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就臺灣2007年頒布的《大學評鑒辦法》并結合臺灣大學院校評鑒的發(fā)展概況,作一個簡要的述評,以期借鑒其制度化評鑒的有益做法。同時,概述臺灣大學院校新近的評鑒活動——系所評鑒。指出大學之旨歸就在于向?qū)W生提供一個優(yōu)質(zhì)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保證教育教學品質(zhì);強調(diào)教育“品質(zhì)保證”,是大學院校教育工作者應共同追求的目標,是提升大學院校競爭力的關鍵之所在。
關鍵詞:臺灣大學院校;大學評鑒辦法;系所評鑒;教育品質(zhì)保證
為了建立完善的大學評鑒機制,促進大學評鑒常態(tài)化、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2007年1月,臺灣“教育部”依據(jù)《大學法》制定并正式頒布了《大學評鑒辦法》(簡稱《辦法》)。該辦法將大學院校評鑒類別定為四類:校務評鑒、院系所及學程評鑒、學門評鑒,以及根據(jù)特殊需要的“專案評鑒”。這是臺灣大學院校在經(jīng)歷了上個世紀70年代的“大學學門評鑒”、80年代的“私校中程校務發(fā)展計劃”和90年代試辦“大學校務綜合評鑒”,以及新世紀2004-2005年制度性的辦理“大學校務評鑒”[1]等艱難嘗試探索之后所出臺的較為成熟的大學院校評鑒法規(guī)。本文根據(jù)相關資料,綜合提煉了臺灣《大學評鑒辦法》八個方面的內(nèi)容,并結合近年來臺灣大學院校的評鑒活動評述《辦法》;同時,闡釋臺灣大學院校評鑒新演進——系所評鑒的創(chuàng)新之處,以期為從事大學院校評估的學人提供有益的啟示。
一、臺灣《大學評鑒辦法》述評
為了論述的簡潔明了,本文將《大學評鑒辦法》[2]概括為八個方面的主題,并對之進行扼要述評。
1﹒評鑒規(guī)劃
臺灣“教育部”承擔大學評鑒規(guī)劃職責。其職責是:(1)規(guī)劃研究臺灣大學評鑒制度(必要時得由“教育部”與大學共同成立之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鑒中心基金會(以下簡稱評鑒中心)辦理;其所需經(jīng)費,由評鑒中心擬訂工作計劃報“教育部”核定補助之)。(2)收集分析國外大學評鑒相關信息。(3)協(xié)助大學申請各類學門國際認證。(4)發(fā)展建立專業(yè)評鑒機構資格指標。(5)建立臺灣大學評鑒之人才庫及數(shù)據(jù)庫。(6)提供大學評鑒相關人員之培訓課程。(7)其它與評鑒制度相關之事項。
從其規(guī)劃職責范圍來看,《辦法》明確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大學評鑒中的宏觀調(diào)控職能和在評鑒中的主導角色地位。臺灣高等教育評鑒中心基金會的經(jīng)費來源由各大學院校和教育部補助出資。
2﹒評鑒組織(機構)資質(zhì)
為了辦理大學評鑒,“教育部”應自行組成評鑒委員會或委托學術團體或?qū)I(yè)評鑒機構定期為之。所定學術團體或?qū)I(yè)評鑒機構,應符合下列條件:(1)經(jīng)核準立案的臺灣學術團體或經(jīng)核準立案且設立宗旨與大學教育相關之臺灣民間團體或?qū)I(yè)機構。(2)有專業(yè)客觀之評鑒實施計劃,包括足夠的評鑒領域?qū)<覍W者、完善的評鑒委員遴選與培訓制度、足夠的專(兼)任行政人員及健全的組織與會計制度。
從其評鑒資質(zhì)來看,在評鑒機構資格認定時,《辦法》強調(diào)了評鑒機構要為財團法人機構,并要求與教育有關的組織機構和評鑒專家學者及制訂了評鑒制度。如主持2004-2005年臺灣大學院校校務評鑒的機構是臺灣財團法人評鑒協(xié)會,主持2006-2010年臺灣大學院校系所評鑒的機構是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鑒中心。
3﹒大學評鑒之類別(四類)
(1)校務評鑒:對各大學教務、學生事務、總務、圖書、信息、人事及會計等事務進行整體性之評鑒。(2)院系所及學程評鑒:對各大學院、系、所及學程之課程設計、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專業(yè)表現(xiàn)、圖儀設備、行政管理及辦理成效等項目進行評鑒。(3)學門評鑒:對特定領域之院、系、所或?qū)W程的研究及教學等成效進行評鑒。(4)項目評鑒:基于特定目的或需求對大學進行評鑒。前兩類評鑒每5-7年評鑒一次,后兩類評鑒視需要而進行。
