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8月至10月,孫中山領導的廣東革命政府遇到了一次嚴重的挑戰(zhàn),這就是“商團事件”。廣州商團原是廣州商界的武裝自衛(wèi)組織,主持者為受到帝國主義支持的買辦、買辦化商人或封建性濃厚的大商人“當孫中山在國民黨十大”所確定的革命方針發(fā)生了帶根本性的變化時,商團出于對聯(lián)俄、聯(lián)共政策及工農運動興起的恐懼和仇視,決心冒險與革命政府對抗。為擴大商團軍,商團總長陳廉伯向外國訂購了近萬支槍。當這批軍火于8月10日由挪威貨輪運抵珠江口時,被孫中山下令扣留。于是,以“扣械”為契機。發(fā)生了長達兩個月之久的商團事變。
一、“扣械”發(fā)生后的各種處理意見
“扣械”事件發(fā)生后,孫中山領導的廣東革命政府的內部及外部,均以不同的方式進行了介入。
英帝國主義和直系軍閥直接為商團撐腰,他們不僅動用海軍部隊威脅廣東革命政府,由歐洲輸入軍械裝備商團,還不斷鼓勵被孫中山趕出廣州尚盤踞在東江潮、梅一帶,時刻夢想重返廣州的陳炯明趁機謀攻廣州,以配合商團。商團則以“罷市”相威脅。明確要求孫中山迅速退還“扣械”。
革命政府下屬的一些將領,對如何處理扣械事件的態(tài)度是復雜的。某些粵系將領,顯然同商團關系曖昧,如魏邦平就企圖借商團排擠客軍,恢復自己的勢力,同商團購械一事顯然有牽連。廣東政府軍政部批準商團購械,也說明商團在廣東政府內有同情者。在整個事變過程中。李朗如、李福林、梁鴻楷甚至許崇智,都曾表示“中立”乃至偏袒商團。駐扎在廣東的滇、桂“客軍”與商團有矛盾,但他們與粵系將領一樣,趁扣械事件陷入僵局時以調停人面目出現(xiàn),主張對商團姑息遷就,用妥協(xié)方式解決扣械事件。
孫中山是主張對商團采取堅決態(tài)度的。此時的孫中山,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認識及態(tài)度已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尤其是“關余”事件斗爭的勝利,更增添了他與帝國主義斗爭的信心。因此,帝國主義在扣械事件上支持商團并對廣東革命政府進行威脅,反而激怒了孫中山。9月1日,孫中山發(fā)表了《為廣州商團事件對外宣言》。抨擊以英國為首的帝國主義。他指出:“從十二年多的時間里,帝國主義列強一貫給予反革命以外交、精神上的支持并給以數(shù)以百萬計的善后及其他名目的借款可以明白,對帝國主義的行動,除了是摧毀以我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蓄謀而外,不可能有別的看法……帝國主義企圖加以摧毀的這個國民黨政府是什么呢?它是我國唯一的力求保持革命精神使之不致完全滅絕的執(zhí)政團體,是抗擊反革命的唯一中心。所以英國的大炮對準著它……掃除完成革命歷史任務的主要障礙——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干涉,以此為其議事日程的時期已經到來?!蓖?,孫中山還致電英國首相麥克唐納:“對于帝國主義干涉中國內政的這一最新行動,我不得不提出最強烈的抗議?!北M管孫中山一再重申他要以堅決態(tài)度對付商團事件,但是,由于各方面關系的制約,使孫中山一直未能采取堅決、果斷的實際行動。
廣大群眾是堅決支持孫中山的??坌凳录l(fā)生后,廣州工農發(fā)出通電,揭露陳廉伯等人“見我革命政府之保護工農,不惜奴顏婢膝以與帝國主義列強、軍閥相勾結。直接阻止國民革命之進行。間接阻止農工勢力之發(fā)展?!彼麄儚娏乙鬀]收扣留的槍械以組織工團軍、農團軍。
由于廣東政府內部對商團事件主張妥協(xié)處理者甚眾,使孫中山以堅決態(tài)度處理的方案一時還難以付諸實現(xiàn)。
二、“調?!碑a生了惡劣后果
