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詠竹詩是祖國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竹林是詩歌的源泉,許多著名詩人均熱愛竹林,承受竹林的恩澤。寫下豐富多彩的詠竹詩,流傳我國詩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小字灌朗,號半山老人,臨川(今江西撫州臨川)人;幼年隨父王益(縣、州官)在江南各竹區(qū)度過;任官職后,在南方各地巡視,每見竹林,往往吟詩,因此寫出不少竹詩。
他17歲時開始立志鉆研學(xué)術(shù),學(xué)以致用,北宋慶歷二年(1042年)考中進(jìn)士,名列前茅。嘉裙四年(1059年),他給宋仁宗趙禎上《言事書》;熙寧元年(1068年)奉詔至京師為相:二年,宋神宗趙頊采納他的意見,實行新法,改革舊政。
這樣一位有抱負(fù)的政治思想家,曾以竹詩言志:“人憐直節(jié)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華藏院此君亭》)這首竹詩將作者百折不撓的氣概與宏偉博大的抱負(fù)躍然紙面。
山青竹秀
王安石在青年時代就是一位愛竹、栽竹的詩人。面對他親手栽下的竹子,破苔的新篁,不由回溯那辛勤從遠(yuǎn)方把竹子移栽在池水邊的往事,又深深惋惜任期將滿,日后難以看到竹子秀姿,因而惆悵而徘徊不安。為了表達(dá)他視翠竹如朝夕相依的伴侶之情,因喜而戀,因別而惜,依依不舍的惜別心潮,寫下了《縣舍西亭二首》。其一:“山根移竹水邊栽,已黨新篁破嫩苔??上е魅斯僖褲M,無因長向此徘徊?!?/p>
他的《與道原游西庵遂至草堂寶乘寺二首》云:“微風(fēng)澹水竹,靜日暖煙蘿。興極猶難盡,當(dāng)如落暮何”。作者見景生情,完全把自己融入竹景之中,喜愛山水之樂,喜不欲歸。
《寄吳氏女子一首》則寫道:“豈特茂松竹,梧楸亦冥冥。”作者以閑適心情,對自然景色示愛,表現(xiàn)出松竹的一片勃勃生機(jī)。
“子猷憐水竹,逸少愜山林?!?《奉酬約之見招》)。王徽之,字子猷,性好竹,曾日:不可一日無此君。王羲之。字逸少,子猷之父。借子猷和逸少之興,盡山水竹林之游,暢快而舒適。
“白下長干一水間,竹云新筍已斑斑。明朝若有扁舟興,日落潮生尚可還”(《招葉致遠(yuǎn)》)。此詩韻味天成,自然流暢。
《出郊》一詩亦寫道:“川原一片綠交加,深樹冥冥不見花。風(fēng)日有晴無處著,初回光景到桑麻。”杜詩曾有:“種竹交加翠”句,描繪竹景之特色。
《戲贈段約之》云:“竹柏相望數(shù)十楹,藕花多處復(fù)開亭。如何更欲通南棣,割我鐘山一半青?!敝癜叵嗟闷湟猓瑦坨娚街?,油然而生。
“山雨輕風(fēng)落楝花,細(xì)紅如雪點(diǎn)平沙。槿籬竹屋江村路,時見宜誠賞酒家?!?《鐘山晚步》)此詩表現(xiàn)江南初春,一派美景獨(dú)特的風(fēng)貌。
竹林生境
王安石在《鄞縣西亭》中寫道:“收工無路去無用,竊食窮城度兩年。更作世間兒女態(tài),亂栽花竹養(yǎng)風(fēng)煙?!北M管時任知縣,仍像青年時代那樣,為了美化生態(tài)環(huán)境,見縫插針,堅持種竹。
他在《壬戌正月酶與仲元自準(zhǔn)山復(fù)齊安》中吟道:“風(fēng)暖紫荊處處開,雪干洗凈水洄洄。意行卻得前年路。看盡梅花看竹來。”齊安院環(huán)境優(yōu)美,王安石心境特別舒暢,在風(fēng)暖時日??椿ㄖ啵秩タ粗竦男阕?。
“千秋神梵已變響,七畝桑竹空成蔭。”(《光宅寺》)。光宅寺本為果武故宅,后改宅作寺。昔日云光法師在此講授華經(jīng)。寺廟周圍栽種桑竹,蔭蔽環(huán)境十分需要。
對亭、閣、寺的竹林環(huán)境,王安石尤其重視,作有以下詩句可證:
