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剖析物理過程,把握物理量變化特征是正確解決物理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而在各種變化過程中,突變情況是各類習(xí)題中常見的類型。本文就是將中學(xué)中常見的各種突變情況作一簡單分析與歸納。
關(guān)鍵詞:物理量;突變;性質(zhì);狀態(tài);過程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8)3(S)-0044-2
在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中,學(xué)生常出現(xiàn)忽視其物理過程中某些物理量突變的情況,得出錯誤結(jié)論。所以全面了解物理量的變化特點,注重過程分析,慎防瞬間突變是大有必要的。
1 量值突變
題目1 如圖1所示,傳送帶與地面的傾角θ=37°,AB長度為16m。傳送帶以10m/s的速度逆時針轉(zhuǎn)動。在傳送帶上端A無初速度地放一個質(zhì)量為0.5kg的物體,它與傳送帶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5,求物體從A運動到B所用時間?
析與解 所謂量值突變就是物理量的大小方向發(fā)生突變。在本題中剛放上物體時由于傳送帶速度大于物體速度,物體受到沿傳送帶向下的摩擦力,物體從靜止開始做加速運動。當(dāng)物體速度大于傳送帶速度時,滑動摩擦力方向發(fā)生突變,方向向上,從而將物體運動一分為二。物體由A到B的時間應(yīng)是這兩段的時間之和
第一階段由牛頓第二定律有
mgsinθ+μmgcosθ=ma1,
a1=g(sinθ+μ`cosθ)=10m/s2。
物體速度與傳送帶相等所需時間為
t1=va1=1s,s1=12at2=5m。
第二階段
mgsinθ-μmgcosθ=ma2,
a2=g(sinθ-μcosθ)=2m/s2。
11=vt2+12at22,t2=1s,
所以由A到B所需時間為2s。
2 性質(zhì)突變
題目2 如圖2所示,一木塊放在動摩擦因數(shù)為μ的水平面上,受到水平恒力F作用而加速運動。在運動中給木塊施加一豎直向下的壓力P,且P從計時開始均勻增大。在P增大過程中,畫出摩擦力f隨P變化的圖線(定性畫出)
析與解 如圖3所示,AB段表示滑動摩擦力f=μmg+μP的線性變化關(guān)系,在達B點前由于P的增大,使f增大且達到了F的值,于是木塊作減速運動。速度減為零時木塊停止瞬間即為BC段,此時摩擦力突變?yōu)殪o摩擦力,CD段表示f靜=F。
3 狀態(tài)突變
題目3 如圖4兩根細繩a、b共同拉住一個質(zhì)量為m的小球,平衡時a繩是水平的,b繩與豎直方向夾角是θ。若突然剪斷a繩,則在剛剪斷瞬間b繩的拉力是多少?
析與解 細繩剪斷前后,小球處于不同的狀態(tài),剪斷前小球處于平衡態(tài),但剪斷后小球?qū)⒀貓A弧運動,故當(dāng)選與圓周運動有關(guān)的公式加以求解。剪斷瞬間小球速度為零,向心加速度為零。由牛頓第二定律有
Tb-mgcosθ=mv2R,
Tb=mgcosθ。
4 過程突變
題目4 如圖5擺球質(zhì)量為m,從偏離水平方向的位置由靜止釋放,求小球運動到最低點C時繩子受到的拉力是多少?
析與解 小球從初始點A運動到最低點C,過程在B點發(fā)生突變。由A到B物體作自由落體運動,由B到C物體做圓周運動,在B瞬間速度發(fā)生突變,故整個過程機械能不守恒。
析與解 設(shè)懸線長為l。小球被釋放后先做自由落體運動,直到下落高度為h=2lsinθ=l的B處,處于松馳狀態(tài)的細繩被拉直時小球豎直向下速度大小為
v=2gl。①
當(dāng)繩拉直瞬間,在細繩沖力作用下小球以切向速度vt=vcos30°開始做變速圓周運動。這一過程機械能守恒
12m(vcos30°)2+mgl(1-cos60°)=
12mv2A。②
在最低點由牛頓第二定律有
T-mg=mv2Al。③
由①②③得
T=mg+mv2Al=3.5mg。
5 臨界突變
題目5 如圖7所示,一細線的一端固定于傾角為45°的光滑楔形滑塊A的頂端P處,細線另一端拴一質(zhì)量為m的小球,當(dāng)滑塊以加速度a向左運動時線中拉力T等于多少?
析與解 當(dāng)滑塊具有向左加速度時,小球受重力mg,繩拉力T和斜面支持力N作用。如圖8所示,在水平方向上有
Tcos45°-Ncos45°=ma。
在豎直方向有
Tsin45°+Nsin45°-mg=0。
解得T=mg+ma2×22
=22(mg+ma)。
當(dāng)N=0時,a=g,發(fā)生臨界突變,小球離開斜面。
小球飛起時,設(shè)線和豎直方向成β角,由小球水平豎直方向狀態(tài)可列方程
T′sinβ=ma′,
T′cosβ-mg=0。
解得T′=(ma′)2+(mg)2
=m a′2+g2。
(欄目編輯陳 潔)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