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兩年來,圖書發(fā)行都希望慢慢改變結賬方式,將過去每月依照進貨與退貨的差額來結賬的習慣,改成依照實際銷售數量來結賬。這種政策若逐漸落實,會發(fā)生重大的影響,資金周轉的壓力,將大幅落到出版者身上。于是,出版社必須準備更多的資金,使得投資回報率大幅下降。
仔細算一下就可以知道,十幾年前,臺灣出版業(yè)是一個十分值得投資的行業(yè)。依照前輩的經驗值,當時資本額與年營業(yè)額的比例,大約是一比三,或者更高。也就是一千萬的資本額,可以長期支撐三千萬營業(yè)額的出版社。當時的出版社一般認為平均可以有百分之十的純利報酬,所以投資回報率可以說是百分之三十。這個數字十分漂亮,因為即使拿出一半的純利來消化滯留庫存,其回報率仍然有百分之十五。
不過,當周轉壓力大幅落在出版社身上時,回報率將大幅降低。最主要的原因是,一比三的資本與營業(yè)額的比例,大概不可能繼續(xù)維持了。
不能維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新書平均銷售率下降,再者是舊書再銷售機制減弱,這都讓新書再版率不像過去那么高,降低了毛利率,也增加了清理舊書庫存的壓力。不過,這方面的問題我們擱置不論,先集中來討論發(fā)行改變結賬方式的影響。
過去依照每月出貨減退貨的結賬方式,假如出版社能把退貨比率控制在百分之三十以下(這樣的比例在當時只能算是中等成績),則每月出貨皆可以收到百分之七十幾的貨款支票,經過銀行票貼手續(xù),大約可以得到百分之六十的現金。這樣比例的現金幾乎可以完全支付做書的所有直接成本。若遇到某些出貨量大的月份,例如書展等,則巨額的現金盈余就產生了。那個時候,出版社對周轉資金的需求并沒有很高,可以說是臺灣出版的黃金時代。
不過,美好的時代畢竟要結束。我自己計算,等將來發(fā)行改為根據實際銷售結賬時,出版社的資金準備將由原來占年營業(yè)額百分之三十,提高為百分之四十五以上。對于缺少暢銷書或新書再版率不高的出版社,這個比率甚至要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那就是說,一千萬元的資本,一年可能作不到一千兩百萬的生意。試問這樣的比例,有哪一個投資者愿意投入資金呢?
我簡單的算法是這樣的:首先,假設是外文的翻譯書,而且只考慮其第一版的情況,損益平衡點設在百分之六十。則具體狀況是,出版社從發(fā)書到支票兌現,大約是四到六個月,再假設發(fā)出去的書在半年內可以有百分之八十的銷售(以目前的狀況來說,這個比例的難度是高的),也就是說完全可以支付直接成本外,還有百分之二十的毛利來支付固定費用和行政成本。在這個理想狀態(tài)下,出版社需要準備多少資金呢?
將來的狀況或許是這樣,一本書從預付版稅開始,到發(fā)書日,大約需要一年。而從發(fā)書日后,到收足百分之八十的出貨現金,大概平均還有八九個月。全部加在一起,就接近兩年了,這是非??膳碌闹芷谘h(huán),將大大增加資金的壓力。
書籍制作時,預付版稅、編輯、各種行政費用,都是必須提前支付,這大約占首版全數賣出的營業(yè)額的百分之四十幾。而翻譯、編排、印刷雖可以晚一點付,但要晚于出書后四個月以上也很困難,這大約又占上述營業(yè)額的百分之四十幾。兩者加總,很容易就超過百分之八十五。
具體的資金需求仍需要靠有資金調度經驗的人來判斷,但目前詢問出版前輩,大家的估計大約是,資金準備必須達到年營業(yè)額的百分之八十才算安全。這一數字,對未來的中小出版社來說,將成為尋找資金或者擴大規(guī)模上,一個令人感到非常痛苦的數字。
而在這種情況下,“暢銷書”——這個神奇的字眼——會是一切困難的解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