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孩提時代,我就聽大人講過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在讀小學(xué)的時候又多次看過戰(zhàn)斗故事片《智取華山》,所以,華山在我心靈中并不陌生。后來又在不少作品中讀到過描寫華山雄險奇秀的文字,心中一直對華山神往不已。然而真正登上華山,是在我年過花甲之后的一個深秋。我從小生活在云貴高原的大山叢中,對各種各樣的山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但一走進華山,我卻產(chǎn)生了異樣的感覺。
那是一個雪花飄飛的早晨,我和愛人離開革命圣地延安,本來要去壺口看黃河大瀑布,就因為雪封山,路不好走,才轉(zhuǎn)道去華陽市首先拜訪華山。一出市區(qū),遠遠就看見華山聳立群山之上,半節(jié)裹在云里霧里,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層神氣靈光。啊,華山,久違了!我在心中這樣呼喊著。
西岳華山,又名太華山。自古被尊為五岳之首。往前走,進入一個深深的峽谷,眼前便出現(xiàn)一條河,河里見不到水,卻流淌著數(shù)不清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白石頭,亮晃晃地耀眼。兩岸壁立高聳的山峰直插云表,為峽谷鋪了幾里遠的陰涼,來到華山腳下的玉泉院,為登山起點,院內(nèi)綠蔭蔽日,泉石如畫,傳為宋皇祜年間隱士陳摶所建,清乾隆時重修。院內(nèi)有一泉,泉水清澈甘冽,據(jù)說與山頂鎮(zhèn)岳宮玉井相通,故名玉泉,院名亦因此而來。
以往從玉泉院南谷入山,過五里關(guān)、石門、莎羅坪、毛女洞、十八盤等,行約十公里,才到青柯坪。近些年來,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這里已建起了索道,于是我與妻子坐進搖搖晃晃的掛兜,索道緩緩?fù)吓烙鎿鋪碇刂孛造F,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在云里霧里穿行大約二十多分鐘,就到了青柯坪。從索道下來,抬頭眺望,云遮霧繞的華山,奇峰高聳,絕壁如削,眼前只見一條羊腸小道,在云霧中忽隱忽現(xiàn),陡險難行,“自古華山一條道”絕非過分之言。坪東有一巨石,石中間刻著“回心石”三個斗大的字,兩旁左邊刻著“當思父母”,右邊刻著“勇猛前進”。這里恰好處在華山第一險道千盡幢之下,在巨石旁仰望萬仞中的千尺幢,是從石罅中開出的一條路,形狀如曲扭之蛇,溜滑似鯽魚之后背,那是步步艱難的路。面對一線險道,我的心臟不覺“咚咚”地加速蹦跳起來,是就此止步“回心”下山呢?還是鼓足勇氣繼續(xù)往上攀登?我心里有些犯愁。愛人見狀,鼓勵我說,我們在家鄉(xiāng)爬過多少山,雖然像這樣危險的山道很少見,但路兩邊有護欄、攀登時小心些就是了。如果到此止步,不是白來華山了嗎?我朝你前爬,你跟上來。受了她的鼓勵,我才勇敢地往上爬。千尺幢共三百七十多級臺階,磴道異常狹窄,僅容一人通過。我抓著道邊的護欄,一級級往上爬,出了幾身冷汗,氣喘如拉風箱,呼哧呼哧……,但還是不止不休地往上爬,曲著背,躬著腰,手扒足登,并且全神貫注,連眼珠兒都不敢轉(zhuǎn)一下,好不容易才爬到百尺峽。一尺一千仞,百尺峽和千尺幢一樣,均是壁立的孤峰,上下陡道,四顧巖巒,壁立萬丈,非常險峻。再上為老犁溝,溝在山之旁崖,東是陡絕的石壁,西為高深莫測的淵谷,中間有道深不及腰的溝槽,直上直下,游人只靠手拉鐵索往上攀。相傳道教始祖老子,當年在華山修煉,見人們鑿道艱難,于是深夜驅(qū)座下青牛,犁成此溝。溝盡頭為猢猻愁,不要說人爬上去,連猢猻猿猱也望而發(fā)愁。
