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錚,字鐵生或鐵僧,別號鐵聾,原名王昌祿,生于1883年,卒于1947年,云南大理州鶴慶縣人,清末民國年間杰出的國畫家,為繼承傳統(tǒng)和不斷創(chuàng)新作出了巨大貢獻,繪畫作品流傳海內(nèi)外,是名噪一時影響深遠的職業(yè)畫家。
王錚從小酷愛書畫,刻苦學習,認真鉆研,先是臨摹年畫和飛檐、斗拱之裝飾圖案;年稍長,為人作墻壁圖畫,并深入學習翎毛花卉、人物、山水諸畫種;后又重寫生,以自然為師,勤奮創(chuàng)作,畫技日趨精進。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王錚攜眷定居昆明,與書畫名家楊應選等精研國畫,探討技法,別開生面,創(chuàng)作頗豐。
王錚曾與由云龍有莫逆之交,還是國民黨云南憲兵司令楊益齋的結(jié)拜兄弟。由云龍題贈王錚四個大字:“避俗奪真”。題跋寫道:“鐵聾表弟,天賦畫才。自時,隨意作花鳥人物,無不工肖別俊,聞其畫名。顧四十余年不復相見,庚午晤于苴蘭,詢其畫事,則求之者踵相接也。昔徐仲車之聾,藉以避俗;梁子競之畫,足以奪真,而鐵聾兼之,爰書四字以贈。”著名詩人、書法家李錫桐寫詩書贈王錚:“鐵聾鐵聾妙寫生,癡絕虎頭負盛名。寫花直令花欲笑,寫鳥若教鳥欲鳴。據(jù)案日拂鵝溪絹,傳神點染開生面。精研六法法自然,生、香、活、色腕底現(xiàn)……”對王錚的繪畫贊不絕口,推崇備至。王錚和張善 交往很好,共同創(chuàng)作的《鷹虎圖》好評如潮,聲譽鵲起??谷諔?zhàn)爭期間,北平一批大學遷至昆明。著名畫家張大千等到昆明講學,王錚同他們過從甚密。一天,楊益齋設宴招待張大千等文化名流,鐵聾也在座。席間,四位畫家趁興作“張、王、李、趙”圖,筆歌墨舞,傳為佳話。王錚聲名遠播,就連國民黨要員吳稚暉等都慕名而來,登門求畫。王錚曾送蔣介石《上山虎圖》,蔣題“國畫之師”相贈。
王錚青壯年時,行萬里路,暢游名山大川,飽覽了無限風光;廣交朋友,結(jié)識了方方面面的人,其中有平民百姓,高官顯貴,文人墨客,舞臺優(yōu)伶;還到過中西文化交匯的大都市上海等地,見識和研究過西洋繪畫。王錚天資聰穎,悟性極高,閱歷豐富,他把西洋繪畫的透視、用光等技法加進國畫創(chuàng)作中,勇于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清末民初,王錚汲取了西洋畫法,成功地把它運用到了實踐中,中西結(jié)合,難能可貴。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國畫大師徐悲鴻出訪印度路經(jīng)昆明時,肯定和贊揚了王錚的國畫創(chuàng)作,鼓勵他不但要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還要多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人生。
王錚因耳聾,自號“鐵聾”。他的繪畫作品內(nèi)容豐富,創(chuàng)作題材多姿多彩。精于人物,尤工花鳥。王錚晚年,畫技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同時,又是他繪畫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凡署名“王鐵聾”的繪畫作品,無不構(gòu)圖巧妙,技藝精湛,色彩典雅,下筆有神。
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日本轟炸昆明,王錚避居大理大阿寺。時國畫大師徐悲鴻在大理喜洲,王錚專程拜訪,共同切磋畫技,徐對王的國畫藝術(shù)給予了很高贊譽。
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王錚在大理病故,享年64歲。家屬遵遺囑扶靈柩回鶴慶,葬王錚于鶴慶秀邑村后的西山墳壩(在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期間西山墳壩成千上萬的墳被挖掘,王錚的墳墓亦被毀),又置衣冠冢于大理點蒼山中和峰麓。
1985年,由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國書畫》第16期封三刊印的一幅彩色花鳥畫《柳梢情趣》(作于1939年),是建國后權(quán)威雜志上登載王錚的第一幅繪畫作品。此畫構(gòu)圖簡約,典雅精妙,色彩清新,繪兩只八哥停歇于柳樹梢頭,一只昂首張嘴,眼睛盯著飛舞的蜻蜓,另一只注目觀看著枝頭的鳴蟬,形象生動逼真,趣味無窮,是王錚的一幅代表作品。
2002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和云南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云南文人畫藝術(shù)》,登載了王錚的三幅美術(shù)作品,兩幅花鳥畫,一幅人物畫。花鳥畫《松鷹圖》藏于云南省博物館;花鳥畫《松鶴圖》和人物畫《藍橋仙遇圖》藏于壁蘿山館。三幅畫作表現(xiàn)了王錚不同時期的繪畫風貌,見證了王錚的藝術(shù)歷程。
2002年12月,王錚的《雄鷹圖》入選《世界美術(shù)大典》并榮獲大獎。這幅畫是王錚的巔峰之作(繪于1943年春,紙本設色,高136cm,寬66cm。)所畫雄鷹,英姿勃發(fā),振翅欲飛,銳利的目光下視著倉惶失措、拼命逃遁的麻雀,展現(xiàn)了雄鷹的英雄氣概,具有奪人心魄的藝術(shù)魅力。王錚是畫鷹高手,雄鷹、麻雀逼真生動出神入化的藝術(shù)形象,來源于畫家對客觀事物長期認真的觀察、仔細的研究和在創(chuàng)作中的不斷探討。勤奮是成功的首要條件,嘔心瀝血的學習和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和技法的提高完善,加上天賦和悟性,勇于進取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奠定了王錚作為國畫藝術(shù)大師的堅實基礎。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打開王錚的畫作,英雄豪杰,官宦仕女,花鳥蟲魚,盡收眼底,栩栩如生的藝術(shù)形象躍然紙上,令人贊嘆,不能忘懷。王錚的勤奮創(chuàng)作為祖國的國畫藝術(shù)增光添彩,他勤學苦練、技法超群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雅俗共賞、筆精墨妙的繪畫作品,受到了廣大百姓、騷客文人和達官顯貴的稱頌。“土改”和“文革”中王錚的畫作又慘遭損毀,現(xiàn)藏品稀少,彌足珍貴。王錚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國畫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上,是承上啟下的一代宗師,他的繪畫作品,是一筆寶貴的藝術(shù)財富。
國畫名家王錚離我們已漸行漸遠,而鶴慶是鷹的故鄉(xiāng),小時候,我看著成群結(jié)隊的老鷹在天空盤旋飛翔,它們高亢嘹亮的鳴叫聲在天地間回響,真實的場景和王錚繪畫中雄鷹鮮活的藝術(shù)形象深深地銘刻在我的記憶里,令人終生難忘。
(大理人物主持 廖惠群)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