8月26日,商團實行罷市,企圖以此挑起廣州市民對廣東革命政府和孫中山的不滿。孫中山召集軍政會議討論解決辦法,范石生和譚延閭等人均不贊成動武。范石生甚至很不禮貌地頂撞孫中山說:“軍隊責在保衛(wèi)治安,無焚殺人民之義務。本軍只知盡軍人天職。如有人擾亂秩序,破壞安寧,無論何人,惟有盡力所能及。迎頭痛擊而已?!?/p>
在此情況下,要么就是立即實現(xiàn)孫中山嚴懲商團,以武力迫使商人開市的主張,要么就是迅速派人進行“調停”,以尋求新的解決辦法。當時,黃埔軍校的軍隊尚未建立,廣東革命政府內部手握兵權的將領都反對對商團動用武力。孫中山猶豫了。未下達立即實行嚴懲的命令,而是于8月28日命范石生、廖行超等人與商團商談解決辦法。29日,范、廖與商團達成了“調停六條件”:二陳通電擁護孫中山;所扣槍械發(fā)還:商團改組后歸廣東省長節(jié)制:商店復業(yè)后軍隊回防:商團“報效”50萬元:商團聯(lián)防改組后由范、廖負責將槍械點交商團。
孫中山對“調停六條件”是不滿意的。他認為那些條件的要害在于使商團合法化,這將會對廣東革命根據(jù)地的統(tǒng)一與安全造成威脅。為此,孫中山于8月29日給范石生、廖行超連續(xù)寫了三封信,反復強調不同意那些條件,指出不能對商團遷就姑息,并曉以利害:“若兩兄不能為政府立威信?!薄瓌t人心盡去。而大局更危矣!政府萬一不固,則滇軍必無幸免之理。此實關乎凄軍生死之機,不獨革命成敗已也?!惲牙邧|江之敵以大款,不日當有大反攻。若吾人不先清內患。則前方危矣?!吧虉F數(shù)來調和,每次皆以事故中變。此其故意延長時間,以待東江敵人反攻而為夾擊之計,已無疑義,我等不可尚在夢中也?!魅枕毾⑸虉F繳槍。勒令商團開市。如有不從,則由有紀律之軍隊協(xié)同學生、工人。將西關全市之米糧、布匹悉數(shù)征發(fā),以為戰(zhàn)時軍用?!钡?,對孫中山的命令,范石生、廖行超并不執(zhí)行。
正當廣州商團事件風波未停之際,9月初,江浙戰(zhàn)事爆發(fā),孫中山決定舉兵北伐,并于9月12日移大本營于韶關。至于對棘手的商團事件,孫中山任命“長于調和現(xiàn)狀”的胡漢民、汪精衛(wèi)去處理。
胡漢民等人本來就主張對商團事件持妥協(xié)態(tài)度,現(xiàn)在代孫中山留守廣州,便把還“扣械”于商團之事從醞釀、協(xié)議變成了具體的行動。9月20日,胡漢民以孫中山的名義簽發(fā)了發(fā)還“扣械”的命令。
此前,當廣東革命政府委派范石生、廖行超與廣州商團代表商談發(fā)還扣械時,商團頭子陳廉伯躲在香港,以還械問題為口實,煽動商團及商民反對政府。對于商團的蠢蠢欲動,遠在韶關的孫中山雖忙于北伐事務,但仍然密切地注視著廣州局勢的變化,并不斷根據(jù)情況的變化而作出具體的反應。孫中山是矛盾、猶豫的。一方面。他需要軍費,希望商人能結束罷市,使廣州恢復安定:另一方面,他又為商團的蠻橫狂獗而憤怒和焦慮。他想以武力解決商團事件,可是黃埔軍校的軍隊尚未建立,蘇聯(lián)援助的武器也尚未運到:手握兵權的滇、粵、桂系將領又都反對使用武力。所以一時間,韶關與廣州之間,函電交馳。孫中山的猶豫和矛盾造成了他對廣州有關人員的指示并非前后一致。他意識到了廣州形勢的極端重要性。感到姑息養(yǎng)奸已造成了危險的后果。
三、孫中山以武力平定商團事變
為了揭穿商團頭目的陰謀,孫中山于9月底下令向社會各界曉諭政府發(fā)還扣械的辦法,令大本營秘書處致公開信函給商團代表等人,說:“商民團結,以圖身衛(wèi),服從政令,鞏固地方,政府夙加保護,……槍械扣留查辦,一部分商民不明真相,致生誤會。經令滇軍軍長范石生、師長廖行超妥為曉諭,復據(jù)陳廉明、陳恭受先后瀝情悔悟,并聲明擁護政府之真誠,而該項槍械亦已查明,雖購運手續(xù)錯誤,實由商團備價購置,應即從寬準予發(fā)還?!痹?0日,范石生、李福林奉命將部分“扣械”從黃埔運回廣州,存放于江防司令部,準備發(fā)還給商團;但在獲悉商團接濟陳炯明軍費并嗾使其進攻廣州的消息后,他們停止了發(fā)還工作。
