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指開鑿于山崖上的佛教洞窟,俗稱千佛洞,每一個石窟寺都是一系列精美建筑、雕塑、繪畫藝術的有機組合??俗螤?、庫木吐喇、吐峪溝、柏孜克里克等新疆現(xiàn)存的著名石窟寺群大都分布在天山南麓,難道古代佛教同樣盛行的天山北麓,沒有開鑿任何千佛洞嗎?
其實,天山北麓早已開鑿了石窟寺,它就是唐、宋時期的北庭高臺寺故址吉木薩爾千佛洞。這是天山北麓惟一現(xiàn)存的石窟寺,窟洞至今仍存。
關于吉木薩爾千佛洞的重新發(fā)現(xiàn),有著一個神奇的故事。
今吉木薩爾縣清代名為濟木薩,早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已創(chuàng)設了濟木薩巡檢,起初主要是主持當?shù)鼐G營兵的軍屯,后來隨著民戶的增多,也兼管當?shù)孛裾G∪迥辏?770),有一位家住濟木薩城的賣菜人患了嚴重眼病,即將失明,好在熟悉山路,每遇天氣晴朗,就到山上撿柴度日。一天突然眼痛難忍,他萌發(fā)了自殺念頭,好不容易摸索到山岡一棵大樹下,解開腰帶,打算上吊。這時耳邊傳來一個慈祥的聲音,勸他不要輕生,快到山下泉水中洗眼,回問時則四無應聲。賣菜人驚坐半日,耳邊又響起了同樣的聲音,如此反復。賣菜人半信半疑,爬下山坡,果真?zhèn)鱽硐?,遂坐溪邊,用水洗眼,跪地起誓:若神明護佑,治好眼病,情愿出家為僧。爾后疼痛逐漸停止,眼簾漸漸透明,他爬上山坡,望空叩謝。賣菜人背山歇坐,忽見坡土坍裂,透出白灰墻壁,用手刨挖,發(fā)覺里面竟是空的,并有門洞形跡。他出山后遍告鄉(xiāng)鄰,大家攜帶鍬、镢等工具,進山刨開山門,洞形如半月,光線黑暗,燃燭照亮,一座臥佛,身長丈六,金面跣足,橫亙后室,又有銅佛,大小不計其數(shù),上面都有土花銹蝕痕跡,昭示著時間的古老。洞窟內(nèi)壁畫顏色如新,建筑龕洞也都保存完好,是極少數(shù)未毀于東察合臺汗國宗教戰(zhàn)爭的幸存佛寺之一。信眾紛紛集資,恢復千佛洞本來面目的同時,在洞口修建了大殿。這位菜販當日落發(fā),成為寺院住持,廟會漸興。此后歷代增修,興建了殿、觀、廟、閣等附屬建筑群,成為東部天山諸縣漢民佛教信仰的中心。
1904年,德國人勒苛克重新發(fā)現(xiàn)鄯善吐峪溝、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切割了大量壁畫,被西方人推崇為新疆石窟寺發(fā)現(xiàn)之始。而吉木薩爾千佛洞的發(fā)現(xiàn)遠遠早于上述時間200余年,完全有理由視為新疆石窟寺重新發(fā)現(xiàn)的真正歷史開端。尤令人驕傲的是,這次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是由中國人自己完成的,應當比后世外國探險家發(fā)現(xiàn)的佛寺更有價值。
吉木薩爾千佛洞發(fā)現(xiàn)之后,立即引起了當時新疆高級官員的注意。乾隆四十九年(1784),首任烏魯木齊都統(tǒng)索諾木策凌曾利用巡閱營伍之便,親臨此洞,將洞中發(fā)現(xiàn)的銅佛九尊作為貢品進獻北京。千佛洞的形制為半月形洞門,后洞有身長1.6丈的佛涅槃像,寺內(nèi)土佛像則以千佛為主,具有鮮明的密宗色彩。從各方面來看,這座佛洞始建于唐代,回鶻、吐蕃統(tǒng)治北庭時期繼續(xù)保持繁榮。
新疆光復之后,光緒四年(1878),千佛洞古佛寺群再度整修,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開始舉辦歷時半個月的千佛洞頌經(jīng)大會,善男信女、僧俗游客等云集寺院,祈福禳災。1933年,回族軍官馬仲英率兵進入新疆,毀壞了洞中的眾多雕塑。1937年,以孔才家族為首,募捐重修了部分建筑。解放后破除迷信,千佛洞荒廢。1958年大煉鋼鐵,大批佛像被作為廢銅重加冶煉,至文革中更遭毀滅性劫難。文革結束后,重塑佛像,再繪壁畫的倡議者就是孔才后人,這一家族對于千佛洞具有特殊的宗教感情,使千佛洞至今仍是北疆東部漢民佛教徒頂禮膜拜、香火不斷的所在。當?shù)乜资霞易鍖τ谶@一古代佛教遺址的變遷非常熟悉,所仿皆有所據(jù),對于原有洞窟形制更是未敢擅動。雖然僅存一窟,卻保存了新疆惟一、全國鮮見的建筑形制。
今天,吉木薩爾千佛洞古代壁畫蕩然無存,墻上的壁畫都是今人增繪,已無多大價值,但建筑形制仍然保持了古窟原貌。佛窟寬14米,中央佛龕兩側各有圓拱門,仿支提窟形。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其甬道形制的反“回”字形結構,自中央佛龕兩側另開四條甬道,回旋前進,甬道第一層回旋進入中甬道,左、右皆開佛龕,中供佛像,再次回旋前進,深進一層,仍是左、右皆開佛龕,最后一道回旋進入后甬道,到達這座千佛洞的參拜終點——供奉俗稱臥佛的釋迦牟尼涅槃像前。這種回旋三進的形制,全國鮮見。今之臥佛像雖為復古物,但佛座仍為原來形制。其余佛龕形制也仍保留舊觀,其中洞窟南壁的羅漢群像明顯不同于中原漢傳佛教寺院的同類佛像的開龕方式,與北庭回鶻時期的西寺建筑形制也存在區(qū)別,也可能是全國獨一無二。千佛洞前所留地面建筑,雖然是后世增修,但這些建筑非但未損傷石窟寺原貌,反而對這一千年古寺起了外層保護作用。
石窟寺是佛教文化東傳的歷史產(chǎn)物,集中代表了佛教的建筑藝術、雕塑藝術和壁畫藝術的輝煌成就。吉木薩爾千佛洞歷經(jīng)劫難,洞窟形制仍基本保存完好,應當也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僅此一項,就足以證明這座古代名剎仍不能算作完全破壞,毫無文物價值可言。因此應該加強保護天山北麓的佛教文化最后一道、哪怕是已經(jīng)黯淡下去的昔日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