“數(shù)家鄰水竹,一鳴共云林。晚食靜適己,獨(dú)謠欣會心?!?《欣會亭》)
“禪房閉深竹。齋缽度遙岑?!?/p>
“寬閑每進(jìn)竹,危朽漫牽蘿?!?/p>
“水映茅篁竹,云埋蔦女蘿?!?《重游草堂寺次韻三首》)
“水花紅四出,山竹翠相圍?!?《揖仙閣》)
“徑無凡草唯生竹,盤有嘉蔬不采薇?!?《段約之園亭》)
“竹里編茅倚石門,竹莖疏處見前村。閑眠盡日無人到,自有春風(fēng)為掃門?!?《竹里》)此詩題于定林寺。
“明碧軒南竹數(shù)叢,別來江外幾秋風(fēng)。道人無復(fù)人間世,嗟我今為白發(fā)翁。”(《寄題修廣明碧軒》)
暮年“半山園”
王安石的政治改革屢遭司馬光和一些官僚人士反對和抵制。他于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熙寧八年(1075年)再次奉命進(jìn)京,第二次拜相;熙寧九年(1076年)請辭相職,被封荊國公,隨后定居于江寧(今南京)。
元豐二年(1079年),他在江寧城東門和鐘山之間沼澤地挖渠決水。修蓋幾間房屋,種植水竹,作為家園,取名“半山園”,自號半山,并筑室于山腰,隱居于此。他把半山園經(jīng)營得桃紅竹綠,滿園翠色,感到十分愜意,他隱居十年,寫下不少絕妙詩句:流傳后世。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鐘山即事》)竹景宜人,令王荊公心曠神怡,甚至忘卻塵世的煩擾和紛爭。庭院相對終日坐,獨(dú)賞竹林幽蔭,自感莫大慰藉。
他退休后,仍然經(jīng)常出游江寧府附近各地,衣著裝束和舉止行動都很樸素。蘇東坡笑言:他是一個“山野之人”。
《定林所居》一詩:“屋繞灣溪竹遺山,溪山卻在白云間。臨溪放杖依山坐,溪鳥山花共我閑。”鐘山有一佛寺。叫定林寺,距離半山園甚近;有一房子,可供王安石讀書。吟詩,論著。宋書法家米芾為此房取名昭文齋。定林寺依山臨溪,竹木蔽天。他觀看竹山秀色,悠閑自在。似乎要與眼前景物融為一體。
《省中沈通廳事》云:“竹上秋風(fēng)吹網(wǎng)點(diǎn),角門常閉更人稀。蕭蕭一塌卷書坐,直到日斜騎馬歸。”秋風(fēng)吹拂竹林,正是他讀書消愁之時。不到日落不回歸。充滿閑淡超然的趣味。
《適意》一詩云:“一燈相伴十余年,舊事陳言知幾篇。到了不如無累后,困來顛倒枕書眠。”王安石在相位時,受到不少攻擊。心靈蒙受創(chuàng)傷,退休后需要一個清幽的環(huán)境,來滌慮卻煩,休養(yǎng)身心,度過晚年的悠悠歲月。
《金陵報恩大師西堂方丈二首》其一云:“檐花映日午風(fēng)薰,時有黃鸝隔竹聞?!逼涠娫疲骸笆捠挸鑫萸Ц陀瘢\靄當(dāng)窗一炷云。心力長年人事外,栽花移石尚殷勤?!背块g永日在,夜罄滿山間。至晚年,王安石仍栽竹移花不間斷。這種精神,實感人至深。
此外,王安石晚年的許多竹詩亦可表他淡定從容的心境:
“茂松修竹翠紛紛,正得山阿與水潰。笑傲一生雖自樂,有司還欲造方聞。”(《徐秀才園亭》)
“讀書千載經(jīng)綸志,松竹四時瀟灑心。”(《鄭子憲新起西齊》)王安石退休后,讀書用心之專,富貴心從勤苦得。松林合封,翠蔭之地。
王安石早年詩歌具有同情人民疾苦之現(xiàn)實精神,而且又有敢于抨擊時政的膽識。這正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詩人最可貴的品格。
他的藝術(shù)素養(yǎng)很高,想像力豐富。其詩氣勢浩蕩,風(fēng)格飄逸。他退居江寧后的詩作,精益求精,構(gòu)思更為精巧,字句更為精致,意境清遠(yuǎn),風(fēng)格爽快,更加雅麗精絕。他的竹詩是祖國的寶貴遺產(chǎn)。對后世影響極大。
作者:四川省林業(yè)科學(xué)研究院(成都)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