臺灣大學院校在學校所有性質(zhì)上分為公立和私立。學校類型既有研究型大學,也有教學型大學,還有職業(yè)(技術)型學院。但職業(yè)(技術)型學院,與前兩類大學分開評鑒。臺灣大學院校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校務評鑒”是于2004-2005年進行的。[1]首次制度性“系所評鑒”已于2006年年初啟動,下文還將對其詳細論述。不同類型的大學,采用相同名稱的評鑒類型,似乎解決了分類評鑒的困擾。
4﹒特例
對于兩類大學院??刹蛔髟u鑒,一是已建立完善的自我評鑒制度,其自我評鑒結果經(jīng)“教育部”認可者;二是經(jīng)“教育部”認可的國外專業(yè)評鑒機構評鑒通過者。
《辦法》中的特例,既是對大學院校積極建立和完善可信度高的自我評鑒制度,強化教育質(zhì)量內(nèi)涵式發(fā)展和質(zhì)量建設自覺,以及促進大學教育向國際化方向邁進的激勵,又體現(xiàn)了評鑒制度的合理彈性。比如,在上海交通大學排行榜上,名列國際知名大學的臺灣大學,其辦學質(zhì)量水平不是由一個評鑒制度或評鑒辦法來約束或監(jiān)控的;其質(zhì)量建設自覺,是這所大學特有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5﹒辦理評鑒的原則或程序
(1)組成評鑒委員會,統(tǒng)籌整體評鑒事宜。(2)各項評鑒應于評鑒辦理一年前通知受評鑒大學。但學門評鑒及項目評鑒,不在此限。(3)編訂評鑒實施計劃,計劃內(nèi)容應包括評鑒類別、程序、指針、評鑒結果處理及其它相關事項,經(jīng)評鑒委員會通過及本部核定后,由本部或本部委托之學術團體或?qū)I(yè)評鑒機構公告之。(4)辦理評鑒說明會,針對評鑒計劃之實施向受評鑒大學詳細說明。(5)籌組評鑒小組,接受評鑒委員會之督導,執(zhí)行評鑒事務。(6)評鑒結束后應于三個月內(nèi)完成評鑒報告初稿,并通知各受評鑒大學。(7)訂定申復制度及處理機制,并針對受評鑒大學對評鑒報告初稿所提申復意見處理。(8)評鑒報告書及評鑒結果,由“教育部”(或委托)學術團體或?qū)I(yè)評鑒機構公布。(9)依評鑒性質(zhì)及目的的不同,制訂評鑒結果處理方式,并建立追蹤評鑒機制,定期辦理追蹤評鑒。(10)評鑒委員之回避,應依行政程序法相關規(guī)定辦理。(11)評鑒委員及參與評鑒相關人員對自評鑒工作所獲取的各項信息,應負責保密義務,非經(jīng)“教育部”同意不得對外公開。
《辦法》對大學院校評鑒程序和原則的制定,引人注目之處在于被評鑒學校可以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對評鑒結果進行申訴,賦予了被評學校的民主權利。對每一所大學院校的評鑒目的在于幫助其改善教育品質(zhì),所以,只有“追蹤評鑒”才能達到其目的。
6﹒后設評鑒
在必要時,“教育部”得對受托辦理大學評鑒之學術團體或?qū)I(yè)評鑒機構之規(guī)劃、設計、實施及結果報告等進行后設評鑒。其評鑒結果,將作為“教育部”遴選委托辦理大學評鑒機構之依據(jù)。
《辦法》中規(guī)定的“后設評鑒”強化了委托評鑒機構的評鑒職責意識和風險意識,對委托評鑒機構也起到了監(jiān)督作用。
7﹒評鑒結果處理
受評鑒大學對評鑒結果所列缺失事項,應依規(guī)定期限積極改進,并納入校務規(guī)劃;對未能改進事項,應提出說明;改進結果列為下次評鑒的項目。
8﹒評鑒結果的使用
“教育部”以評鑒結果作為核定調(diào)整大學發(fā)展規(guī)模(包括增設和調(diào)整院、系、所、學程、招生名額及停止招生等事項)、學雜費及經(jīng)費獎助、補助之參考依據(jù)。
《辦法》在大學院校評鑒結果的處理和使用上,注重評鑒結果“整改”的連續(xù)性和“績效”的問責制或考績制。在2004-2005年的臺灣大學院?!靶赵u鑒”中,臺灣“教育部”聽取吸收了專家學者的建議,將每所學校在10項評鑒指標中的表現(xiàn)結果,以“表現(xiàn)較佳”和“表現(xiàn)較弱”的方式呈現(xiàn),充分體現(xiàn)了對評鑒學校的人文關懷。[3]尤其是,“五年五百億一流大學計劃”中,實施的對教學優(yōu)秀的大學(包括了公立和私立大學)獎勵的措施,激發(fā)了大學院校的教育教學競爭意識和教育教學憂患意識以及教育教學質(zhì)量意識。
