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運用合作式與探究式教學模式進行體育教學,比較符合高校學生的心理特征。本文作者在體育教學中注入合作式、探究式教學模式,從一切為了學生、關注學生一生的發(fā)展出發(fā),對構成新的教學模式組成的基本內容進行辯證分析,具體方法有:文獻資料調研、經驗總結、教學實驗、心理測試、體育測驗等。力爭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體育教學 合作式 探究式 探索交流
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合作、探究學習模式能夠很好的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運動技能的掌握、增強體能水平,激發(fā)學習動機以及培養(yǎng)社會交往能力等,特別是對完成實現體育課程中心理和社會適應等領域的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問題的提出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專門提及合作學習,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由此可見,國家對合作學習的重視。雖然,合作學習在20世紀 70年代初已在美國興起,并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但在我國仍屬新生事物,針對高校學生年齡特征,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并與探究式學習并重,把握兩者的基本內涵與精神實質,使體育教學更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
二、體育合作式教學模式
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模式是:教師根據體育項目的特點將學生分成若干個練習團隊,組織學生進行集體身體練習的一種學習方法;教學評價中團隊的表現優(yōu)劣與個體取得的成績緊密相聯。這種學習模式能有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了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身體素質的增強和心理健康的發(fā)展起著推動作用。
1.合作的練習形式有助于學生對當前問題的解決。在體育技能的練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由于采用的是合作練習模式,當問題出現時學生會主動進行交流、保護與幫助,通過已知的和感知的種種練習手段、談自身體會、進行方法演示,達到共識,最終使全體成員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都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2.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能力的開發(fā)。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使學生在練習時能很好地進行交流,去完成規(guī)定內容的練習和拓展練習內容。如本課進行籃球的傳、運、投綜合練習,教師布置教材任務后,學生分團隊討論,三種技術可改變次序進行,通過簡單練習后,教師組織團隊之間的比賽,通過比賽看哪種形式既完成了各項技術又節(jié)省了時間,讓實踐檢驗,使練習者受到啟迪。改變了過去單一教師講學生練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討論后的練習中開發(fā)了思維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3.評價手段促成學生團隊意識的形成。由于團隊的學習成績都與自身緊密相連,所以促成個體關心團隊中其他成員的情況,教學中形成互幫互學的局面,體現了教學中又一創(chuàng)新。如進行籃球的投籃比準和運球比快兩種競賽,團隊可根據各人的競技水平安排參賽項目,由于大家共同練習互相了解,所以能正確安排每位學生的參賽內容,在競賽中每位學生都有發(fā)揮個人專長的機會,既調動了積極性、又培養(yǎng)了團隊意識。
4.教師應成為合作式學習中的“導演”。教師應像導演一樣,深入學生中了解學生所想、所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在各種練習中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幫助每位學生更好的處于小組之中與大家能融洽的交流;有目的的培養(yǎng)團隊意識、促進社會交往、使心理朝著健康方向發(fā)展。
三、體育探究式教學模式
體育教學中的探究式教學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注重學生的獨立活動,著眼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1.建立一個民主寬容的教學環(huán)境。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诮虒W活動中應努力創(chuàng)設活躍、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特別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大膽發(fā)言、積極思維。尤其要倡導對教師觀點的合理“反叛”,引發(fā)師生之間的爭鳴,培養(yǎng)學生“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求索精神。例如,在“乒乓球”的教學中教師講過正確地直拍握拍方法后,個別學生提出質疑,教師應首先對提出質疑的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見解的勇氣進行肯定,表揚他敢于思考。使學生的探索精神得到發(fā)展。
2.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學前認知水平,根據認知水平實施符合實際的教學方案。了解學生學前認知狀況,在后續(xù)教學中找準起點,選擇好教學方法,為教學內容提供詳盡的教學依據,讓多數學生在課堂練習中,經過探究掌握新授內容。如在乒乓球的探究學習中,教師首先要認真觀察學生對乒乓球的初步認識,了解學生們的初步感受。在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敏銳地發(fā)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或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技術,從而判斷學生理解掌握的深度,并決定在以后的教學中補充相關的技術內容,何時介入何種技術,以何種方式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等。
3.給學生提供探究學習的相關資料和留出自身查找資料的時間。在探究學習中,要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在前一節(jié)課下課時要與學生進行交流,布置下節(jié)課學習內容,讓學生通過學校相關體育信息知識庫或網絡查找資料或向有關人士直接詢問,將搜集到的信息經過整理供下節(jié)課教學使用。如在乒乓球的近臺正手攻球技術掌握以后,可給學生布置探究作業(yè)(正手拉弧圈球的技術與方法),學生在查找資料時不但要動手,更重要的是調動了腦筋。真正的探究式學習并非發(fā)生在學生的手上,而是發(fā)生在他們的腦子里。這包括強調學生在觀察中的思考,對探究結果的猜測或假設,為后續(xù)探究制訂計劃,考慮變量的選擇和控制,對獲得的材料進行整理、分析等處理,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質疑和評價,反思自己的預設,考慮可能的其他解釋,最終得出結論和報告,并向其他人展示或陳述,等等。
四、結論與建議
在進行小組合作式教學以及探究式教學的活動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們的行為,防止學得快、能力強的學生控制和把持著局面,而身體素質差且沉默寡言的學生自卑不發(fā)表意見,要注意引導讓每一個人都對集體探究活動有所貢獻,給每一個學生參與探究的機會,共同體驗挫折與成功。
由于學生的經驗與知識背景較少,教師的專業(yè)出身和經驗閱歷,在學生交流探究感受與體驗的過程中,教師要以一個研討者的身份,適時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討論,發(fā)表個人意見、感受和認識,教師的參與會使整個研討產生積極的效果。在教學中,通過傾聽學生,可正確處理學生原有的個人知識和原始概念,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引導學生反思,通過關注學生的興奮與疑惑,教師可對自己采用的教學方法作出正確選擇。
在進行合作式學習與探究式學習時,教學的重點應是培養(yǎng)合作精神與探究意識,對技能的掌握不必要求過高。通過探究滿足學生求知欲,獲得對身邊世界的理解,培養(yǎng)科學思維能力、進行合理鍛煉、合作與交流能力,培養(yǎng)科學精神與態(tài)度,使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基本科學素養(yǎng)”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坦,高艷.合作教學理念的科學創(chuàng)意初探.教育探索,1996,1.
[2]任長松.探究式學習:18條原則.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2.
(作者單位:河南開封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