)國時,齊威王與魏惠王狩獵?;萃跻宰约旱恼渲?,威王以自己得力的大臣為寶貝。聞聽對兩位大夫截然相反的議論,威王派人實地調查,賜封令百姓安居樂業(yè)的即墨大夫,果斷處理只會阿諛奉承的阿地大夫。用以告誡臣子們要誠實為官,扎實做事。威王在最大的事的“明”,導致了齊國的強盛。
又如,對于臣子,一般傳統(tǒng)的說法為“臣要忠”。而作者認為,臣最重要的是“公”。在《臣德在公》中,他舉了龐涓陷害孫臏最終致使魏國敗、范睢陷害白起致使秦國失去一次稱霸天下機會的例子,說明一心為公是為臣的最大的德。
傅劍仁多年從軍,從政,有著深刻的生活感悟和宏觀的對社會、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思考,以史鑒今,文以載道,深沉宏闊,言簡意賅,可以說言有盡而意無窮,對于有著一定閱歷和文化素養(yǎng)的讀者,尤其對于從事管理工作的官員,有著深刻的、積極的啟示。
甘以雯:《散文·海外版》主編
堅實的出發(fā)點
◎王劍冰
傅劍仁先生是有大胸懷的,一般人是不敢觸摸《史記》的。但傅劍仁很認真,他認真地讀,認真地感受,認真地思考,而后有了認真的筆記,這可是做了一件不小的事情。
傅劍仁先生做著緊張而繁重的行政工作,他一定是把有限的業(yè)余時間全部投入于史記的研究和文學的創(chuàng)作上來,不求甚解的研究是不可能達到這種地步的,而無能為力的文字也不可能使他寫出這樣的作品。初開始的時候我還會帶著某種觀念,去看這位行政官員的文字,但讀著讀著我便被他的文字所感染,所打動,而真正地沉浸在一篇篇作品的欣賞與品味之中。
從史記出發(fā)就是從文學和語言出發(fā),從生命和使命出發(fā),從思想和精神出發(fā),從歷史和文明出發(fā)。傅劍仁不是一個學者,但從文章的感覺來看,他確是做了一個學者的工作,當然聯(lián)系著他本人的工作性質。
我從這些篇章中看出了他的側重,法理情理,法治人治,在他讀史記的感懷中,我更多地看到了那閃爍于文字當中的人文關懷和同時代相對應的人性之光。
讀傅劍仁的文章,更多地是從中得到的啟悟與提醒,那是昂揚上升的文氣。從史記出發(fā)也是從昨天的經驗和教訓出發(fā),那么哪里是他的前行點呢,傅劍仁給我們的提示很好,只是出發(fā),史記是我們文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最好的出發(fā)點。
傅劍仁給我們帶了一個好頭,讓我們找他看齊,一同出發(fā)。
王劍冰:《散文選刊》主編
一種解讀的全新模式
◎舒晉瑜
關于個性化解讀歷史的圖書,近幾年并不鮮見。在“舊曲翻新闕”的種種訴說中,傅劍仁解讀的《史記》,以他軍人的嚴謹與魄力、作家的敘述技巧和耐心、政法專家的使命感與遠見,向讀者展示了一卷另類的《史記》人生。
我們總是從歷史中漸進地獲取智慧或者其他,傅劍仁所做的,是揭開常規(guī)思路下《史記》中各類人物的面紗,讓我們發(fā)現(xiàn)隱藏著的另一幅面孔。在關注歷史細節(jié)中,傅劍仁通過不斷的發(fā)現(xiàn)謹慎地提出主張。他并非單純地繼承和認同,相反,他無數(shù)次地質疑并反思,通過對歷史的深刻反省,寄托自己宏大的抱負。他的作品,主題是凝重嚴肅的,但基調卻并非嚴肅不可逾越,傳達出的是一種當代人的歷史觀與責任感,時時能讓人警醒。
支撐勇氣的是什么?無私;而使之達到無私境地的則是學識。傅劍仁從人性的角度剖析歷史,不斷地以史為鑒,借以表達中國所面臨的種種存在的焦慮。在他不動聲色的表述中,文字的靈動和歷史的厚重相互融合,每篇精悍的論述,都是個性迸發(fā)、獨立而理性的剖析。如果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意蘊,還是要靜下心來讀的,從某個角度說,《從<史記>出發(fā)》可以看作為是一部教科書,無論從政者、從教者還是普通讀者,皆可從中獲取一種視角,一種豐富,一種別樣的詮釋。
如何評判《從<史記>出發(fā)》這部書可以見仁見智,但是相信這部作品至少提供了一種解讀的全新模式。
我對思想者充滿敬意。
舒晉瑜:《中華讀書報》編輯、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