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音樂文化逐漸傳入中國。隨著新制學堂的建立,一批愛國的知識分子開始將音樂教育融入學校,并產(chǎn)生了·種嶄新的音樂形式,即學堂樂歌。沈心工是這個熱情推進中國新式學校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和進行學堂樂歌編寫的群體中,作出最突出貢獻和影響最廣泛的代表人物。
沈心工(1869~1947),原名叔逵,又名慶鴻,字心工,上海市人。他自幼受教于毋親和家塾,后來又受業(yè)于長兄沈慶長前后10年之久。1890年,沈心工中“秀才”;長兄病故后,即接替其職’以授課為業(yè)。1895年,在當時日趨高漲的“維新”思潮和“教育救國”思想的影響下,他進入上海約翰書院(即圣約翰大學的前身)執(zhí)教,并開始學習英語;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第一屆師范班,主修數(shù)學,兼習英語、物理等課程;同年秋,在南洋公學外院(相當于南洋公學附屬小學)教課。中國知識分子自編新式教科書的開端,就是南洋公學外院編著的《蒙學讀書》、《筆算教科書》、《物算教科書》和《本國初中地理教科書》等;而這些書的編著者,就是南洋公學的師范生沈叔逵(心工)和陳懋治、杜嗣程等。
戊戌變法失敗后,沈心工為了直接探索日本“維新改革”及“教育救國”的經(jīng)驗,于1902年4月,自費東渡日本,與魯迅同期就讀于東京弘文學院。在日本,給予沈心工最大觸動的,是明治維新以后在學校教育、政治宣傳和人民生活中發(fā)揮著巨大作用的樂歌活動。沈心工認為這種朝氣蓬勃、熱情向上的學校唱歌,對積弱積貧、民心渙散的中國人來說,不啻為一劑濟世良藥。于是,他與曾志態(tài)等留日學生在江戶(東京的原名)留學生館創(chuàng)辦了一個類似音樂補習學校的組織“音樂講習會”,聘請鈴木米次郎等專家為大家授課,專門研究中國樂歌的創(chuàng)作問題。沈心工從中得到了系統(tǒng)學習西洋音樂的機會并深受啟發(fā)。中國近代音樂史上最早的樂歌之一《男兒第一志氣高》就是沈心工在此時的第一首習作。歌詞是:
男兒第一志氣高,年紀不妨小。
哥哥弟弟手相招,來做兵隊搡。
兵官拿著指揮刀,小兵放槍炮。
龍旗一面飄飄,銅鼓咚咚咚咚敲。
一搡再操日日搛,操得身體好。
將來打仗立功勞,男兒志氣高。
此歌后來在國內(nèi)廣為傳唱,改名為《體操一兵操》。
1903年2月,沈心工回國。這以后他陸續(xù)在南洋公學及其附屬小學、上海龍門師范學校、上海務本女塾、上海南洋中學等處任教音樂,教授樂歌課,長達近2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記載說,沈心工為推動樂歌浪潮而在自己任教學校設置了“唱歌”課。這一創(chuàng)舉很快就在全社會獲得熱烈響應。
為了解決當時中國小學音樂教學的教材需要,沈心工一邊教學,一邊編寫學堂樂歌,如《竹馬》:
小小兒童志氣高,要想馬上立功勞。
兩腿夾著一竿竹。洋洋得意跳也跳。
沈心工成功地擺脫了舊文學、舊詩詞艱澀、好用典故的習氣,注意密切結(jié)合青少年(包括兒童)生理及心理上的特點和他們的生活現(xiàn)實、他們的理解能力。他編寫的歌曲題材廣闊,語言淺而不俗,意味深長,詞曲結(jié)合較好。如《體操一兵操》、《竹馬》、《賽船》、《鐵匠》、《蝴蝶來》、《龜兔》、《螢火蟲》等,語言通暢順口,形象生動,受到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
沈心工的樂歌課教學和他編寫的樂歌也得到普遍歡迎,被其他編印歌集者所紛紛采納。孫振麒在1904年首版、翌年再版的《小學新唱歌》中就采納了不少沈心工所編寫的樂歌。沈心工自己從1904年以后也先后編印出版《學校唱歌集》(1904年至1907年,共3集)、《重編學校唱歌集》(1912年,共6集)和《民國唱歌集》(1913年,共4集)。此外,他還翻譯出版《小學唱歌教授法》一書。這些教材中的許多歌曲,多數(shù)是沈心工自己作詞配樂的;所選取的樂譜,主要為歐美和日本的歌曲,也有一部分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民歌的曲調(diào)。據(jù)《學堂樂歌之父——沈心工之生平與作品》,沈心工自己說,《春游》根據(jù)美國作曲家羅·梅遜所作宗教歌曲《一泓泉水》的曲調(diào)填詞;《拉纖行》根據(jù)俄羅斯民族《伏爾加船夫曲》的曲調(diào)填詞,《勉學》根據(jù)美國藝人歌曲《羅薩·李》的曲調(diào)填詞,《話別》根據(jù)原法國民歌《一個半小時的游戲》曲調(diào)填詞。在中國學堂樂歌發(fā)展初期,沈心工為中國學堂樂歌的編寫和中小學樂歌課的教學所做的貢獻是非常突出的。
