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教師在輔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時,有這么一句口頭禪“想怎樣畫就怎樣畫”。表面看來,是借此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作,敢想敢做,是在發(fā)展學生個性。其實,這是輔導中存在的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做法。本文從構思、構圖、創(chuàng)作三方面來談談在兒童畫創(chuàng)作中,怎樣解決“想怎樣畫就怎樣畫”的問題。
[關鍵詞]美術基礎教學 構思 構圖 創(chuàng)作
美術教師在輔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時,有這么一句口頭禪“想怎樣畫就怎樣畫”。表面看來,是借此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作,敢想敢做,是在發(fā)展學生個性。其實,這是輔導中存在的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做法。
“想怎樣畫就怎樣畫”可以說是繪畫中最高的一種境界。在繪畫中能隨心所欲地表達所要表達的東西,恐怕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諸如齊白石這樣的大師級的人物了。老師們一般都做不到,或者說不可能做到“想怎樣畫就怎樣畫”,更何況學生?
而老師在輔導學生中出現(xiàn)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往往喜歡用這句話來敷衍,并美其名曰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殊不知,這樣一句話已經嚴重地挫傷了兒童的創(chuàng)作激情。老師自己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拋給學生去解決,這無疑是拔苗助長,學生無所適從,到頭來老師不會,學生更不會。所以,用這種手段來鼓勵兒童來創(chuàng)作,說嚴重點,簡直就是在害學生,
試想一下,當學生在某一主題上想不出、想不到時,你叫他怎么畫?他是小孩,沒有這方面或那方面的經驗,心里沒底。中國畫理論當中有句話叫“胸有成竹”,就是講了這個“底”的問題。有了這個“底”,你才能摹寫或創(chuàng)作。假設學生見都沒見過竹子,你要他畫竹,他想不到竹是怎樣的形狀,結果把竹畫成了荷葉,這可不叫有新意。在一種惘然無知的狀態(tài)下來憑空作畫,能說是有創(chuàng)意、想象力豐富嗎?
大家都知道,“要學生想”有兩個前提:一個是要想得到,一個是技法跟得上。在這兩點上,老師都過高地估計了學生,其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所以,在輔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前,老師必須預先做好兩件事:第一,給他素材或引導他找到素材,讓他有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引導他“想怎樣畫”,讓他心中有個底。第二,教他技法,讓他有一個技法依托,把所想的能表達出來。
其實,兒童與成人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的原理程序都完全一致,即構思、構圖、創(chuàng)作。這是個規(guī)律性的東西,美術創(chuàng)作不能違反規(guī)律?!跋朐鯓赢嬀驮鯓赢嫛边@句話本身就蘊涵了美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三步曲?!跋朐鯓赢嫛敝赶氘嬍裁醇礃嬎?;“就怎樣畫” 指想怎樣構圖和創(chuàng)作。下面我就從這三方面來談談在兒童畫創(chuàng)作中,怎樣解決“想怎樣畫就怎樣畫”的問題。
一、觀察、發(fā)現(xiàn)——構思
觀察、發(fā)現(xiàn),就是構思,即幫助兒童解決“想怎樣畫”的問題。
在輔導兒童創(chuàng)作之前,千萬不能急著叫動筆。“磨刀不誤砍柴功”,把“刀”磨好了,不怕砍不到“柴”。這個“磨刀”的過程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就是個“立意、構思”的過程,即觀察發(fā)現(xiàn)的過程。觀察發(fā)現(xiàn)其實是對素材的積累、理解和體驗。這個積累、理解和體驗素材的過程便是構思的過程。這點是必不可少而且要做足功夫的。
那么,怎樣引導兒童去觀察發(fā)現(xiàn)體驗呢?我想用一個小小的實驗來說明。
湖南省第二屆少兒花會繪畫的主題是“在陽光下成長”。在指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時,我有意將學生分成A、B兩組。
面對A組學生,我只拋下一句話:“你們想怎樣畫就怎樣畫”。不一會兒,學生們就嚷嚷“我的創(chuàng)作完成了”、“我的創(chuàng)作也完成了”。收上作品一看,其結果可想而知:大部分是“一個太陽一些草”。多快哇,學生的創(chuàng)作“完成”了,學校交給的“任務” 老師也完成了!可是,這樣如出一轍的作品也叫創(chuàng)作嗎?學生的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嗎?
