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西藏分為三區(qū),衛(wèi)藏地區(qū)為其中之一。衛(wèi)藏地區(qū)在元、明時稱作烏斯藏,前藏地區(qū)稱衛(wèi),后藏地稱藏,衛(wèi)藏地區(qū)歷史上曾北起那曲地區(qū)的當雄縣,南至山南地區(qū)的洛扎縣,東達山南的加查縣,西到日喀則地區(qū)的昂仁縣,其區(qū)域涵括了現(xiàn)在的拉薩市,日喀則大部分地區(qū)及山南大部分地區(qū)。雖從地形上看,衛(wèi)藏地區(qū)被喜馬拉雅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岡底斯山系所重重包圍,為雪山環(huán)繞之地,但西藏三大糧倉拉薩河流域、年楚河流域、雅魯藏布江河域全分布其中,經(jīng)濟十分發(fā)達。拉薩,日喀則又是西藏的兩大政治中心,宗教氛圍十分的濃厚,所以在古代,此區(qū)域又被尊稱為“圣法之地”,為“持蓮花手圣觀世音菩薩廣行凈化之土”。
雖然藏傳佛教在西藏的傳播,經(jīng)歷了前弘期的挫折,以及后弘初期的政權更迭、后弘期的教派林立,但是在“圣法之地”的衛(wèi)藏地區(qū),藏傳佛教以“格魯巴”為代表最終還是奠定了統(tǒng)治地位。對于講究實修的密宗來說,高僧大德們曾經(jīng)靜修、閉關的遺址,山洞、拉康、寺院都是供人膜拜的圣地。這些圣地或是保存完好,或是了無人煙;或是香火鼎盛,或是默默無聞。在“圣法之地”的衛(wèi)藏地區(qū),這種圣地比比皆是,多不勝數(shù)。
清代藏族學者欽則旺布在其著作《衛(wèi)藏道場圣跡錄》中,對此類圣地多有提及。我們按圖索驥,跟著他的腳步去探訪這些傳說之地。
一、拉薩地區(qū)
“拉薩”在藏語中為“圣地”或“佛地”之意,長期以來就是西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的中心,現(xiàn)轄7縣(當雄縣、堆龍德慶縣、曲水縣、墨竹工卡縣、達孜縣、尼木縣和林周縣)1區(qū)(城關區(qū))。除當雄縣與尼木縣,其余各縣市均在拉薩河流域內(nèi)。其境內(nèi)的靜修圣地大致有:
拉薩市布達拉宮:公元631年(藏歷鐵兔年)由吐蕃松贊干布興建。據(jù)說最初就是藏王松贊干布坐禪靜修之地。傳說歷經(jīng)數(shù)代修建屋舍999間,加山上隱修室共1000間。后因雷擊和戰(zhàn)亂受嚴重破壞。1645年五世達賴喇嘛進行擴建,歷時半個世紀始具規(guī)模。法王洞(曲吉竹普)部分建筑,是吐蕃時期遺存的布達拉宮最早的建筑物。
帕邦卡:藏語意為“巨石上的寺院”,位于拉薩市娘熱鄉(xiāng)內(nèi),據(jù)說松贊干布曾在此靜修。松贊干布的靜修洞在巨石下,如今裝修一新,現(xiàn)代的瓷磚使古老的靜修洞少了一分神圣。帕邦卡寺中,還保存著一塊據(jù)說由藏文創(chuàng)始人、吐蕃大臣吞彌·桑布扎用藏文寫的“”石刻。
藥王山扎拉魯浦石窟:始建于吐蕃時期,最早為松贊干布觀修圣地,后噶當派大德吉貢宗巴在此靜修觀音法,獲大成就。
竹康孜:位于色拉寺后小山上,傳說六世達賴倉央加措與宗喀巴大師等人曾在此修行。竹康孜附近有一山洞,內(nèi)有據(jù)說是天然形成的勝樂金剛的一只眼睛。目前有十幾位僧尼各自在洞邊錯落有致地搭建了小屋,以便靜修。
林周縣熱振寺:熱振寺為后弘期藏傳佛教中最早的一個派別——噶當派的根本道場。仲敦巴與宗喀巴大師,曾在寺東南的“僧格扎浦”山洞隱修。蓮花生大師的明妃堪卓、益希措杰曾在寺西側(cè)的帕邦塘修行。
達孜縣扎耶巴寺:山上修有扎耶巴寺,是松贊干布王妃芒薩赤康所建,赤松德贊時期修筑了許多靜修院,與桑耶的青樸、亞隆的協(xié)扎合稱為三大修行圣地。寺中的達瓦浦、多吉浦、直布浦等山洞,都是赤松德贊時得道二十五王臣靜修之處。這還是古代西藏重要的伏藏之地,許多大德都在此取出伏藏?,F(xiàn)在,扎耶巴閉關靜修的僧侶已經(jīng)不多,但作為旅游景點有游客常至。傳說建大昭寺時,填埋沼澤地所用的土就是取自扎耶巴。