二、臺灣大學院校評鑒新演進——系所評鑒
如前所述,臺灣大學院校在經(jīng)歷了探索性的四次教育評鑒活動之后,在借鑒國際經(jīng)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土評鑒實際,終于推出較為成熟的《大學評鑒辦法》。2005年8月,臺灣大學院校完成了評鑒發(fā)展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大學校務評鑒”。在這次大規(guī)模的校務評鑒中,臺灣大學院校的評鑒專家學者意識到在評鑒中用一個指標來衡量和評鑒不同性質(zhì)、不同類型、不同歷史、不同辦學條件的學校所帶來的弊端。于是,專家學者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建言,開展“系所評鑒”更有利于在一個公平的層面上發(fā)現(xiàn)被評學校的優(yōu)勢和短處,也較易從橫向上對比不同學校在同類系所的表現(xiàn)。[4][5]2006年1月,臺灣教育行政部門緊鑼密鼓、毫不松懈地又宣布展開新一輪的制度化的評鑒活動。
這次臺灣大學院校啟動的“大學系所評鑒”,首先是在臺灣17所體育、藝術、教育類大學共370個系所展開。這是臺灣首次辦理以系所為單位的大學評鑒的開端,以5年為一個周期,評鑒臺灣78所大學校院(不含技職院校)共3000多個系所。第一批評鑒結果已于今年7月公布。從第一批系所評鑒結果來看,17所大學院校的362個系所中,共有82個系所為“待觀察”或“未通過”,占所有系所數(shù)的22.75%。2007年受評學校名單已于6月確定為19所,其評鑒正在進行之中。那么,臺灣大學院校的系所評鑒如何實施?其評鑒標準是什么?其評鑒程序方式如何?在此,筆者提煉臺灣大學院校評鑒相關資料或評鑒專家的觀點概述如下。
1﹒評鑒指標
此次大學系所評鑒指標共計五項,分別為“目標、特色與自我改善”、“課程設計與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與學生事務”、“研究與專業(yè)表現(xiàn)”和“畢業(yè)生表現(xiàn)”。其中,不設量化指標。
2﹒評鑒標準[6]
大學系所評鑒不設“標準答案”,這是基于當今社會的鼓勵多元思考和創(chuàng)新追求的思想。因為,只有沒有“標準答案”,才能真正引導大學向特色和個性方向發(fā)展,從而滿足現(xiàn)代社會多元、多層次的需要。
但是,系所評鑒不設“標準答案”,并不等于沒有把握系所評鑒的尺度。這就是臺灣大學院校在系所評鑒中的創(chuàng)新之處。系所評鑒遵從教育認可的邏輯步驟:“做什么”——“如何做”——“結果如何”——“如何改善”。
“做什么”,即系所設立的宗旨與目標為何。這在于被評系所向評鑒委員呈現(xiàn)自己在“做什么”和其辦學的標準,而不是以往由上一級教育管理部門規(guī)定“做什么”。這樣一來,評鑒委員會問系所“你們在做什么?其標準是什么?你們所做的滿足了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嗎?”把辦學自主權真正交給了教學單位——系所。
“如何做”,即系所在課程設計、教師素質(zhì)與教學、學生學習與評量、行政與管理之實際作法為何。若系所要培養(yǎng)滿足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需要,那么,系所衡量“這種需要”的標準是什么呢?系所的師資隊伍、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方法和與之相關的配套措施,是否可以培養(yǎng)出“合格人才”呢?是否達成了系所的教育目標呢?
“結果如何”,即系所在教師專業(yè)表現(xiàn)與畢業(yè)生表現(xiàn)上符合設立宗旨和目標的程度如何。教師的教育教學有無成就感?學生學習有無預期的進步?畢業(yè)生走向社會的表現(xiàn)如何?系所有無檢驗辦學成果的評鑒機構或質(zhì)量檢查機構?
