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即生活”,美國學者杜威也強調指出: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學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因此,《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指出: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認識到:一堂歷史課要鮮活,要優(yōu)化,教學生活化是其源泉。只有貼近生活的歷史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共鳴。那么在教學中如何營造生活化的課堂呢?
一、尋找歷史痕跡,激發(fā)求知欲望
教師作為新課程實施的主角,應當盡可能地通過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歷史痕跡,感受身邊的歷史,以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如在必修二的教學中可以設計以下活動:①收集過去的一些購物票證,如布票、糧票、油票、副食本等,以及現(xiàn)在報刊上的各種廣告資料,感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②社會調查:向你周圍的老人了解“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及“文革”時期的生產和生活的情況。③以《人民公社社員的一天》為題寫一篇口述歷史小論文。④口頭社會調查: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的吃、穿、用、住有何不同?⑤搜集不同時期的照片,談我家自改革開放30年來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等等。通過這些學習活動,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接近生活,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世界,變歷史課程的知識本位為學生發(fā)展本位,促進學生主動求知、全面發(fā)展。
二、利用鄉(xiāng)土資源,滲透情感教育
歷史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層面上,還要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面向真實世界,教給學生有生命、有生活的歷史。有條件的地區(qū)還可以充分利用鄉(xiāng)土歷史資源: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采訪歷史見證人,觀看并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編輯歷史題材的板報、通訊、刊物、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如在執(zhí)教“文天祥抗元”這一知識點時,可以聯(lián)系我們通州的渡海亭(文天祥在這里渡海南歸),使學生直觀感受文天祥的民族氣節(jié);在執(zhí)教民族資本主義的短暫春天時,可以聯(lián)系南通的張謇,使學生了解張謇棄官從商,在家鄉(xiāng)興辦一系列實業(yè)與學校,使南通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史實,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報效祖國的激情。
三、強調換位思考,感悟歷史魅力
由于歷史學科講述的內容都是遠離現(xiàn)實生活,對中學生來說許多歷史問題都是難以理解的??墒菤v史也無非是一些人的活動,這時,讓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置身于歷史事件之中,換位思考,可以很好地讓學生理解。所以在歷史教學課堂上經常提問:“如果你在當時,你會怎么做?”“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樣?”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如我在執(zhí)教《羅斯福新政》一節(jié)中,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羅斯福,在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情況下,要競選美國總統(tǒng),請你發(fā)表競選演說。在接下來的表演中,有的學生抓住弱勢群體的心,贏得了下層群眾的信任;有的學生從生產與銷售的角度出發(fā),提出從本質上解決問題的辦法;有的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提出美國繼續(xù)選擇民主道路的措施。有的從宏觀闡述觀點,有的從微觀具體分析;有的以情感人,有的以理服人;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沉著冷靜。通過演繹,學生不僅掌握了主要知識,更真切地感悟那段歷史,感受到羅斯福總統(tǒng)臨危受命的勇氣與氣魄。通過換位思考,使學生能夠置身歷史事件中,設身處地地去思考,能夠真正地用心體驗歷史,感受歷史,理解歷史,產生共鳴。
四、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培養(yǎng)思辨能力
“歷史是凝固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流動的歷史。”我們應不失時機地將教材上的歷史知識點與現(xiàn)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比如,在講授必修三《新文化運動》時,我出示了一組關于2005年9月28日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組織展示的全球范圍的祭孔盛典的圖片和一組關于1914年袁世凱祭孔大典的圖片,在展示兩組圖片后,我提出問題:“同樣是祭孔,為什么一個受到國人甚至全球的肯定和推崇,而另一個卻遭到國人的強烈反對,并在當時的思想文化界掀起巨大波瀾,以致引發(fā)新文化運動?”不僅由此導入了新課,而且為后面如何正確對待民族文化以及對孔子精神的討論埋下伏筆。這堂課的最后,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孔子的精神在21世紀有何現(xiàn)實意義?”因為有了前面導入的鋪墊,同學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能把孔子精神放在21世紀和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得出:大一統(tǒng)思想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安定團結;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設;以和為貴思想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義利觀”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完善,等等。這樣的一堂歷史課,不再是僅僅停留在對于過去90多年前的事情的再現(xiàn)上,而且加上了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們都非常感興趣的新鮮元素,不僅落實了教材上的知識點,同時將課本的知識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鑒古知今”,也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增強了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從而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歷史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歷史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歷史教育的生命之泉。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教師多方位、多層次地去思考和努力,不斷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