面對B組學生,我先是“磨刀”,引導他們去觀察。先問他們“陽光”是什么?是“太陽”。 “對,那么,這 ‘陽光’還有沒有其它理解?在我們成長的路上,我們都享受了什么‘陽光’?可以把什么比作‘陽光’?”“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的思維打開了,他們七嘴八舌地說著、思考著:父母的愛、長輩的情、老師的教誨、同學的友誼、和諧的社會、社會的道德、科學健康的知識……這些都可理解為陽光。孩子們這才發(fā)現(xiàn):噢,原來這些都是“陽光”呀,好了,我想這樣畫,這樣表現(xiàn)陽光。想法來了,就知道怎樣畫了。也就是說,解決了想怎樣畫的問題,便成功了一半。
不引導不知道,一引導,學生的想法還真不少。B組學生交來的作品那才叫創(chuàng)作,有正在媽媽懷里喝奶的嬰兒,有在陽光下讀書的女孩,有同學們討論問題的情景,有花園里百花盛開的美景,有人和動物游玩的場景……
所以說“想怎樣畫”關鍵是引導。這就是觀察:讓他們發(fā)現(xiàn)。有經驗的美術老師、畫家都知道,畫畫,說白了就是畫社會生活。社會生活太多太豐富,要求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素材,就要引導兒童去觀察生活。人們常說“見多”才能“識廣”。見多識廣了,理解也就多而廣了;構思深刻了,作品本身的表現(xiàn)力也就自然強了。
二、取舍、組合——構圖
構思好了之后,接下來就要解決構圖的問題,也就是進行取舍組合。說淺顯點就是“要畫什么”,“不畫什么”,這叫“取舍”;再把要畫的內容安放在畫面的某個位置,這叫“組合”。
學生在兒童畫創(chuàng)過程當中,常常是好像什么都要畫出,該畫的都畫出來了,結果是畫面布局顯得雜亂無章、主次不分,等于“什么都沒畫”。畫東西不是一個構思、構想,也不是語文中的記流水帳,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表現(xiàn)出來。繪畫時需要對素材進行分析裁剪組合,通過合理的布局,把需要重點表現(xiàn)的問題和思想傳達出來。
下面我就拿一個實例來說明一下在實際的教學輔導中,如何解決構圖問題。
上學期,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創(chuàng)作當中最缺少的是素材。而豐富的素材存在于各報刊雜志及網絡熒屏,內容涉及到社會方方面面。尤其是其中的各類攝影照片,不管是時事新聞,還是歷史圖片,都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題材、空間。眾所周知,美術界中的美術創(chuàng)作很大部分都是根據(jù)攝影的照片記錄,再來重新加工創(chuàng)作的。我們的學生既不能到外面去找如此豐富的素材,也沒有像專業(yè)攝影師或記者那樣敏銳地發(fā)現(xiàn)捕題材的能力。所以在輔導中若能好好利用收集的這些照片素材,就能大大地拓寬學生的視野?!罢驹诰奕说募缟稀?,學生會看得更遠。但在利用這些素材時,并不是全搬照抄,學會有所取的同時更要學會有所舍,即需要進行取舍。
有這樣一張新聞照片,是國家總書記胡錦濤與美國總統(tǒng)的會面交流,畫面平穩(wěn),兩個人物,兩面國旗。給學生展示這個素材時,有學生嘟噥道:“這有什么好畫的,不就是兩個人坐在那講話嗎?沒意思?!庇谑牵覇l(fā)學生:老師不是叫同學們照抄。我給大家定個主題——“友誼與和平”。你們想想,畫面就畫這兩人,這兩人要怎樣才能表現(xiàn)出兩國的友誼、表現(xiàn)出和平?你們盡可以發(fā)揮你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給他們變變動作,給畫面加點東西。
在這交流中,老師的點撥與引導,其實就是在講解創(chuàng)作中的構圖問題?!熬彤嬤@兩人”定主要人物,定畫面重點?!凹訓|西”“變動作”讓學生了解“取舍”“組合”。
不一會兒,一個學生跑來跟我說:“老師,我想這樣畫,把兩人談話改為握手,桌上旁邊加些花,你這張新聞照片上后面什么都沒有,我要畫一個大窗,窗外畫一只白鴿,老師你看好不好?”
