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主要指人們在閱讀活動中對書面語言的語音、語義、語法、語用等多方面敏銳的綜合感知能力,以至于在說話時我們可以脫口而出,提起筆可以信手拈來。語感可分為口頭語感和書面語感,語感包括語音感、語義感、語法感、語境感、語藝感等。不同個體由于語言感覺能力和語言實踐量不同,其語感也存在著差異。語感的形成和培養(yǎng)對語言學習至關(guān)重要。正確認識語感和語感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努力尋找語感教學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重視語言積累,加強語言習得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認為:“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語言學習包括語言習得,它是指主體通過接觸大量看似雜亂無章的言語材料,以一種我們至今難以解釋清楚的語言學習能力抽繹出復雜的語言規(guī)律并據(jù)此去運用語言。因而,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廣泛接觸并積累語言材料,理解語言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多聽、多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調(diào)動各種手段讓學生多聽,首先,教師在教學中應堅持“盡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母語”的教學原則,上課盡量用英語授課。另外,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教輔工具,使學生在課堂上能聽到純正的英語,為他們營造出學習英語的良好環(huán)境。在課外,可鼓勵學生多看英語電視節(jié)目,多聽廣播,還可聽一些自己喜歡的英文歌曲,這樣娛樂與學習兼?zhèn)?,又培養(yǎng)了良好的視聽英語氛圍。在反復聽的實踐中,學生會逐步將抽繹出來的英語口語規(guī)律以知識的形式內(nèi)化,轉(zhuǎn)換為自己的語感圖示。
廣泛閱讀不僅是積累語言經(jīng)驗、知識的主要手段,更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途徑。從閱讀中,學生可以感知文章巧妙的構(gòu)思、嚴謹?shù)木渥咏Y(jié)構(gòu)、生動而流暢的造句、準確的用詞,從而提高對語言的感受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視以下兩點:一是堅持課文整體語篇教學。課文整體教學是提高學生語篇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它可以避免學生理解文章時斷章取義。教師在閱讀課教學中不應只停留于詞句語法的講解和課文的翻譯上,更應著眼于全篇,從布局謀篇、中心思想、寫作特征等方面進行理解,并適當進行復述評論訓練,增加課文信息輸出率,培養(yǎng)學生完整、全面的理解思維能力,從而在整體上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二是讓學生多接觸各種題材的文章,尤其是有關(guān)英美國家社會文化方面的。學生閱讀面廣了,詞匯量就會進一步豐富,而且通過閱讀可以了解英語國家文化風俗、人情地貌以及西方的思維習慣,學生視野得到開拓,知識面不斷擴大,很自然其閱讀能力會隨之提高,語感也會隨之增強。
二、注重誦讀教學,培養(yǎng)語感
誦讀可以說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大量誦讀所學英語教科書和典范文章,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規(guī)范語言、陶冶語言,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口語表達和思維、情感的發(fā)展。著名語言學家朱光潛說過:“我覺得初學外語者與其費那么大勁去死記單詞,做那些支離破碎的語法練習,倒不如精選幾篇經(jīng)得起仔細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們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為自己的營養(yǎng),這樣就會培養(yǎng)其敏銳的語感?!笨梢娬b讀對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多誦讀英語課文,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英語,把別人的語言手段內(nèi)化成自己的語言手段,把現(xiàn)成的英語形式內(nèi)化為活的英語形式,從而獲得語言、掌握并運用語言規(guī)律。
林語堂先生說,學習英語者必須“口讀、耳聞、手寫、目視,不斷地仿效與熟誦,在整句地仿效,整段整篇地揣摩中,學習者會不知不覺地將其句法、音調(diào)整個吸收,從而達到像孩子學說話般地脫口而出的境界”。這種不知不覺的“脫口而出”就是對語言的一種整體感知、整體理解,也就是語感的作用。反復誦讀可以增加和鞏固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將原本是顯性的語言知識轉(zhuǎn)化成為隱性的語言知識,學生的語感也就會因此而形成。隨著背誦輸入的不斷增加,學生對所學的目標語語言現(xiàn)象的敏感度會不斷增強,隱性語言知識將不斷得到擴展,語感也將不斷增強??梢哉f,朗讀和背誦作品的語言表述、遣詞造句方式和思想感情內(nèi)化為學生所領(lǐng)悟和接受的過程,也就是經(jīng)過作品的語言積淀而形成學生語感的過程。
采用誦讀教學法時,首先,應注意誦讀材料的選擇,所選材料除了要具有知識性以外,還應該具有實用性、趣味性、瑯瑯上口等特點,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要注意防止誦讀流于形式,誦讀大多可以在課外進行,但一定要有相應的檢查或考核機制;再有,要注意對誦讀形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使之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強化會話寫作實踐,深化語感
根據(jù)外語教學理論,語言學習實質(zhì)上是一個“輸入”和“輸出”的過程。輸入是輸出的基礎,大量的“聽”、“讀”輸入有利于輸出的流利、準確和多樣化,但如果學習者只是一味地獲得語言知識而不注重運用,那么他們所掌握的也只是大量彼此毫無聯(lián)系的、孤立的語言形式或外殼,不具備語言的應用能力。只有結(jié)合聽、讀內(nèi)容,進行大量的說、寫的實踐活動,才能有效地促進語言知識的內(nèi)化。
