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良好的師生關系
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師生關系,并對良好的師生關系給予高度評價。所謂師生關系,顧名思義,就是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從廣義講,師生關系泛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相師相學關系。從狹義講,師生關系特指在學校教育機構中存在的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本文所講的師生關系是就狹義而言的,這種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在教育過程中以“傳道、授業(yè)、解惑”為中介而形成的一種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際關系。那么,什么又是良好的師生關系呢?教學實踐證明,影響良好師生關系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個,即師生之間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良好師生關系是指師生之間的相互認知,情感親密、融洽,行為統(tǒng)一、友好、默契。具體講,在認知上,就是教師的思想、道德、人格、個性、理想、世界觀、興趣、氣質(zhì)、性格等方面的修養(yǎng)程度和基本素質(zhì)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學生以其為榜樣,對老師的認同度高。在情感上,師生之間相互了解、相互溝通、相互寬容、相互關心、體貼,教師熱愛學生,學生尊重教師,彼此心心相印,感情融洽、和諧,達到情感共鳴、心靈相通。在行為上,師生之間行動一致、行為友好,教師主要依靠自身的專業(yè)知識、良好素質(zhì)與學生建立平等、融洽的關系,在學生面前,教師敢于自我批評,學生聽課注意力集中,情緒愉快,思維積極,師生配合默契,課堂上充滿了團結友好的氣氛。
二、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意義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心愿。教育家加里指出:“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區(qū)別于父子和母女,區(qū)別于兄弟姐妹,區(qū)別于朋友同事,在教育活動中不可忽視。”[1]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課堂的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shù)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記了上課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之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2]無數(shù)的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師生關系越良好,教學效果就越好;反之,則越差。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育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調(diào)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它也是調(diào)動教師教學積極性的原動力。當師生關系良好、融洽時,學生就會對老師持肯定的態(tài)度,欣賞老師,從而對學習產(chǎn)生積極的態(tài)度和興趣。教學是教與學的過程,教學是相長的。學生的這種強烈的學習愿望也會對老師產(chǎn)生巨大的感染力,給老師的教學產(chǎn)生推動力,激發(fā)老師對教學的熱情和積極性。這種良好的教學氣氛,能使課堂生動活躍,氣氛濃郁,教學效果好,并不斷激發(fā)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生理學研究表明,當師生之間產(chǎn)生融洽、親密的情感時,這種積極的情感往往能使學生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tài),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識,提高學習活動的效果。反之,如果師生之間情感對立,相互持敵視的態(tài)度,那么,就會抑制大腦皮層活動的積極性,從而對學生的學習造成消極的影響。一方面,人的認識活動是情感產(chǎn)生的基礎,另一方面,情感反過來也能調(diào)節(jié)人的認識活動。實踐證明,積極的情感常常能推動人的認識活動積極進行,消極的情感則會阻礙人的認識活動順利進行。
3.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學“雙邊”活動的開展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導”著學生學的同時,學生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導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學生能動性發(fā)揮程度而定。美國教育家布盧姆認為,決定教學效果的主要變量有三個:認知、情感和教學質(zhì)量。其中,情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變量之一。布盧姆認為,那些帶著興趣和熱情進入學習任務的學生比那些沒有興趣和熱情的學生學習更容易,速度更快,達到的成績水平更高,這就說明了良好的師生關系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供了“能源”,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
4.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身心得以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證
教學過程是提高學生認識能力的過程,也是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過程。心理的發(fā)展包括認知、情感和意志的發(fā)展。學生情感的發(fā)展不是自發(fā)的,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情感環(huán)境,師生之間要建立良好的關系。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指出:“學生在課堂上應過著一種積極的、有血有肉的,甚至可以是說是沸騰的生活。否則,學生就會終日處于冷漠、驚恐的環(huán)境下,常受到無端的指責與呵斥,他們就不可能正常的發(fā)展。”[3]由此可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三、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具體措施
