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中國的地理形勢是北面遼闊的地域屬于強大的匈奴,西南(包括今青海、西藏)部是羌族生活的地區(qū),西漢就夾在這兩個強大的民族間,時時提防著他們會合力夾擊。河西地區(qū)歸屬西漢后,漢政府為了阻止匈奴南下,羌人北上,保護河西地區(qū)的安全和絲綢之路的暢通,繼續(xù)沿用著前代修筑長城的辦法。
長城在古老的冷兵器時代,抵御擅長騎射的游牧民族,是極其有效的。漢代稱長城為塞垣。河西漢長城東起令居(今甘肅永登),西至鹽澤(今新疆羅布泊),北到居延海,呈“丁”字形,全長一千多公里?!稘h書》中把居延的一段長城稱為“遮虜障”,這個名字形象地道出了修建長城的目的和長城的功能。河西漢長城無論從材質、修建方法和外形上都與秦長城、明長城有所不同。由于河西地區(qū)多戈壁、沙漠,土質粗糙松軟,風力又強勁,對墻體的侵蝕特別強烈,所以如果單純以沙土筑墻,就不可能筑得很堅固。古代河西人民創(chuàng)造了以當?shù)厥a的紅柳、芨芨、蘆葦、羅布麻等天然植物的枝條為骨架,用沙土、碎石分層疊壓夯筑的方法修筑了漢長城。
經歷了千百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xiàn)在大部分地段的河西漢長城已被破壞,但在人跡罕至的玉門關一帶還保存得較為完好。如果要去看漢長城,玉門關是最好的選擇。
今天,一提起長城,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偉岸壯觀的明長城。當然,要說宏偉和氣派,漢長城無法與明長城相比,但是它卻擁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美,一種寂寞的、深沉的、超脫的美,一種能讓人落淚的美。漢長城用泥土做血肉,用蘆葦做筋骨,同時擁有堅硬和柔韌的品質。它身上深刻的紋路仿佛是戰(zhàn)爭留下的傷口,還在撕裂地疼痛。面對漢長城的時候,你也許什么也說不出來,只想輕輕地撫摸它,問它:2000年了,你的憂傷愈合了嗎?
古代 “信息高速公路”——漢長城烽燧
長城、關隘和烽燧筋骨相連,血脈相通。說到長城不能不說烽燧。
烽燧也叫亭障,是河西長城沿線建造的軍事守望據點。長城沿線每隔5公里建造的小城堡叫“亭”或“燧”,隔若干個“亭”或“燧”,有一個大的城叫“障”。亭障上有發(fā)出警報的設施——烽燧。
守護烽燧和觀察敵情的士兵被稱為“斥候”,他們的職責是發(fā)現(xiàn)敵情并及時報警。漢代烽燧上使用的報警信號比較復雜,但大致可以分為四種:一是烽表,就是用紅布和白布縫成帆狀物,當匈奴入侵時就懸掛在亭障的高竿上,按入侵者的多少及遠近而增減數(shù)量,一燧掛烽,他燧照傳,后方的士兵得到消息就可以做好準備;二是烽煙,即焚薪取煙,亭障有煙囪,焚薪之煙通過煙囪直上天空,白天易于使遠方看到,這是在情況緊急的時候使用的;三是苣火,就是在夜間點燃柴薪懸上高竿,也根據入侵者的多少及遠近增減數(shù)量;四是積薪,就是把大堆的柴薪點燃,是在最緊急的情況下才使用的,這種信號一旦出現(xiàn),就說明馬上要開始戰(zhàn)斗了?,F(xiàn)在玉門關旁還留有幾處很大的積薪。
西漢的這種報警方法速度很快,可以日傳千里,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著名歷史學家向達先生曾估算:敦煌距長安4000余里,若在敦煌發(fā)現(xiàn)敵情,大約只需兩三天,就能把消息傳到長安,比今天的汽車還要快!所以有人形象地把長城烽燧比作古代的“高速公路”。
今天,在河西明朗的天空下,看著一排長長的烽燧延伸向無盡的遠方,舒展著自己的筋骨,你體會不到岑參詩中的凄涼,只有面對這壯觀美景由衷贊嘆!