沈心工編寫學堂樂歌,主要集中在1902年至1927年這20多年間,據(jù)《學堂樂歌之父——沈心工之生平與作品》的統(tǒng)計,達180多首(1937年沈心工自己精選出82首歌曲,匯編出版了《心工唱歌集》)。其中他自己作曲的歌曲有《革命比先革人心》、《軍人的槍彈》、《黃河》、《采蓮曲》以及他晚年所寫的并非原來意義上的學堂樂歌《今虞琴社杜歌》、《輟悼歌》,其余都屬于以選曲填詞的方式編寫。
沈心工編寫的歌曲,貫穿著比較濃厚的鼓吹“富國強兵”的愛國精神和積極宣揚民主主義的新思想與發(fā)展新文化的基本內(nèi)容。如直接表現(xiàn)愛國主義精神的《黃河》、《從軍歌》、《愛國'等;大力鼓吹國民革命、歌頌共和新政的《革命軍》、《美哉中華》等;熱烈提倡男女平權(quán)、重視科學的《女學歌》、《電報》、《紡織》等。其中他創(chuàng)作的《黃河》尤為突出:
黃河、黃河。出自昆侖山。
遠從蒙古地。流入長城關。
古來圣賢。生此河干,
獨立堤上,心思曠然。
長城外。河套邊,黃沙白草無人煙。
思得十萬兵,長驅(qū)西北邊,
飲酒烏粱海。策馬烏拉山。
誓不戰(zhàn)勝終不還。
君作鐃吹。觀我凱旋。
這首歌曲的旋律,表現(xiàn)出一種宏大氣魄和強烈激情;尤其是后半部,聲調(diào)鏗鏘有力,情感起伏有致,生動地傳遞出在辛亥革命前夕,中華愛國青年面對祖國山河破碎,立志投筆從戎、為國捐軀的慨然之情。黃自在《心工唱歌集》“序”中評價說:“這個調(diào)子非常雄沉慷慨,恰切歌詞的精神。國人自制學校歌曲有此氣魄,實不多見?!?/p>
沈心工編寫的歌曲中,有專供青年學生演唱的。無論就其歌詞的內(nèi)容和語言,還是所選擇曲調(diào)的品味來看,都體現(xiàn)出青年人的性格特點。如《春游》:
云淡風輕,微雨初晴,
假期恰遇良辰。
既櫛我發(fā),復整我襟。
出游以寫幽情。
綠蔭為蓋。芳草為茵。
此間空氣清新。
歌聲履聲,一程半程。
與子偕行,偕行。
此歌清新明快,唱出了年輕人在春游時的歡樂心情。類似的歌曲還有《楊柳綠依依》、《友誼》、《旅行歌》、《拉纖歌》、《采蓮曲》、《黃鶴樓》等。
沈心工作品的風格典雅雋永,詞曲配合貼切,易于上口,因此在社會上流傳極廣。黃炎培為《重編學校唱歌集》作序道:“沈君之所以為……良導師者,不惟以其得風氣先,尤以其所制樂歌,雖至今日作者如林,絕不因此減其價值,且與歲月同增進焉?!秉S自在《心工唱歌集》“序”中說:“先生的歌集,風行最早?!^‘盛極南北’確系事實而不是過譽。所以現(xiàn)在的青年教師及歌曲作者多少皆受先生的影響,這一點貢獻,也就了不起了。”1911年出版的《二十世紀女界文明燈彈詞》,在記述某個“女權(quán)運動”組織搞的一次“天足會”集會,用風琴伴唱沈心工創(chuàng)作的《女學?!穲雒鏁r,有這樣的描寫:“擊掌完時琴韻高,一曲清歌聲婉轉(zhuǎn),原來是振興女權(quán)訓兒曹,心工沈氏傳佳制,淑性陶情要算是第一挑?!?/p>
沈心工所編的《學校唱歌集》,尤其是他于1912年出版的《重編學校唱歌集》,按當時國家規(guī)定小學6年的學制來編訂,做到了從選材及用語切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從而大大提高了學校唱歌教材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水平。
總的來看,沈心工編的樂歌,多數(shù)屬于兒童歌曲。他長期擔任教師,對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唱歌要求有較深入的觀察與了解,因而善于描寫兒童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一些事物,使兒童感到親切。他也是最早使用白話文寫作歌詞的作者。沈心工被公認為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
1927年,沈心工結(jié)束了他作為音樂教師的生涯。此后,他致力于研習古琴,為振興“琴歌”做了不少頗具創(chuàng)意的實驗。
作者單位:四川音樂學院聲樂二系(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