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認為,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將來面對挫折時惶恐無助,不如從小經受摔打,“撞”出直面人生的勇氣和本事。因此,“殘酷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甚為流行。
上午9時,沉浸在冰天雪地之中的北部城市漢諾威寒冷無比,然而位于市區(qū)的瑪格瑞特幼兒園門口十分熱鬧。孩子們背著碩大的雙肩背書包,精神抖擻地走進園內,開始了新的一天。
幼兒園是一座兩層小樓,室外有大片的活動場地,草地、沙地、石頭地……卻沒有國內常見的塑膠地。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膽子很大,登梯爬高一點都不含糊。老師們站在遠處觀察,很少干涉。
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們并沒有穿棉衣或防寒服,頂多穿一件絨衣,也有穿半截袖上衣、短褲或短裙的??粗掖篌@小怪的模樣,雅娜老師解釋說:“孩子應該比大人少穿點衣服,他們旺盛的精力幾乎可以用來‘發(fā)電’,由于活動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可能感冒,而且臃腫的服裝還會影響他們的靈活性?!?/p>
活動室里堆滿了各種墊子,孩子們在上面盡情地翻滾嬉戲。6歲的喬安娜正在圓形的蹦床上彈跳,一不留神把2歲大的托尼撞倒了。托尼大哭起來,老師并沒有馬上跑過去安慰他。3分鐘后,老師走過去溫和地說:“托尼,你剛剛被喬安娜撞了一下,很委屈,對不對?可你是小男子漢,難道還沒有哭夠嗎?”托尼立刻收起抗議的哭聲,用袖子擦去臉上的鼻涕和眼淚。
我留意到,墻上貼滿了“15名小科學家的研究學習成果”,難道這些還包著尿片的小孩也懂得研究和寫報告嗎?“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的好處就是,年齡大的孩子會教年齡小的孩子,年齡小的孩子會主動模仿年齡大的孩子。他們在一起制作東西,墻上所展示的成果就是他們的小發(fā)明?!庇變簣@的負責人蘇珊娜博士笑著說,“這種教育模式能激發(fā)孩子勤動手動腦,主動團結合作,比如配對游戲、合作拼圖、合辦聚會等,讓孩子從小就能體會到合作的力量?!?/p>
中午,孩子們三三兩兩地坐到餐桌旁。老師把飯盤放在孩子面前,大點的孩子自己用勺子吃,年紀小的、不會用勺子吃飯的孩子就用手抓著吃。剛剛入園的格碧妮站著不動,一會兒看看這兒,一會兒看看那兒。老師讓她坐在小凳子上,用手勢啟發(fā)她自己吃飯。格碧妮不會抓著吃飯,她呆呆地坐在那里,老師耐心地用手比劃著教她,但是絲毫沒有要喂她的意思。吃飯時間結束,格碧妮一口沒動的飯菜被“沒收”了。
雅娜老師說:“德國人從來不喂孩子吃飯,如果孩子餓了,會自己主動吃的。格碧妮現(xiàn)在不會自己吃,下次就會了。”蘇珊娜博士說:“孩子不會做的事,老師只在必要時給予言語或行為上的鼓勵和暗示,大人不強迫孩子做什么,也不包攬,因為那樣可能會抑制孩子‘獨立行為’的發(fā)展,日后他就只會做別人做過的事,缺乏創(chuàng)造性?!毖拍妊a充說:“幼兒園提供3個午餐時間:中午12時,下午1時和2時,孩子可以自己決定何時用餐?!?/p>
在午睡的問題上,老師也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孩子在床上躺了半小時還沒有睡著,他可以出去玩。
我想起德國鄰居4歲大的兒子米希爾,米希爾和父母來我家做客,他沒有見過中國的餃子,抓起一只生餃子就往嘴里塞。當我想制止時,他媽媽制止了我:“別管他,這樣他才知道生的是不能吃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