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中國人大教授、博導,已經(jīng)成為中國高校頂尖文人的余虹,在50知天命的年齡突然墜樓自殺。余虹之死,舉國震驚,人們扼腕痛惜之余,猜測著自殺背后的種種端倪。本期,我們約請了三位學者、專家從心理學、法學不同角度對余虹的自殺進行思考,提出了心理危機干預的必要性。
12月5日13時,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余虹在“五十知天命”時突然從自己家所在的世紀城小區(qū)10層跳下,現(xiàn)場留下的遺書表示他要把所有藏書捐贈給文學院……
遺書和捐贈,都說明余虹教授的自殺顯然是“有準備”的。而一位博士生導師,已經(jīng)成為高校最頂尖文人的他,為什么選擇自殺之路結束自己的輝煌生命?一個人的死,對于他本人可能是某種解脫,但對于親人、活著的人們則是一種長久的傷痛,更是教育和文化界的巨大損失,所以,我們必須探尋余虹教授自殺更深層的心理原因,才能使更多的人清醒并引以為鑒。
余虹教授的自殺,除通常所說的抑郁癥、工作壓力等因素外,還與他的成長經(jīng)歷,現(xiàn)實處境和思維習慣等有關,根據(jù)他的同事、朋友、學生和親友的回憶,并分析他本人的一些著作,可發(fā)現(xiàn)他內(nèi)心深處的創(chuàng)傷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與無奈:
1 早期的挫折,坎坷的成長,致敏感的性格,作為77級高考生,他比別人觀察細致,思考深刻細膩;不甘心平庸和無為,所以奮斗不患,活得很累。
2 不懈的追求,快速的上升,致動蕩的生涯。他在二十幾年中讀研、任職、兼職等經(jīng)歷南北方近10所大學。又多次出國訪問;可見其生活節(jié)奏之快,疲于奔命的狀態(tài)。
3 婚姻的不幸,單身的生活,致員魂無處安放,兩度不幸的婚姻,兒子遠在美國讀書;因而身邊無人可以傾訴內(nèi)心,導致累積了太多的“精神毒素”。
4 表面的快樂,內(nèi)心的掙扎、致“自殺式微笑”。示人以輕松快樂,實際生活在沉重和疲困之中,是高處不勝寒;雙重人格所致的“自殺式微笑”,常是抑郁癥患者的共同特征,
5 熱鬧的課堂,冷清的居室。致孤獨寂寞的情歾,他被學生評為“講課最動情”的老師,但抑郁,失眠,胃病毀掉了他所追求的完美生活;于是他感慨:自殺不易,活著更難。
6 生死的哲學,璀璨的藝術,致前景的迷?;煦?,研究哲學與藝術的余虹教授,其人生就是一道難解的“哲學命題”,因而,有學者提出:“中國知識分子的困境與出路”問題。
端午節(jié),如今已成為我國的法定放假傳統(tǒng)節(jié)日,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表達對偉大詩人的敬仰,而決非是對文人自殺的肯定與贊美。
但也有學者認為,在我國確實形成了古已有之的“自殺文化”。而以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自殺文化”確實對各種人群都構成了一種消極心理暗示,也無形中導致自殺成為某些文人的“精神出路”。從80年前的學者王國維,到作家老舍;從翦伯贊夫婦,到傅雷夫婦;從臺灣女作家三毛,到詩人海子、余地,演員張國榮……都以自殺方式告別人世。
“死亡就這樣一次次將昏睡于人群中的人喚醒,讓他們回到自己并守護自己的自由,成為真正的自己?!薄@是余虹教授著作中的話,愿人們能夠理解,并從中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