墨竹工卡縣羊瑪日寺:位于羊日崗鄉(xiāng),屬直貢嘎舉派,為靜修之地。現(xiàn)在仍有僧人在此閉關修行。
墨竹工卡德仲寺:始建于11世紀,初為宏傳寧瑪派大圓滿法的道場,蓮花生大師、益希措杰、達磨菩提等曾在此修行,為古代著名的修道處與暗藏伏藏處。蓮花生修行洞雖離德忠寺較遠,但還是有三三兩兩、遠道而來的僧尼在此閉關修行。
墨竹工卡直貢梯寺:直貢嘎舉祖寺,目前寺廟周邊仍然遍布閉關隱修之室。
當雄縣納木措:西藏著名的圣湖,在公元12世紀末,藏傳佛教達隆嘎舉派創(chuàng)始人達隆塘巴、扎西貝等高僧,曾到湖上修習密宗要法,并認為是勝樂金剛的道場,始創(chuàng)羊年環(huán)繞納木靈湖之舉。
堆龍德慶縣楚布寺:為嘎瑪嘎舉派祖寺。山上修有閉關“倉康”,有不少僧人在此閉關。
曲水縣桑亞南喀宗:古時西藏的修道處與暗藏伏藏處。蓮花生大師與益希措杰據(jù)傳在此修煉三個月。寧瑪派掘藏大師古當覺澤在此掘出“帳明王法”。目前在山上的山洞內(nèi),還有三位尼姑在閉關修行。
二、山南地區(qū)
山南地區(qū)的澤當,是吐蕃王朝的發(fā)源地。桑耶的扎瑪又是吐蕃王朝冬季時的建牙之處,桑耶寺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佛、法、僧俱全的寺院,歷史沉淀不可謂不深厚。而靜修圣地也比比皆是,古代三大靜修圣地,此地就獨占二席。
桑耶青樸修行地:在桑耶寺東北的河谷深溝內(nèi),為古代三大修行圣地之最殊勝的修道處,傳說赤松德贊時,就有25位大德在此修道獲得成就,修道時的石窟至今還在,叫倫欽谷噶浦。在其附近,還有許多赤松德贊時期開鑿的石窟——扎瑪格吾倉?,F(xiàn)在還有許多修行者在此修行,他們或是搭筑小屋,或是憩身山洞,或只是一頂帳篷,形成了靜修者的小村落。
桑耶的亞瑪?。褐笞g師白若咱那,曾在此隱修三年,也是蓮花生大師隱藏許多重要經(jīng)典之處。它筑在一個山壁上,地勢十分險峻。
扎囊縣扎央宗:益希措杰的出生地,據(jù)《蓮花生廣傳》說,扎央宗是古代著名的修道處的埋藏伏藏處,寧瑪派很多成就大師就曾在此修行。頂雪、列果薩巴、敖浦、宗康浦等地都是著名的靜修圣地。有位來自安多的隱修者,在此修行的時間長了,山上的藏野雞都不懼怕他,常常向他“討食”。
桑日縣沃卡格浦:傳說蓮花生大師與堪卓格吉瑪在此修行過,又是埋藏大波若經(jīng)的付藏之處。15世紀宗喀巴大師也曾在此潛修。沃卡溫泉也是西藏著名的溫泉,信徒們朝拜之余,都會到溫泉中洗浴。
加查縣達拉崗布寺:1121年,達布拉結(jié)所建,是達布噶舉的祖寺,山上現(xiàn)在仍有閉關修行者。醒目的108座白塔也初步修復完工。
乃東縣協(xié)扎修行地:協(xié)扎或稱協(xié)吉扎浦。在雅隆河西巖山梁上,與河東的乃東遙遙相望。蓮花生大師曾在此修道,并在此埋藏重要伏藏。1354年鄔堅林巴就曾在此取出《蓮花生遺教》等重要的歷史文獻。相對于其他圣地來說,協(xié)扎圣地有點默默無名、略顯清靜,藏野雞在修行地閑庭信步。藏傳佛教前弘期時,協(xié)扎與扎耶巴、桑耶的青浦合稱為三大修行圣地?,F(xiàn)在山上的隱修者仍然不少,他們養(yǎng)了一只落了單的野山羊,羊?qū)﹄[修者們十分馴服。
乃東縣熱穹浦:位于亞隆河與瓊結(jié)河匯合處的一座懸崖山壁上,因為米拉日巴的弟子熱穹巴在此修道而得名。藏寧赫如噶也在此地撰寫名著《米拉日巴傳》。
洛扎縣卡久神山:古代著名的修道處與暗藏伏藏處。山上有白季浦仁石窟,為赤松德贊時的魯南喀寧布的證道處。傳說蓮花生大師與益希措杰在山中夾浦堅石洞,靜修7年7月7天,為蓮花生大師最殊勝的修道窟。附近的拉摩喀欽,傳說為勝樂金剛的二十四道場之一。今天,這些修行洞內(nèi)還有僧人在閉關修行。
