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釋義
老馬認識走過的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科學隧道
老馬為什么能“識途”?
“老馬識途”這一成語小朋友們可能并不陌生,那么你知道老馬為什么會“識途”嗎?難道老馬真的比人還聰明?其實這并不是因為老馬聰明,而是因為馬的嗅覺和聽覺都特別靈敏,識別物體的本領很強。馬的嗅覺神經細胞不僅可以辨別飼料的優(yōu)劣、水質的好壞,而且具有辨別方向、尋找道路的功能。草原上奔跑的野馬,甚至能通過察覺大氣中含有的微量水汽,找到遠在數里以外的水源。不僅如此,馬的內耳中還有一種感受器。據科學家研究,這種感受器是一種特殊的類似于“指南針”的器官,能像人的眼睛一樣辨別運動的方向,判斷周圍物體的遠近。馬的聽覺很發(fā)達,能感受各種信號,比如音量高低、音色、音調等。正因為馬對氣味、聲音等的辨別能力強,所以就增強了它們認路的本領,能記住離開已久的地方,能從數百里外返回原地。
故事長廊
春秋時期,齊桓公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里轉來轉去,最后迷了路,雖然派出多批士兵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里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yǎng)發(fā)生了困難。如果再找不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么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于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領大軍走出山谷?!饼R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走,最后終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智慧錦囊
歇后語
馬路上栽電線桿——靠邊站
馬尾兒穿豆腐——提不起來
馬背上掛掌——離題(蹄)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