悠然玉門關
玉門關自西漢元封四年(前107)隨長城的修筑設置以來,一直伴隨著絲綢之路的興衰。由于政治、軍事、民族和絲路改道等多種復雜的原因,玉門關關址也經歷了多次變遷。宋代以后,因中國和西方的陸路交通逐漸衰落,玉門關遂廢,歷時1140余年。
漢代玉門關故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F(xiàn)存城垣完整,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全為黃膠土筑成,面積約633平方米。西墻、北墻各開一門,北門外不到百米是疏勒河,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使者、商人及郵驛來往之路。
歷代,人們對玉門關的感情是復雜的。玉門關象征著溫暖的家園。班超半生經營西域,年老時發(fā)出了“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的悲涼感慨。玉門關又象征著艱難的異地他鄉(xiāng),所以王之渙吟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笨傊?,這座關隘就是生死、離別的界限,就是故土與異鄉(xiāng)的分野。
今天,玉門關已經被作為一處旅游景點向游客開放,但因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去看它的人并不多,看過它的人中也沒有多少會對這座殘破的、孤單的土城發(fā)出贊嘆之聲。駝鈴已遠去,絲綢已遠去,鐵騎已遠去,所有曾經有過的熱鬧繁華都早已遠去,并且不會再回來。但是,玉門關并不介意,它仿佛早已超脫了一切對虛榮和浮華的渴望,從那鐵血嘶鳴的厚重歷史中掙脫出來,顯示出一種別樣的安詳和從容的氣質。
盡管我們的世界不可避免地將越來越喧鬧,但總有一些地方會長久地寧靜下去、從容下去、悠然下去,并且為那些在熱鬧繁華中疲倦了的人們守望,等待他們來尋找、來親近。
玉門關就是這樣的地方。
寂寞陽關
余秋雨在他的《陽關雪》中說:“文人的魔力,竟然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睕]錯,有多少人因為王維的一首《渭城曲》而熟悉陽關,又有多少人因為一曲如泣如訴的《陽關三疊》對陽關產生了無限遐思……
陽關故址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的南湖鄉(xiāng)西側,是絲綢之路上通往西域南道的門戶。陽關因位居玉門關之南,古以南為陽,所以得名“陽關”。它身邊美麗的南湖就是傳說中飛出天馬的渥洼池。
如今陽關關城早已湮沒,它沒有玉門關幸運,沒能抵御住歲月的剝蝕,僅僅在一座紅色的砂質山峰上,殘留有被稱為“陽關耳目”的烽墩。 遺址周圍看不到斷垣殘壁,只有在沙丘之間暴露出板結的地面。墩臺南側,是一片四五公里見方的凹地,人稱“古董灘”。以前這里遍地都是古代遺留,什么玉器、陶片、古錢、瑪瑙、各種古代兵器等等,所以經常能在這里撿到不少寶貝,老百姓就叫它“古董灘”。后來,來這里的人多了,遺物就漸漸少了,大風過后,在遠離人群的地方才有可能撿到,所以也沒有多少人那么辛苦地去尋找,如果你是個有心人,也許會在這里撿到穿越時空而來的小紀念品。
西出陽關無故人。自古以來陽關似乎就是作為離別的標志而浸透著濃濃的悲情色彩。雖然今天陽關故址已不復存在,但陽關卻比玉門關熱鬧得多,因為在陽關可以看到大片美麗的綠洲、美麗的南湖,這里還開發(fā)了葡萄長廊供游人休閑。今天來這里的人大多是來欣賞它獨特的自然景致和享受那曾經迷倒呂光士兵的葡萄酒。
因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去玉門關的人比較少,但去了的人就能看到玉門關。而來陽關的人卻看不到陽關,反而被別的事物吸引了目光。所以,這里的熱鬧其實和陽關沒有多大關系,古老的陽關無奈地置身于這熱鬧中,滿心寂寞。
大漢肩水金關
肩水金關位于甘肅省金塔縣城東北152公里處,西邊就是溫柔舒緩的黑河。
肩水金關故址屬居延遺址的一部分,為漢代烽燧關城,是當時進出河西、南北交通的咽喉,取名金關,含有“固若金湯”之意。金關建于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至太初三年(前102),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主要建筑有兩座對峙如闕的長方形夯土樓櫓構成的關門、烽臺、塢和方堡等遺址,現(xiàn)僅有一座8米見方的烽臺。
肩水金關故址雖然保存得很不完整,但出土文物極為豐富。1930年,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此發(fā)掘漢簡850枚;1973年,甘肅省居延考古隊又發(fā)掘出漢簡1萬多枚,發(fā)掘其他實物1311件。居延漢簡內容非常豐富,不僅記述了居延地區(qū)屯戍活動的興衰,而且保存了西漢中期到東漢初年的重要文獻資料。這些文書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科技、哲學、民族等領域,更為可貴的是,其中包括完整的和比較完整的簿冊70多本,這為簡牘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和準確性。
肩水金關殘城夯土的色澤里含有一種憂傷的意味,帶著一種經風沐雨后的成熟,還帶著點見多識廣的漠然。平靜舒緩、坦坦蕩蕩的黑河從它身邊從容流過,它們在透明的逆光里構成一幅神秘縹緲的剪影般的圖畫,讓人不由得沉醉其中。
今天,這些長城、烽燧和關隘早已失去了原先的作用,但它們卻是活著的博物館和形象的歷史書,以另一種方式繼續(xù)為我們所用。這些殘破了卻依然高大的城垣能給人一種震撼,它們的矗立提示著我們遙遠的歷史并非虛幻,所有人喊馬嘶、走石飛沙、戰(zhàn)旗獵獵都曾真實地存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