這豈有不好?簡直是太妙了! “談話”改成“握手”更能形象地表達出友誼,以及更深層次地表達國與國之間、兩國人民之間等等方面的友誼。學生他也許暫時理解不到這一層,但大人能理解,學生再大些也一定會理解。加上“窗”和“白鴿”,和平的主題便躍然“畫” 上?!按啊笔谴蜷_的,是通的,意味著溝通交流,“白鴿”形象的內涵自然就不用多說了?!爱嬓┗ā保秩玖水嬅鏆夥?。
這幅作品完成后,我把它選到了優(yōu)秀美術作品的行列,掛到了教學樓走廊的墻上,讓學生們去欣賞、去感悟。
“取舍組合”有點像“東拼西湊”4,但這不是亂來,它有目的性、有主題性。好比服裝設計師設計一套服裝,他要根據(jù)主題選擇面料(包括材質、色彩、花紋),再定下款式、造型,決定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xiàn),最后配上裝飾如帽子、腰帶、紐扣等,來豐富主題。所以服裝設計中款式很重要是美術中的形式美。“取舍組合”可以把有限的素材變幻出多種多樣的構圖立意形式。
三、技法、技巧——創(chuàng)作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F(xiàn)在的問題是:有“米”有“菜”了,還得把學生訓練成“巧婦”,這樣才能吃到美味佳肴。
何謂“巧婦”,這個“巧”字怎樣理解?“巧”即有一定的廚藝,這就是技巧技能。讓學生掌握做出“美味佳肴”的方法和技能,這也是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作品的關鍵點?!跋朐鯓赢嬀驮鯓赢嫛钡那疤崾且幸欢ǖ睦L畫技能技巧。而很多老師在輔導中主觀地忽視了這一點。有時老師要求學生畫畫要大膽、大膽、再大膽,即便畫面“鬼畫符”,老師也說有個性。
我就不解了:沒有技法的大膽,怎么談得上個性?無非是亂來罷了,要知道“大膽創(chuàng)作”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法技巧上的。有句老話叫“藝高膽大”,這里明顯地說了“膽大”的前提是“藝高”?!八嚫摺笨珊唵蔚乩斫鉃椤凹妓嚫叱?。大家看過一級方程式賽車,賽車手“玩”車過癮??扇魶]那個技藝,你何來“風馳電掣”,只怕一轉眼就“粉身碎骨”了。所以,為能更好地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在輔導學生美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當中,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就更顯其重要與必要了。
有人認為,小學階段技巧不重要,或沒什么重要,還是那句話“想怎么畫就怎么畫”,只有到了初高中,才教學生繪畫的技能技巧;有人談到技能技巧就是素描、造型、色彩、搭配。我只能說這些都是理解的方向性錯誤。小學有小學階段的技法技能,中學有中學階段的技法技能。畫畫是感情用事,把感受、情感用理性的技能技巧表達出來。這點,畫畫的人都知道。拿這個主題“在陽光下成長”來講,立意構圖問題解決后,真正勝出的是畫面效果好的作品。而這個“畫面效果好”,就是我們評價時所說的,用恰當?shù)氖炀毜募挤?,較好地表現(xiàn)出主題。舉個例子雖然不能以一概全,但也能說明問題,有所啟發(fā)。
以上三點就是我在美書輔導教學中,對“想怎樣畫就怎樣畫”的理解和見解,輔導學生的方法多樣,但基本的規(guī)律是不變的。只有遵循規(guī)律,運用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才能真正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才能讓學生通過繪畫表達真實純真的情感,感受繪畫所帶來的樂趣;也讓我們通過學生的作品來感受他們的天真純樸。這也正是我們美術輔導教學中的期望和真正目的所在。
在小學美術創(chuàng)作輔導教學中還有許許多多問題可提出來探討,如不同年齡、技能技巧深淺度的問題,不同美術門類、不同階段的技能技巧的掌握,學生個性與技法的協(xié)調,畫面構圖中的學生程式化模式與創(chuàng)新、繪畫的立意與學生個性等等,有待我們去進一步研究。
(作者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