我們就這樣像小甲蟲一樣,不敢往下望,一個勁兒地往上爬、爬,說不清爬過幾個險關(guān)路過多少道觀,好不容易從北峰來到“蒼龍嶺”,只見龐然巨石如蒼龍騰空,云浮霧卷,龍脊如刀,那細線般的羊腸小道,就在刀刃上蜿蜒。兩旁深壑瞑不見底,一路之上松頭競發(fā),出沒于蒼煙之中,只聽耳邊山風呼嘯,林濤怒吼,令人心驚目眩,毛骨悚然,不敢俯視。嶺盡頭有“逸神崖”,巖上刻有“韓愈投書處”五個大字。據(jù)說唐代文人韓愈游華山,登上蒼龍嶺時,見下面萬丈深淵,白云繞路,不堪回首,頓生絕望之念,便寫了一封遺書投在山崖訣別,后來被華山所在地的官員救下山。如今這里依然還是當年那樣險峻,但路經(jīng)過幾度興修,已是石級平穩(wěn),石柱為欄、鐵索可依,不愁登臨之險了。沿路如若沒有這些防護設(shè)施,恐怕我也和韓老夫子一樣頓生絕念的。啊,挑夫們走上來了,一路上的游客只好為他們讓道。嗬,瞧他們那副神采、姿態(tài),持重、穩(wěn)健、堅定,好像把太陽和月亮交給他們,也能挑上山。
據(jù)說,華山道是前人沿猴子攀登的線路修鑿上山的。而山上的道觀樓宇,又都是挑夫們一石一木挑上來的。人具有多么偉大的勇氣和力量啊!我望著這些勇敢的挑夫,不覺登山的膽子也大了起來。談笑風生中,什么擦耳崖、上天梯、通天門、斧劈處、鷂子翻身……全都踩在了腳下,直到太陽掉進了茫茫云海,才依依不舍地下山來。歸途中,我一直在想,華山五峰,峰峰險峻異常,為其他幾岳所不及,其難以攀登也是它們所不可比。然而登臨其上,心中便有一種化險為夷之感。河山之壯麗、天空之廣闊,讓我體驗到,游華山必須付出一點代價,才能盡享大自然震撼人心的“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奇跡。
壺口瀑布
黃土裸露的群山,溝壑縱橫的荒原,煙霧彌漫的大地,沒有一絲綠蔭。浩瀚遼闊的蒼穹,不見盤旋的蒼鷹,只有無邊無際紛飛的雨雪。我們就這樣離開平淡無奇的陜北,離開雄奇險秀的華山,奔晉陜峽谷,去尋覓黃河壺口瀑布的蹤跡。
汽車艱難地在山嶺間喘息爬行,浩浩黃河在陡峭的山谷中滾滾東流。不知爬過幾道梁,幾重山,當車子拐過一座高高的山梁時,黃河突然在視線中消逝了。幾天旅途的顛簸和勞累,讓人疲倦不已,昏昏欲睡。驀然,一陣驚天動地的聲響,把我從昏睡中驚醒,如狂飆滾蕩,似萬馬奔騰。這是什么聲音?是銀河倒傾,還是萬壑崩塌?一種奇異的感覺迅速掠過我的腦海,內(nèi)心的激動從眼神中迸射出來。
“看,壺口瀑布!”車上的人們不約而同地驚呼起來。車子還沒有停穩(wěn),大家就迫不及待地跳下來,快步走下巖蹬,跑過石灘,踩著冰塊,擁擠到瀑布斜對面的巨石邊??吹搅藛幔看丝掏烫焱碌氐膲乜诖箫w瀑正勢如千山崩塌,萬馬奔騰。濃重粘稠的濁浪驚濤,洪波黃流,擠壓著,旋轉(zhuǎn)著,呼嘯著,突然從上游數(shù)百米寬的河里,急劇地收縮、收縮,收至三五十米的壺口,怒卷的驚濤,激起萬噸渾黃棕褐的狂流,挾帶著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雄風,以排山倒海的氣勢,雷霆萬鈞的力量,從三四十米高的懸崖上齊扎扎地滾落下來。氣流在抖動,山峰在搖晃,大地在顫栗,“聲震四十里,煙霧濺濕人?!碧旌偷匕邤痰纳屎吐曧懚枷Я?,渾黃的波濤似地下奔騰的巖漿,發(fā)出無盡的雄渾轟鳴。