“如何改善”,即系所在整體運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與辦學標準和目標有所偏離時,如何進行品質(zhì)改善與改善的成效如何。如果系所在辦學過程中沒有達成或無法達成理想的教學目標,系所有無改進和完善品質(zhì)的有效措施;系所在教學輸入和教學過程中有無有效的調(diào)節(jié)(整)修正機制;等等。
3﹒評鑒程序與方式
評鑒在程序上,依次為系所準備作業(yè)階段、系所自我評鑒階段、評鑒委員實地訪評階段和評鑒結果處理階段。
系所評鑒以學門為分類單位,所有參評大學院校系所共分為46個學門。其評鑒結果,采用認可制,也就是“品質(zhì)保證”機制,即不排名制。評鑒結果以“通過”、“待觀察”和“未通過”公布。認可制,重在關注教育品質(zhì)和系所的個性差異,不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學校,不作校際或系所橫向比較,強調(diào)系所根據(jù)其設置的辦學宗旨與目標,依據(jù)評鑒指標,以顯示其“自我比較”的縱向發(fā)展,自我證明達成辦學宗旨與目標的情形;與此同時,還要檢視系所是否建成完善的自我評鑒、自我改善的機制。
4﹒評鑒結果處理
處理程序依次為首先將“訪評意見”寄送系所,由系所針對“訪評意見”申復,其次是實地訪評委員量化評分,接著是學門初審小組審議,再次是認可審議委員會決議。
“教育部”公布各大學院校系所評鑒結果后,評鑒為“待觀察”“未通過”的系所如對結果有疑議的話,可以提出申訴申請。評鑒為“通過”的系所,應在結果公布一年后,針對評鑒委員在評鑒報告中所提出之改善建議,提出改善行動與成效報請“教育部”備查;評鑒為“待觀察”的系所,針對評鑒委員所提出的改善建議,接受追蹤評鑒;評鑒結果為“未通過”的系所,則在五年之內(nèi)接受再評鑒。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臺灣大學院校的系所評鑒的特色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一是重視系所性質(zhì)差異,由系所自行根據(jù)現(xiàn)況,訂定認可配分標準;同時,不采固定量化指標進行排名。二是強調(diào)系所根據(jù)設立宗旨與目標,依據(jù)評鑒項目,自主舉證說明宗旨或目標達成情形。三是評鑒內(nèi)容以教學質(zhì)量確保為主,但兼顧研究或?qū)I(yè)質(zhì)量。四是評鑒過程強調(diào)系所自我改善機制之建立與落實。五是根據(jù)評鑒項目自我檢視,絕非校際或系(所)際間之相互比較。六是評鑒結果處理采認可制,由專業(yè)同儕進行質(zhì)量判斷,分為“通過”、“待觀察”及“未通過”三種,評鑒結果供作教育行政部門決策依據(jù)。[7]
由于臺灣大學院校首次系所評鑒以“自我比較,效標參照”為其立足點,以“確保系所提供學生一個優(yōu)質(zhì)學習環(huán)境”為其人本精神,所以,自臺灣上個世紀以來一系列的評鑒舉措,向世人昭顯出,“象征大學必須從過去捍衛(wèi)學術自由、地位崇高的‘堡壘’,蛻變?yōu)閼饨缫筘撈鹂冃ж熑蔚摹茉u估對象’”。當大學越來越向社會的中心邁進的時候,大學這座“象牙塔”似乎正在失去昔日的“神圣與榮耀”,其“得”與“失”自待時間老人來評判。
參考文獻:
[1]金誠﹒臺灣大學院校評鑒及其新趨向[J]﹒大學教育科學,2005,94(6):9-12﹒
[2]鄺海音﹒大學評鑒辦法 一月發(fā)布實施[J]﹒(臺)評鑒雙月刊,2007,(5):59-61﹒
[3]金誠﹒臺灣大學院校評鑒的新進展與新挑戰(zhàn)[J]﹒大學教育科學,2006,96(2):38-41﹒
[4]林妙影﹒大學評鑒的檢討與建議(上)[EB/OL]﹒http://twaea﹒cycu﹒edu﹒tw,2005-10-28﹒
[5]羅皓恩﹒欣聞高等教育中心成立[EB/OL]﹒中廣新聞網(wǎng),2005-12-26﹒
[6]劉維琪﹒系所評鑒的標準在哪里?[J]﹒(臺)評鑒雙月刊,2007(8):4-5﹒
[7]王保利﹒大學院校系所評鑒作業(yè)程序[J]﹒(臺)評鑒雙月刊,2007(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