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5“玻爾原子模型”這一節(jié)和舊教材相比,新增了“弗蘭克-赫茲實驗”,該實驗證明了原子內(nèi)部量子化能級的存在。教材對電流形成過程的描述簡潔而清晰,但對為什么電流會大幅下降?K-G間電壓多少時,電流又會上升?以及為什么I-UGK曲線出現(xiàn)的極小值會隨著UG2K的增加而上升?相鄰的峰值表示什么等問題都沒能說清楚,特別是教材對電流下降的解釋值得商榷。
1 為什么電流會大幅下降且不會下降到零
教材的解釋是:“當K-G間的電壓達到4.9V時,電子在到達G極附近時獲得的能量正好是4.9eV,和汞原子相碰時,就有很大的可能把全部能量傳遞給汞原子,使汞原子從基態(tài)激發(fā)到最近的一個能量較高的激發(fā)態(tài)。這樣電子就無法克服反向電壓到達A極,因此A極電流大幅下降”(P66)。這樣的解釋既沒有很好解釋電流大幅下降的原因,也沒有說明電流為什么不會下降到零。
電流大幅下降的原因是:每當UGK稍大于nU0(U0=4.9V)時,若電子跟汞原子碰撞將發(fā)生非彈性碰撞,電子交出能量使汞原子發(fā)生第一激發(fā)態(tài)的躍遷,這些損失能量的電子不能克服反向電壓UGA而到達A板,因此電流開始下降。繼續(xù)增加UGK,更多的電子和汞原子發(fā)生非彈性碰撞并損失eU0的能量,這些損失能量的電子都不能到達A板形成電流,所以電流IA繼續(xù)減小。由此可知,當nU0<UGK<UGA+nU0(其中U0=4.9V、UGA=0.5V,n=1、2、3…)時,電流IA在減小。電流為什么不會下降到零,其原因是:(1)電子和稀薄汞原子的碰撞是有一定的幾率的,有些電子即使達到了原子的激發(fā)能量,也可能不與原子碰撞,故沒有能量損失,因而能到達板極形成電流。(2)從陰極K發(fā)出的熱電子能量服從麥克斯韋統(tǒng)計分布規(guī)律,即發(fā)射出的電子初速度的大小各不相同,一部分電子和汞原子碰撞后恰好使能量全部損失,而另一部分電子還有剩余的能量,因此電流也不為零。
2 K-G間的電壓多少時,電流又開始上升?
教材P66這樣描述:“等到K-G電壓超過4.9V較多時,電流又開始上升了”。 “超過4.9V較多”,此處的“較多”究竟是多少?電流上升的UGK電壓范圍究竟多大?教材對此沒有說明。當UGK>UGA+nU0,n=1、2、3 時,才開始有部分通過非彈性碰撞的電子,其剩余動能大于eUGA,能克服反向電壓到達A板,此時電流IA開始上升,隨著UGK的增加(UGK<2nU0,n=1、2、3…),和汞原子碰撞后,到達A極板的電子越來越多,電流IA隨UGK的增加再次增加。綜上所述,當加速極電壓滿足:UGA+nU0<UGK<2nU0(n=1、2、3…)時,電流又上升。
3 為什么I-UGK曲線出現(xiàn)的極小值會隨著UGK的增加而上升?
電子與汞原子的碰撞有一定的幾率,總會有一些電子逃避了碰撞,穿過柵極而到達A板極。隨著UGK的增大,這些電子的能量增大,因此在IG2A-UG2K曲線上的各谷點電流也隨著增大。
4 反向電壓UGA的大小對實驗結(jié)果有什么影響?
反向電壓UGA的大小對電子起篩選作用,如果反向電壓UGA偏小,則反向電場很弱,電子在該電場中運動時受到的作用力很小,即使能量很小的電子也可從柵極到達板極,起不到對電子的篩選作用,導致極小值太大;反之UGA偏大時,大部分電子被篩選,導致極大值太小。
5 相鄰的峰值表示什么意義?
設汞原子的基態(tài)能量為E1,第一激發(fā)態(tài)的能量為E2、電子在加速電壓U0的作用下將獲得能量eU0,當電子的能量eU0<E2-E1時,電子若和汞原子碰撞將發(fā)生彈性碰撞。若eU0>E2-E1=ΔE,電子和汞原子碰撞將發(fā)生非彈性碰撞,汞原子從電子中獲得能量ΔE,由基態(tài)躍遷到第一激發(fā)態(tài),ΔE=eU0,故可知相鄰的峰值間的加速電壓之差都等于汞原子的第一激發(fā)態(tài)電勢。
此外教材對K-G間電壓UKG≥nU0時(n=1、2、3…,U0=4.9V),電流形成過程沒有作簡單描述,筆者認為也是欠妥的。
(欄目編輯王柏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