“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在壺口第一次顯示出它破天而降的咄咄逼人的立體感。黃河,那罡風般演奏出的粗獷磅礴的交響,它仿佛要把那創(chuàng)世紀生命的體驗與無悔的信仰色彩永遠銘刻在人類的意識深層。
壺口以下的河道很窄,不過一二十米,槽深流遠,當?shù)厝朔Q“十里龍槽”,相傳為大禹治水時龍身穿鑿而成。槽中懸流激蕩,如開鍋沸水,浪滾渦翻,滄沫簇擁。我不敢相信這窄窄的龍槽怎么會裝下這數(shù)百米寬的洶涌澎湃的黃河?龍槽兩岸,危石如墜,■ 崖飛突。但黃河不畏縮,不猶豫,以百折不撓的執(zhí)著精神,浪奔狂放,猶如一條蜿蜒浮游的黃龍,搖頭甩尾,呼嘯而去。這是一種“奔流到海不復(fù)回”的恢弘氣概。
在這大自然雄奇的造化面前,我們驚呆了,真想放聲呼喊,但是瀑布沖擊的氣浪又震懾得人們難以發(fā)出大的聲音,只好讓煙霧般不斷飛落騰涌的浪沫飛雨淋個痛快。
在這罕見的大自然奇觀面前,我終于覺察到自己的膚淺和渺小,終于明白了為什么人們把壺口稱為中華民族的象征。為什么在上個世紀,那個中華民族危亡的嚴酷歲月,千萬東渡黃河的抗日將士,上陣前紛紛在壺口前誓師出征:“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他們要讓壯麗的壺口瀑布激勵自己的愛國斗志,要讓祖國的大好河山激奮戰(zhàn)士的民族意識,萬眾一心地投入“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華北,保衛(wèi)全中國”的戰(zhàn)斗。
不知何時,雨雪已停,迷蒙的天際增添了幾許亮色,我爬到觀瀑崖后面一堵突兀的礁巖上向河對岸眺望,在離大瀑布不遠的地方,見幾道小小的瀑布在馬蹄形的山崖間緩緩飛落。據(jù)史書載,那是古代人們升降黃河船的甬道。歷史上晉陜峽谷和黃河中游曾是南北交通的重要航道。南來北往的船只或順黃河而下,或溯黃河而上,到達壺口附近,船只卸下貨物將貨物沿河岸從山道上運過壺口。同時,船工們在一片號子聲中,把上游來的部分空船,由小瀑布甬道拖上河岸,用滾木杠桿陸地行舟百余米,經(jīng)小瀑布甬道,用繩索絞車,將船吊下山崖,降到瀑布下游,再裝上貨物南進。而下游來的部分空船,由小瀑布甬道直接提上崖頂,陸地行舟,推入上游河床,裝上原貨北行。每年冬春黃河水勢平穩(wěn),壺口一帶桅桿如林,商旅云集,酒旗飄揚,號聲連天。壺口當年曾是黃河航運的重要轉(zhuǎn)運場。四下望去,這里至今還殘存著幾百孔窯洞,古老的戲臺依稀可辨。據(jù)說在大清年間,岸邊的商號還有幾十家,船夫們大碗喝酒,拉纖喊號別有一番情趣。近代由于戰(zhàn)爭的紛擾和路上交通的發(fā)展,壺口小瀑布升降航船的情景,雖然早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炎黃子孫與大自然抗衡,向大自然挑戰(zhàn)的遺跡,依然向人們訴說著昔日壺口的繁華和黃河兒女千百年來奮斗、拼搏、抗爭的故事。
啊,黃河!在此之前,我曾多次領(lǐng)略過其迷人的風韻。在青藏高原,它是清亮的一縷;在河套平原,它是安靜的一灣;在中游鄭州,它是浩蕩的波濤;在東瀛入??冢瞧椒€(wěn)的漫流;而在這壺口,我卻看到了它雄奇的力量和磅礴的氣勢,看到了它漫長的歷史和豐富的內(nèi)涵。我到了花甲之年,才經(jīng)過壺口瀑布的洗禮,才領(lǐng)悟到黃河的氣質(zhì)。它的威力在我胸中鼓蕩,它的雄風在我血管里呼嘯,它的精神在我胸海閃光。它給了我一往無前,奮斗不息的力量。
啊,黃河,我的母親河!
啊,壺口,華夏民族的驕傲!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