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是一種既具科學性又具藝術(shù)性的課堂教學組織方式。本文主要探討了英語課堂中教師提問的方式及其重要性,從而來提高教學效率。
[關(guān)鍵詞]課堂提問 重要性 提問形式 教學效率
一、引言
課堂提問法是一種古老的教學方法。2000多年前,我國的教育專著《學記》中就有較系統(tǒng)的關(guān)于“善問”,“待善問”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也用此法,后世稱之為蘇格拉底法或“產(chǎn)婆術(shù)”。
課堂提問法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就某個問題提出詢問,學生口頭作答,從而獲得知識,發(fā)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傳授知識。教師可根據(jù)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提出一系列連貫性的問題,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當前事物的觀察所得積極思考,獲得新知識。此外,教師根據(jù)學生學過的教學內(nèi)容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以便學生獲得的知識進一步系統(tǒng)化,從而達到復習鞏固舊知識和檢查學生知識的目的。
二、課堂提問的重要性
在英語課中,教師的提問技巧是至關(guān)重要的。試想:一位教師在課堂中經(jīng)常無針對性地提“Do you understand?”“Are you clear?”等這樣的問題,便難以達到教學目的。因為大多學生一般不會當眾承認他們不理解所學的東西,如果回答“No”,無非表明他們沒有認真聽課或理解能力差,于是邊會敷衍地回答:“Yes”。久而久之,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也就不痛不癢了。還有一種情況也使教師倍感頭痛:一些學生當回答問題屢次受挫時,便會喪失學習興趣甚至于自信心,以致于對教師提出的一切問題保持“沉默是金”或是懶于思索地回答:“Sorry, I don’t know。”由此可見,教師的課堂提問技巧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高低。
有效的提問方式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過深或過淺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無意義的重復和冗長的語句,都會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而產(chǎn)生厭煩導致注意力渙散。當學生注意力開始分散時,教師便可以采用提出問題的方法引起學生的注意。提問應(yīng)面向全班,可以指名讓不注意聽講的學生回答。當然,提出的問題應(yīng)與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有關(guān),以激發(fā)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同時,課堂提問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由于大多學生習慣用漢語思維,且課外用英語交流的機會很少,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督促學生把英語作為交際語言。學生通過回答老師的體溫和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和提高英語表達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非常重視課堂體溫這一課堂教學組織方式,下文就英語課堂提問的形式,要求以及運用于教學中的注意事項幾方面談?wù)劰P者的體會。
三、英語課堂提問的形式
英語課堂提問有幾種不同的形式,教師可根據(jù)回答問題所涉及的思維層次而加以采用。從低到高層次的排列為認知性問題—會聚性問題—發(fā)散性問題—評價性問題。下面就拿我在講授“The Battle Against Aids”(《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第五單元)一文中的提問形式來舉例。
1.認知性問題(Cognitive Question)
這類問題主要檢查學生對所學材料中有關(guān)背景知識或事實的掌握情況,著重考察及強化學生多所學材料的記憶而不是理解。學生得從動態(tài)的,信息加工的角度來進行思維以解決問題,從而積累知識。由于這篇課文的主題是關(guān)于艾滋病,學生或多或少了解一些。為了讓他們掌握更準確更系統(tǒng)化的關(guān)于艾滋病的知識,我讓學生做了課前準備,讓他們上網(wǎng)查找任何形式的有關(guān)艾滋病的資料。等到上課時,當我問及“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V or AIDS?”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學生們準備了充足的資料,內(nèi)容遠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而且絕大部分學生在積極地參與,努力地把自己已獲得的信息介紹給其他同學,而且形式多樣化。如有的通過自制幻燈片介紹了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有的通過圖片展示了艾滋病的癥狀,有的通過公益廣告《愛在陽光下》告訴大家要如何看待艾滋病病人,也有人通過短片講了關(guān)于艾滋病人的故事。
例如,學生都了解到:
“AIDS is a disease which destroys the natural method the body uses to protect against other diseases. It is a disease caused by the HIV, but AIDS is different from HIV in that the former usually causes death while HIV may lead to AIDS.
We can get HIV in four ways: (1) unprotected sexual intercourse with an infected partner (the most common) ;(2)blood and blood products through, for example, infected transfusions and organ or tissue transplants; (3)transmission from infected mother to child in the womb or at birth and breastfeeding.”
老師引出的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效果遠遠比老師自己對艾滋病的講解要好得多。學生不僅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對艾滋病的了解加深許多而且印象深刻,在某種程度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社會意義。
2.會聚性問題(Convergent Question)
這類問題要求學生采用對照,比較,概括的方法,對所學材料進行分析綜合,然后給出答案。講授完課文后,學生了解到:AIDS has become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 in America and now many organizations have emerged to stop the spread of AIDs 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lists some ways of winning the war against AIDs.