利用課堂教學,進行口語交流活動是有效的語言實踐。語言交流的過程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英語語言的過程,它會迫使學生進行句法加工,選擇正確的方式,用正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它能激活學生的語言知識,提高他們綜合運用詞匯、句型的能力。而且在語言交際活動中,學生能更輕松、更快捷地使用語言,提高語言的流利程度,發(fā)揮自主性。當他們能非常熟練的運用語言時,會形成一種條件反射,自動地選擇語言,判斷使用語言的正誤??谡Z交際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組織口語交際活動時,教師要精心布局、調(diào)控整個交流活動,指導學生一步一步深入討論。首先,教師要設計具有真實交際特征的口語活動,選擇的話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具有趣味性,能激發(fā)學生的交際欲望。通過引導學生參加朗讀、演講,或指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復述、轉(zhuǎn)述等,來深化感悟。
Halliday說:“語言在用筆寫下之前一直是潛意識中的東西?!倍嘧x和多聽有助于語感的發(fā)生和形成,這種發(fā)生常常是潛意識的,而多寫有助于語感的表現(xiàn)和成熟,由潛意識進入意識,由內(nèi)在潛能轉(zhuǎn)化為外在行動,使語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寫作的好處就是對讀、聽、說的最好反饋,這種反饋是其他學習、練習形式所替代不了的。但英語寫作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由于缺乏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和高效的寫作技巧,在寫作訓練時存在著緊張、焦慮、擔心、懼怕和厭惡等不良的寫作心理;并受母語的束縛,在寫作過程中套用母語的思維方式,出現(xiàn)了大量的“中文式英語”。因此教師要重視英語書面表達的基本功訓練,有針對性和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倡導記憶,加強平時積累,夯實語言基礎。通過大量的閱讀,進行原始積累,記憶一些重點詞匯、典型句式、精彩段落和重要章節(jié),提高詞匯量,增加知識儲備;同時學會對詞匯、句型、段落、篇仿寫,學會各種體裁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從而達到學會遣詞、造句、組段、謀篇,逐步獲得英語思維的能力,從而做到厚積薄發(fā)、思如泉涌。
四、注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營造英語環(huán)境和氛圍,完善語感
語言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工具。英漢兩種語言在許多方面存在著不對應現(xiàn)象是因為每一種語言都有自身所特有的語言體系和結(jié)構(gòu),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語言心理、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tǒng),所以兩種語言之間的對等是極少見的。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如果不了解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就不能做到準確理解和正確表達思想,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經(jīng)常輸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多了解英語國家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對于學生學習英語有重要作用。
我們在堅持上述方法的同時,還應注意避免陷入以下兩個誤區(qū):首先是理解等于感悟。語感訓練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語言文字符號去感悟作者在語言表達中的情和意。但是,在教學中,有的教師誤以為講深、講透,學生就能理解,就能感悟。這種以分析理解代替感悟的現(xiàn)象是造成學生語感不強的最大原因。感悟的實質(zhì)是意會,它不遵循嚴密的邏輯規(guī)則,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與理性相統(tǒng)一的心理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切忌用語言文字的理性分析代替學生的自我感悟。其次是放任式教學。有些教師認為,感悟是個體的心理過程,它受學生主體原有的智力背景、生活積累、情感認識等因素制約,學生的感悟不盡相同。所以,有的教師感到學生的感悟不可捉摸,于是采取放任式的教學,放棄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結(jié)果影響了學生語感的形成。其實,感悟應先有所感,才能有所悟。而感的重要方式就是讀,只有目有所視(文字),耳有所聞(朗讀),獲得了“感”的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經(jīng)驗碰撞、接通,才能有所“悟”。由于學生受年齡、閱歷等條件的限制,在閱讀中,很難自發(fā)地“悟”。因此,教師在承認和尊重學生,把學生作為語感主體的同時,必須發(fā)揮主導作用,努力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引導學生感悟、品味、體驗,從而獲得情感的熏陶,個性的發(fā)展,語感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武緒頤.重提英語朗讀、背誦與翻譯的重要性.北京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4):58-60.
[2] 吳一安.中國英語本科學生素質(zhì)調(diào)查.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1):294-299.
[3] 李渝華.林語堂的意念教學法.外語教學,2000(1):81-83.
(責任編輯孫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