洛扎卓沃隆寺:噶舉祖師瑪巴大譯師的出生地。其弟子米拉日巴與師兄一起在山上閉關修行的石窟,現(xiàn)也成為閉關中心。附近有達涅隆丹浦,也是米拉日巴的修行之地。
洛扎縣朱措:西藏四大威猛圣湖之一。寧瑪派和嘎舉派僧人,均曾以此作為重要的修行地。
貢嘎縣曲吾日山神山:據(jù)說曲吾日是西藏的幸福之源,山上有一百道泉水,也有一百個修道處。蓮花生大師、白瑪旺秋、達敦覺耶、湯東杰布等人都曾長期在此隱修。僧人拉龍貝拉據(jù)說也曾在此修行,但他聽聞吐蕃國王朗達瑪滅佛的傳言后,便結(jié)束靜修,由此到拉薩投入政治活動。至今,當?shù)厝诉€有轉(zhuǎn)曲吾日神山的傳統(tǒng)。山上還有幾個大的建筑廢墟,據(jù)說毀于古代的戰(zhàn)火。
三、日喀則地區(qū)
日喀則為“衛(wèi)藏地區(qū)”中后藏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與印度、尼泊爾等國接壤。在歷史上這為源于印度的佛教,在后藏的傳播多了一份地緣上的優(yōu)勢。
日喀則市納塘寺:納塘寺山后有絳軟日楚,這是納塘桑結(jié)貢巴等大德的修道處,相傳是特別殊勝的道場。
薩迦縣甲居白瑪畏:在薩迦縣沖曲河谷內(nèi),為吉準扎巴與薩迦派大譯師降比多吉的隱修處。
昴仁縣日吾扎桑:昴仁縣西邊,是通往阿里的交通要道。湯東杰布曾在此閉關修道3年。
定日縣崗嘎神山:為嘎舉派圣地,印度僧人帕·當巴桑結(jié)曾在此閉關修道。
吉隆縣米拉日巴修行洞:吉隆是由西藏通往尼泊爾的交通要道,當年蓮花生大師就是由此進入西藏。這是有名的圣地,米拉日巴大師就出生在此縣的扎龍地區(qū),縣城內(nèi)有多處米拉日巴的修行圣地。最出名的,應屬查嘎達索修行洞,據(jù)說米拉日巴大師曾在此洞閉關靜修三年,又有一說為七年。查嘎達索寺的寺址距離地面達200米,依山勢而建,起伏錯落,雖大部分已成廢墟,但依然氣勢不凡,蔚為壯觀。
拉孜縣覺囊寺:位于雅魯藏布江南岸的拉孜縣境、彭措林寺東的一座山溝內(nèi)。覺囊派是藏傳佛教中一個歷史悠久的派別,因在教義上與格魯派有所差異,有些主張甚至完全對立,因此在歷史上被視為異端而受排擠,在五世達賴喇嘛時,改宗格魯派。覺囊派主張顯密兼修,在寺廟的所在地覺囊溝內(nèi),靜修地密布。2005年筆者去參訪之時,“通卓欽摩”大佛塔已經(jīng)修復,有十幾位尼姑在那里過著清修的生活。
謝通門縣土丹朗杰寺:在仁欽則鄉(xiāng),其附近,有后弘初期創(chuàng)立新譯密咒派的三大譯師之一桂·枯巴拉澤(桂譯師)的閉關隱修洞。
南木林縣香桑布?。涸谙媲鷸|邊的支流拉布河谷內(nèi),據(jù)《蓮花生傳》云,此地是古代后藏地區(qū)最大的修道處與埋藏伏藏處,這里的德協(xié)都巴宮,據(jù)說是諸佛如來聚會之處。今天,在湘曲的河谷口還有大小數(shù)十個修道處。
西藏地區(qū)幅員遼闊,隱修之地眾多,以上所列地點只是冰山一角。筆者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對以上圣地的造訪。如果要對衛(wèi)藏地區(qū)所有大大小小的修行地,進行細致的探訪,窮盡此生也未畢能如所愿。這些靜修圣地大多數(shù)雖處在深溝僻壤、交通不便的地方,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古代的高僧大德在此靜修悟道的事跡,吸引著無數(shù)俗家信徒尋訪朝拜,也吸引僧尼們在此閉關靜修。這些僧尼們不僅有來自西藏自治區(qū)本地,也有來自四川、青海、云南等藏傳佛教流傳之地。所奉教派以寧瑪派、嘎舉派為多,可能是這兩個教派相對重視實修之因吧。在筆者訪問過的靜修的僧尼中,以尼姑居多而僧人少,但無論是僧是尼,即便物質(zhì)條件有限,仍向我們展示著藏傳佛教靜修文化的深遠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