留給學生思考的問題是:
What are the ways to combat AIDS discussed in the passage?
于是,學生們再回到課文中進行概括,很快就給出了正確的令人滿意的答案。
“First,speak to your community in a way they can hear. Second, train teenagers to educate their peers. Last, redefine ‘a(chǎn)t risk’to include women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marriage status.”
顯然,這類問題能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3.分散性問題(Divergent Question)
這類問題要求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工作,充分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想象力,這能將學生的認識引向新的高度。例如,本文提到很多艾滋病教育計劃放在美發(fā)店實施,我問學生:“Why so many AIDS educational programs operate in beauty shops?”學生仔細思考后,便得知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多婦女喜歡去美發(fā)店,而她們又是最易感染的群體。
課文講完后,我問了學生一個這樣的問題:“What would you do or feel if you were a AIDS patient?”
學生于是發(fā)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進行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他們的回答有:
“I wish people would not look down upon me.”
“I wish I could be a volunteer to educate more people about AIDS.”等等。
他們在思考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生命的珍愛和對艾滋病人的理解。
4.評價性問題(Evaluation Question)
這類問題要求學生對處于特定條件下的某事件,某人物作出評價,或作出取舍選擇,并陳述其理由。最后,我讓學生討論:
What should we do in order to win the war against AIDS?
通過討論,學生各抒己見,互相啟發(fā)。他們得出了一些結(jié)論,如:
(1)We should be clear about the ways it spreads so as to avoid improper fear in social contact;
(2)We should arouse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fact that everyone is at risk and that all of us have a right to protect ourselves.
(3)We should always add nothing but health to our life, saying “No” to any addictive drugs, making friends with peers of good taste, and staying away from unnatural sexual contact.
這類問題能培養(yǎng)學生對某事物作判斷的能力,并且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在提問時,教師必須采取各種靈活的方式,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但是,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到提問的一些要求。
四、英語課堂提問的要求
1.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
成功的英語課堂教學的關(guān)鍵就在于學生為自己以及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積極主動,生動,活潑,有效的學習條件,因此,創(chuàng)建一種寬松愉快,和諧合作的課堂氛圍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提問時,必須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因此,在平時,教師應(yīng)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學生在心理上和感情上傾向于教師,那么,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很容易被學生接受,學生便會與教師默契地配合,教學也能在一個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展開。學生回答問題時,不僅會認真思索,而且敢于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2.問題準備充分
教學過程是一個充滿變數(shù)的過程,教師面對的是活的
學生,常會提出一些預想不到的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課堂上教師想到什么問什么,課前毫無準備的教師容易導致教學的失敗。因此,教師應(yīng)根據(jù)教學目的,任務(w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chǔ),設(shè)置相宜的問題,一些關(guān)鍵性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考慮好,并寫入教案,做到有的放矢。
3.提問明確,有啟發(fā)性
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似是而非,模棱兩可,要根據(jù)教學原則的要求多提特殊疑問句型的問題,盡量避免簡單的一般疑問句型的問題。這樣,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4.提問的對象要有普遍性
教師提問時,面要寬,盡量讓更多的學生都有說英語的機會,而不是把眼光僅僅投放在少數(shù)口語表達能力強的學生身上。因此,一方面,問題難易適當,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另一方面,對不同難度的問題,要讓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回答。如果要檢查大部分學生對所學新語言現(xiàn)象的理解情況,教師向全班學生提問,學生既可以集體回答,也可以自愿申請作答。
5.注意培養(yǎng)學生回答問題的良好習慣
提問時,教師先大聲宣布問題,要求學生認真思考,回答時聲音宏亮,簡明扼要。學生一旦養(yǎng)成這種好習慣,就不會再畏懼回答問題了。
五、教師在學生答問過程中應(yīng)注意的問題
教師提出的問題如果學生回答錯誤,教師決不可嘲弄學生或簡單地制止其發(fā)言。教師在糾正學生錯誤時,決不能有急噪情緒,不能帶責備口吻,而應(yīng)耐心地予以引導,否則只會挫傷其積極性,損害其自信心。當學生不能作答時,教師可以給予提示指導或讓其坐下考慮一下,然后,讓另一名學生來回答。對于學生回答時所表現(xiàn)出的獨創(chuàng)性,教師應(yīng)加以鼓勵??偠灾?,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認真傾聽,多采取鼓勵和肯定的方式,以提高學生使用英語的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都充滿自信。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是一種既具科學性又具藝術(shù)性的課堂教學組織方式。英語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各種提問方式,對學生的回答作出適當?shù)脑u價,充分調(diào)動其積極性,從而促進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鄒永誼,賴莉婭.英語教學新概念.重慶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湖南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