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預算管理分明是逼著你亂花錢嘛,不花完,你就是蠢材!”在廣東省最近召開的人代會的分組審議會上,代表“痛批”10年不變的“只問花錢不看效果”的預算管理及績效考核機制。省人大代表盧光霖大吐苦水:“地鐵2號線的概算是106億元,執(zhí)行概算到結(jié)算時是88億元。省了幾十個億啊,但是到頭來,沒有一句贊揚的話,還批評你,說你沒‘達標’,搞得你心灰意冷?!?/p>
古今中外都是“節(jié)約有理,浪費有罪”。如今,工程圓滿完成了,到頭來沒有得到表揚,還怪人家“花錢沒本事”,這是什么道理?這些節(jié)約下來的資金要省去老百姓多少血汗?還能辦多少實事?難道國家的錢都是大水淌來的?
財政部門批評“節(jié)約不會辦事”恐怕也是“習慣成自然”了,因為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同一項工程,甚至買同樣的物資,公家花的錢總會比私人多出許多。為了“維護這種權(quán)利”,一些單位在上報預算時也總是預算得“帽大一圈”,而財政部門在審批時更是“充分的理解”,甚至有的決算比預算高出很多。相關(guān)部門也是“孩子哭了就喂奶”,這樣的行為就“慣”出了很多單位“會花錢”的毛病,甚至“會花錢”還成了“本事”,成了“績效”。
說嚴重點,這樣的行為也就是拿老百姓的血汗不當血汗。政府有掌控國家資金的權(quán)力,是國家金庫的“管家”。既然是“管家”,就要知道精打細算,讓納稅人的錢,每分錢都能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效益。這不僅是對國家,對政府負責,更是對全體納稅人負責。而現(xiàn)在的一些地方,上項目搞工程預算“帽大一圈”不算,要花就要花完,“花不完哪怕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花完”。節(jié)約了挨批評,花多了出“績效”,這不是在“管家”而是在“敗家”!
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不僅要改掉公家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更要在計劃預算上把好關(guān),用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進行預算和決算。只要圓滿完成了工程項目,就要理所當然地受到表揚和獎勵;鋪張浪費的不僅要受到批評,后果嚴重的還要追究責任。正像廣東省人大代表提出的那樣,我們每投下1分錢,都想到是納稅人的錢,花2分錢辦1分錢的事,那你就浪費了老百姓辛辛苦苦賺回來的1分錢。對老百姓來說,真正的蠢材不是那些開動腦筋盡量節(jié)約而“花不完”的人,而是那些“會花錢“,特別是人家節(jié)約了還批評人家“績效不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