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常的異性交往是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正常需要,是中學生走向成熟的必然歷程,是中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積極鼓勵和引導中學生進行正常的異性交往,使他們吸取對方的長處,習染異性的個性特征,克服各自的缺點,有助于他們塑造健康、完美、優(yōu)良的個性品質。作為德育工作者的教師,應承擔起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異性交往的責任。
[關鍵詞]異性交往 青春期教育 引導 關心和愛護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體內性激素的作用,出現(xiàn)了第二性征,同時性意識開始覺醒。相互間充滿了神秘與探究的欲望,這種對異性的好奇很容易演變成一種自然的傾慕,因而導致“青春期戀愛”的萌芽。
正常的異性交往是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正常需要,是中學生走向成熟的必然歷程,是中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積極鼓勵和引導中學生進行正常的異性交往,使他們吸取對方的長處,習染異性的個性特征,克服各自的缺點,有助于他們塑造健康、完美、優(yōu)良的個性品質,為將來成為現(xiàn)代化社會的成功者創(chuàng)造條件。作為德育工作者的教師,應承擔起這個不可推卸的責任。那么,教師在日常教育中應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異性交往,幫助他們趟過這片青春的沼澤地呢?
一、重視青春期教育
針對青春期的特殊問題,學校應成為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場所。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細致的、科學的青春期性教育,使他們了解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別,懂得友誼和愛情的分水嶺,善于分辨是非美丑,樹立自尊、自重、自愛和尊重異性的觀念。
1.性知識的普及。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教授一些生理知識,并盡量采取操作性強的方式,以增進學生對自己身體的了解,消除學生對性的神秘感。
2.性審美的內化。性審美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不同性別外在美的欣賞;二是對異性人格內在美的感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通過眼睛、耳朵、手和心靈一起來感知異性同學的體態(tài)美、風度美、語言美、儀表美及心靈美,達到學會品味美、欣賞美、感悟美的目的。
3.性道德的樹立。這是性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教師對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就是要讓他們把性置于一個適當?shù)奈恢谩T谂c異性交往中做到自尊、自愛,掌握兩性相處的道德準則,了解與性行為相互聯(lián)系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只有具備良好的性道德觀念,才能正確對待有關性的各種行為,并保證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各方面均能健康成長,正確對待和處理戀愛、婚姻,將來才能建立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
二、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愛是什么?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歌頌她、贊美她,給了她太多的詮釋。費爾巴哈說過:愛就是成為一個人。哲學家弗羅姆認為,愛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是給予而不是獲得。愛的基本要義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是啊,愛的涵義太寬廣了,而男女間的愛情只占了一席之地。根據(jù)所愛對象的不同,可以是愛自己、愛父母、愛兒女、愛朋友……
那么,到底什么是愛情呢?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伯格認為:愛情是由激情、親密和承諾三部分組成的。激情與生俱來,親密是指心靈上的相互悅納,而承諾是雙方愿意對對方承擔責任,并與對方保持恒久的關系。也就是說,親密和承諾是一種后天培養(yǎng)的能力,它與一個人的心理成熟程度息息相關。另外,愛情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情,還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三、提倡正常的異性交往
1.異性交往的意義。男女學生的交往和友誼,是一種合理的需要。首先,可滿足青春期生理發(fā)育與心理發(fā)展所帶來的自然需要,促進性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性心理發(fā)展到了一定階段,會產生了解異性、與異性建立友誼的需要。其次,有助于互相學習,克服自身的缺點和不足。男女同學在心理、行為上各有特點,能夠互補。第三,有助于學生學會如何與異性交往,加深對異性的了解,從而為今后成功地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2.異性交往的基本禮儀。異性同學之間,應特別注意以理相待,要相互平等、尊重、幫助。如:男同學應彬彬有禮,女同學應文雅大方。異性同學之間不可互起綽號,不可講粗話、臟話和庸俗的傳聞或低級的笑話。對異性同學的容貌、身體和衣著,也不應評頭論足,不可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3.正確引導異性交往。男女同學的交往和友誼,是一種合理的需要,不僅對身心發(fā)展有益,還可以提高學生尊重、理解異性的能力,這對他們將來正確處理愛情和婚姻的問題,也是必要的準備。因此,我們要鼓勵異性學生之間的正常交往和相互幫助,如排座位、做清潔、搞活動等,都要有意識地注重男女搭配,并不斷變換搭配對象,從而增加男女同學接觸了解的機會,消除學生進入青春期后所產生的煩惱和對異性的神秘感,使異性同學之間保持和發(fā)展正常的同學友誼,促使正常的、健康的異性交往風氣的形成。當然,這種交往還得有正確的組織和指導,不可放任自流;同時,對于個別學生的不正常的異性交往需要加以限制與引導。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
組織適合中學生身心特點的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充實文化生活,提供異性學生正常交往的渠道。我們可以收集一些著名的愛情故事和詩歌,如馬克思和燕妮的一生戀情,舒婷的《致像樹》等等,這些名人的愛情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對他們形成正確的愛情觀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可以在班會課中組織男女搭配的游戲活動,提倡健康大方的男女合作。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組織男女學生制作“青春賀卡”,寫上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話語,贈送給異性同學;可以組成有男女同學共同參加的學習小組,有利于形成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學習風氣。
這些集體活動既可以滿足男女同學正常的交往需要,增加男女同學接觸和了解異性的機會,也可以使異性交往過密的學生遷移興奮中心,投向集體懷抱。同時,還可以寓教于活動中,教育學生注意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度”,以及交往的方式、舉止、時間、地點等要適合多數(shù)人所能接受的程度。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可以給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創(chuàng)設寬松的環(huán)境、溫馨的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激發(fā)異性同學間的相互競爭與共同進步,從而把異性同學之間的吸引力轉化為班集體團結向上的凝聚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這個集體中健康成長。
五、動員家長給予關心和愛護
父母之愛猶如陽光,是孩子成長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青少年的青春期發(fā)育不僅指生理上的成熟,也包括心理上的成熟。在從幼稚邁向成熟的過程中,出現(xiàn)“心理斷乳”是很正常的,這時,子女特別需要家長細致的親情關懷,父母的經驗往往能給孩子提供一定的參考。因為真正涉及到個性化、私密化問題的性教育是學校課堂教育很難提供給孩子的,而家長才是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最佳“老師”。如果家長不及時給孩子提供這方面的知識,部分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很可能會從其他途徑尋找答案,從而導致出現(xiàn)各種難以彌補的問題。無數(shù)事實證明,盡管有代溝的存在,父母仍是給孩子幫助最大的人。
總之,中學時代的一個人性格、氣質得到培養(yǎng)和逐漸形成的階段,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中學生的情感較單純,見識也較短淺,心理和行為往往帶有較大的盲目性、隨意性和片面性,想法也帶有理想化的色彩。作為教師要以理解代替關懷,以信任代替審問,以引導代替要求,以平等代替交流,幫助他們健康地走過情感的沼澤地。
參考文獻:
[1]申繼亮.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9.
[2]徐曉虹.少年心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讀本.寧波出版社,2004,9.
[3]唐長應.解讀中學生異性交往.班主任之友雜志社,2004,2.
(作者單位:浙江紹興市袍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