當商團借款給陳炯明,嗾使其進攻廣州的消息被證實后,孫中山于10月10日從韶關以“最速”、“火急”的方式發(fā)電報給范石生、廖行超:“商人不肯就政府所定條例領槍,且借給陳逆以百五十萬,約定罷市、反攻。同時并舉。此非叛逆,尚何為叛逆!我當當機立斷,為嚴正之解決,先將著名最反對政府之團店警告:如再不聽。則先將逆商貨屋悉行充公。以警效尤:若猶不能制止。則仰兩兄出示,令西關居民限三日內遷移出西關,免遭意外可也?!边@封電文表明孫中山正在加緊武力解決商團事變的決心。促使孫中山下此決心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蘇聯(lián)政府派軍艦在10月7日首次為黃埔軍校運來了大批的武器彈藥。黃埔?guī)熒B夜起卸。并用這批槍械迅速組建、武裝了黃埔學生軍。
可是,不待孫中山準備就緒,廣州商團卻搶先動手。以屠殺革命群眾開始了蓄謀已久的叛亂。10月10日早晨,商團趾高氣揚地從廣東政府的手中取回了部分“扣械”,卻拒不執(zhí)行報效北伐軍費的協(xié)議;同時,繼續(xù)煽動商人罷市。下午,他們用從“扣械”中領回的槍支彈藥,在西濠口、太平門等處,屠殺了參加“雙十節(jié)”紀念大會徒手游行的群眾二十多人。又封鎖通道,構筑炮臺、工事。商團總部還召集會議,公然擴大反革命叛亂。計劃集合各屬商團、鄉(xiāng)團,于15日拂曉前“開始行動,恢復省府、公安局及各財政機關”。
孫中山獲悉商團公開叛亂的情況后,立即決定成立一個戡亂機構。10月11日,孫中山指派國共兩黨要員許崇智、蔣介石、陳友仁、廖仲愷、譚平山等人組成“革命委員會”,自兼會長,聘鮑羅庭為顧問。他要革命委員會立即宣布商團謀反罪狀,宣布戒嚴,收繳商團槍支。在孫中山的督令下,革命委員會采取一舉撲滅商團叛亂的果斷軍事行動。
10月14日,胡漢民奉孫中山之命,代行宣布解散商團軍。在商團軍抗命之后,革命委員會和廣東政府令蔣介石指揮剛剛領到槍械的黃埔學生軍。會同各軍事學員武裝、工農團、農民自衛(wèi)軍以及工農群眾,于15日凌晨分五路圍攻商團叛軍。經過5個小時的接戰(zhàn),黃埔學生軍以火攻焚毀商團設于西關的街閘木欄及堡壘,平叛各部迅速進占西瓜園、太平門、普濟橋等處。橫行廣州兩個多月的商團軍即刻瓦解。商團一手制造的反政府叛亂,被一舉蕩平。四、平定商團叛亂深化了孫中山的反帝思想
在武裝討平商團叛亂的軍事活動中,面對帝國主義列強公開支持商團,公開威脅、恫嚇孫中山的廣東革命政府的情況,孫中山發(fā)揚了革命的大無畏精神,把斗爭的矛頭直接指向了帝國主義。這不僅表現(xiàn)在商團事件前期對英帝國主義的公開抗議:尤其是在10月15日對商團叛亂的武裝平定時,他致電胡漢民,指出對仍然高踞于西濠口大新公司樓上放槍“密擊我軍”的“團匪”,應立即命人將該公司占領充公,這一行動“不必畏懼外人干涉一”這體現(xiàn)了孫中山在新形勢下的反對帝國主義的思想。
商團事變以廣東政府的勝利而告終。這一勝利,沉重地打擊了英帝國主義及廣東地區(qū)的反動勢力,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jù)地。趁此有利時機,孫中山下令收回海關。10月17日。孫中山任命羅桂芳為廣東海關監(jiān)督,令其接收粵關。羅桂芳受命后,即率軍準備接收沙面的海關。只是因為北京形勢突變,孫中山急于北上,此次收回海關的行動才未能完成。但是,從孫中山爭取“關余”到決心收回海關,足以說明孫中山的反帝斗爭已從初級形態(tài)向高級形態(tài)——廢除一切強加于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的方面發(fā)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