1.尊重學生,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教師的每一次尊重和寬容,都會使學生終生難忘,都會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保?]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尊重學生。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尊重需要是與生俱來的,而且是相互的。只有教師尊重學生,學生才會尊重教師,甚至產(chǎn)生“愛屋及烏”的積極心理效應,把老師提供的知識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取,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去完成。相反,如果教師不尊重學生,勢必與學生在心理上產(chǎn)生對立,學生對教師的教學也會產(chǎn)生厭煩心理,在這種關系下的課堂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講究教學策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日常的教學行為中,教師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有時教師的一句有失分寸的批評,甚至一個不恰當?shù)谋磉_,都可能會給學生造成心靈上的傷害。就拿學生課堂發(fā)言來說吧,有的學生不敢在課堂上大膽發(fā)言,即使勉強說了,態(tài)度也很不自然;還有一些學生特別害羞,往往說了半天,誰也聽不清楚他說的是什么。學生不敢發(fā)言,原因有多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來自教師,怕自己說錯,怕老師批評。教師如果不注意保護學生特別是小學生上課發(fā)言的積極性,一次不恰當?shù)呐u,即使是一句不得體的話,都可能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當我們遇到學生提出一些幼稚的問題時,甚至是一些錯誤時,要藝術的處理,保護孩子們的自尊心。
3.鼓勵學生,以藝術的評價激發(fā)其學習動因
鼓勵是一種教學管理藝術,也是一種教學調(diào)節(jié)手段。適時而恰當?shù)墓膭钅苁箤W生進一步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增強學習的信心。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鼓勵+希望”的做法,效果頗佳。例如,作為教師,可以經(jīng)常這樣鼓勵自己的學生:“你的思路清晰、解法正確,如果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找出更多的解題方法就更棒了!”“你很聰明,思維敏捷,如果再細心點,克服馬虎的毛病,就更好了?!薄澳愕陌l(fā)言真棒,希望今后經(jīng)常舉手,踴躍發(fā)言?!碑斎?,類似這樣的評價是建立在對學生充分了解基礎上的。學生從老師的這種評價中既看到了自己的閃光點,也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而且能夠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熱心關注和真誠期盼,從而對學習充滿興趣和信心。
4.師生共同努力,共建“情感課堂”
現(xiàn)代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是學習的三要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師生關系中的互動情感因素。為什么許多學生學習總是處于被動,找不到樂趣,不斷地產(chǎn)生“學困”乃至厭學呢?究其原因,在這些學生眼中,知識是枯燥的,課堂是乏味的,師生間是冷漠的。要解決此類現(xiàn)象,就需要師生攜手共建“情感課堂”,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
(1)培育“學習共同體”。在課堂上師生關系即教與學的關系,應該是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教師應該從一統(tǒng)天下的講臺上走下來,不再唱獨角戲,少講精講,多讓學生參與。師生共同質(zhì)疑,共同探究,共同釋疑。課堂應成為學生思維跳躍的舞臺,教師的工作是啟發(fā)、點撥、輔導、解困和鼓勵發(fā)問。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變?yōu)閷χR的主動探究,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再進一步發(fā)展為“我愛學”和“我善學”。
(2)創(chuàng)設一個情感和諧的“場”。在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體現(xiàn)在營造一種愉悅、溫馨、寬松、安全、彼此心理相容的教學氛圍上。在這個情感和諧的“場”里,教師應該滿懷愛的情感,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知識、才華和人格魅力。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埋怨指責、諷刺挖苦,而是把學生當成朋友,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進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在這個“場”里,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尊重老師,理解老師,積極思維,積極配合老師的教學。師生互動,共同陶醉在一種良好的情緒里。
參考文獻
[1] 婁惟芝.在“生動”、“具體”上下功夫.教育科研信息,2000(7).
[2]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 王衍濤.試論教學的積極性情感背景原則.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1988(3).
[4]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責任編輯孫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