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03年(日本慶長八年),德川家康在日本江戶(現(xiàn)東京)建立了幕府政權,歷經(jīng)260多年,史稱江戶時代。1867年(慶應三年)10月,江戶幕府的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迫于各方面壓力向朝廷提出歸還政權,還政于天皇,并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從而結束了江戶幕府統(tǒng)治,日本從此進入明治時代。本文所講的兩種試鑄幣——“慶應通寶”和“銅山通寶”就是指江戶幕府末期“慶應”(1865—1867)年間所鑄貨幣。
一、“慶應通寶”和“銅山通寶”簡介
“慶應”系日本天皇年號,即江戶幕府末期到明治之前,這個年號自1865—1867年,只使用了三年。
根據(jù)日本矢部倉吉《“日本錢錄”增補》(據(jù)《內(nèi)蒙古金融錢幣上冊》)列有“慶應通寶”五種:1.慶應通寶銅質,大錢,百文,真書,順讀,大字闊緣,背上京,下究之,右以二枚,左當一朱。2.慶應通寶銅質,大錢,小字,闊緣,緣四周有陰文,背上京,下部右以壹枚,左當二百。3.慶應通寶中型,背右貳,左百,下簽押。系江戶銀座鑄造,極精。4.慶應通寶中型,中緣,背上京,右以壹枚,左當貳百,粗字。5.慶應通寶大型,中緣,小穿,上“京”,下“江府究之”,右以貳枚,左當壹朱。
在我國也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慶應通寶”錢幣,一是北京李憲章先生曾發(fā)現(xiàn)“慶應通寶”一錢,面文“慶應通寶”,背“貳百”,背穿上似銀錠圖案,穿下花押,黃銅質地,方孔圓錢,直徑37、穿寬7、厚2mm,重22g(圖1)。對照《“日本錢錄”增補》可知這枚“慶應通寶”應是《增補》所記之第3種版型。二是陜西李厚志先生也發(fā)現(xiàn)“慶應通寶·貳百”錢一枚,與前面這枚略有差異,直徑36、穿寬7、厚2.5mm,重23g。黃銅質地。背右貳、左百,穿上有類似銀錠圖案,穿下有花押。三是郭若愚先生多年以前就曾撰文介紹過《“日本錢錄”增補》所記第5種“慶應通寶”,其背文右“以貳枚”,左“當壹朱”,穿上“京”,穿下“江府究之”,系大型、中緣,小穿(圖2)。郭若愚先生認為該錢錢面“慶應”指江戶幕府最后的年號,背面“京”指東京(江戶幕府所在地),“江府”指江戶幕府的簡稱,“究”即設計之意,就是說此錢是江戶幕府設計發(fā)行的錢幣。由此可見,日本國這組錢幣在我國屢現(xiàn)蹤跡,說明盡管“慶應通寶”是試鑄幣,還是有相當?shù)臄?shù)量流失境內(nèi)外,也許還會有《“日本錢錄”增補》所列的1、2、4三種“慶應通寶”錢幣有待于廣大錢幣收藏愛好者發(fā)掘。
關于“銅山通寶”一錢,很少見到有關報道資料,陶永廣先生在《中山日報》“古錢幣瑣談”中曾做一簡單說明,“由于中國文化的強大影響,我國周邊許多國家歷史上都曾鑄造和使用漢文貨幣,如日本的銅山通寶。”據(jù)陶永廣先生向日本大藏省造幣博物館館長井上正己等多名專家的求證,確認“該錢幣是日本江戶幕府時代(我國明清時期)由日本秋田縣鑄制而成,后因故被銷毀?!币虼?,這種被認定為“試鑄幣”的錢幣在日本本國也甚為罕見。陜西李厚志先生曾發(fā)現(xiàn)“銅山通寶”一枚,直徑33、穿寬10、厚2mm,重20g,黃銅質地,背平素,闊緣(圖3)。近日筆者也曾見到仿造“銅山通寶”錢一枚,直徑30、穿寬10、厚2mm,重8.5g,素背,闊緣,經(jīng)吉林省錢幣學會胡學源鑒定:幣材與字口都與日本當時錢幣相差甚遠,為仿造幣。既然在我國境內(nèi)有仿造的“銅山通寶”錢,這更加說明“銅山通寶”與“慶應通寶”一樣有相當?shù)臄?shù)量流失境內(nèi)外。在中國嘉德2005秋季拍賣會上,拍出一枚馬定祥收藏的(序號0284)錢幣——“日本秋銅山通寶一分銀”(圖4),并以16500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從而進一步佐證了“銅山通寶”錢的存在,而且,既有銅錢又有銀幣。從該銀幣的“秋“字可以看出,“銅山通寶”錢應為日本秋田縣鑄制。
二、“慶應通寶”和“銅山通寶”試鑄的經(jīng)濟背景
—十九世紀中期,日本處在封建社會末期。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朝廷設在京都,但實權掌握在將軍德川慶喜手中,將軍的政府設在江戶(東京),稱為幕府。
1.幕府時期實行的貨幣制度:
江戶時代實行的金、銀、銅(錢)三種通貨并行的貨幣制度。江戶幕府第一代德川家康掌握政權后就直接控制了主要金銀礦產(chǎn),獨占金、銀、銅等金屬的鑄幣權,設立了金座、銀座和錢座,鑄造金幣、銀幣和銅錢,合稱“三貨”,流通全國。金貨系四進位制的定量貨幣,鑄行的種類有“天正”、“萬延”大判(10兩),“慶長”小判(1兩),“二分金”,“一分金”等;大判一般不作為流通貨幣使用,而是多用于贈答禮品,小判為通用的一種標準金幣,一枚為一兩。銀貨系十進位制的秤量貨幣,鑄行的種類有“丁銀”、“豆板銀”、“明和五錢銀”、“一分銀”、“一朱銀”等,其分量沒有一定,使用時需過秤。錢貨是從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期間始鑄“寬永通寶”銅錢開始流通,按貫、文計算,千文稱作一貫文,文以下有分厘。當時也使用中國錢貨,與金、銀貨幣一起在全國流通使用,金銀貨幣通常只用于大宗交易,日常生活中則以銅錢流通為主。以江戶為中心的地區(qū),盛行以金幣為價值尺度,商品價格習慣以金目的兩、步、銖表示,是為“金遣”。以大坂為中心的京畿地區(qū),盛行以銀幣為價值尺度,商品的價格多以銀目的貫、匁、分表示,稱為“銀遣”;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多為銅錢?!叭洝遍g的兌換大致比率是金1兩=銀60匁=錢4000文,并經(jīng)常會受各方面影響而有所浮動。
江戶幕府貨幣制度體系為:
金質貨幣系統(tǒng)為定位貨幣(計數(shù)貨幣),用四進制計算:兩、步、銖。(銖:江戶時代金目的重量單位)1兩=4步=16銖,1兩約合今制16.5g,金1銖約合銀3匁7分5厘。
慶長十四年(1609)公定比價:
1兩=4分=16朱=4000文(4貫文)—一兩小判;1分=4朱=1000文(1貫文)—一分金;
1朱=250文—一朱金。
金貨與銀貨在各個不同時期兌換比率為:金1兩兌換銀:慶長十四年(1609)—50匁;
寬永二年(1625)—60匁天明元年(1781)~寬政末年(1800)—57~58匁;享和元年(1801)~天寶末年(1843)—64匁左右;嘉永元年(1848)—65~66匁;元治元年(1864)~慶應末年(1867)—150匁左右。
銀質貨幣系統(tǒng)為稱量貨幣,用十進制計算:貫、匁、分——江戶時代銀目的重量單位。1貫=1000匁=10000分。匁舊作錢、泉,依其發(fā)音(もんめ)又簡作目,1匁合今制3.759g。
1匁=10分。
銅質(錢)貨幣系統(tǒng):通用錢貨為寬永通寶的一文錢,按貫、文計算:
1貫=1000文。
金貨與錢貨在各個不同時期兌換比率為:金1兩兌換錢:明歷元年(1655)(公定)—4貫·4000文;明和末年(1771)—5貫;寬政末年(1800)—6貫;文久末年(1863)—8貫;慶應末年(1867)—10貫。
從以上在各個不同時期兌換比率可以看出,在“慶應通寶”和“銅山通寶”這兩種試鑄幣鑄行的江戶幕府末期,即“慶應”年間(1865—1867):金1兩兌換銀已經(jīng)由慶長十四年(1609)的50匁漲到慶應末年(1867)的150匁左右;金1兩兌換錢也從明歷元年(1655年)的4貫(4000文)提高到慶應末年(1867)—10貫(10000文)。顯然,江戶幕府政權為維護其統(tǒng)治地位,極力通過調(diào)整貨幣政策、改鑄貨幣獲取益金來增加財政收入、緩解財政困難。同時,也說明黃金價格上漲直接引起物價上漲。在江戶中期以后,諸藩為挽救財政貧乏,也發(fā)行僅在本藩領地內(nèi)通行的不兌現(xiàn)紙幣(即藩札,最早在1661年由福井藩首次發(fā)行)。顯然,“慶應通寶”和“銅山通寶”鑄造時間也應該是這一時期,即幕府末期、“明治維新”之前江戶幕府最后鑄造的一批貨幣,因某種變故未進入流通。
2.幕府后期物流交易及結算方式
江戶時代諸藩領主“大名”們,為了儲藏、販賣領內(nèi)收入的貢租米和其他物產(chǎn)以換取貨幣,在江戶、大坂等大都市設立了兼有倉庫和販賣事務所功能的機構,稱之為“藏屋敷”,特別是被稱為“天下的廚房”的大坂,商業(yè)化程度極為發(fā)達,諸多“大名”都把領國的特產(chǎn)、貢租米運往大坂的藏屋敷儲藏銷售。在江戶、大坂集結的全國物產(chǎn),由“問屋”(負責代銷或者收購后推銷給二級批發(fā)商的商家)——收購或接受貨主委托,用檜垣回船(專一運輸幕府、諸藩的貨物船只)往來于江戶、大坂之間進行運輸交易。在交易資金劃轉方面,由于當時用于流通的金貨、銀貨和銅錢依不同幣種和不同地區(qū)換算率有所參差,進而造成了“三貨”之間換算的復雜性,而銀幣更是需經(jīng)稱量換算。于是,以“三貨”交換為業(yè)的“兩替商”,在大坂、江戶等大城市里應運而生。其主要功能除了“三貨”之間交換以外,還受理公款業(yè)務、借貸、票據(jù)等等,與清代的票號和今天的銀行功能類似,作為金融機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3.江戶幕府時期物價水平及變動趨勢
在當時,日本流通著金貨、銀貨和銅錢三種貨幣。金是在關東地區(qū)使用的“大票面”貨幣,銀是在關西地區(qū)使用的“大票面”貨幣,而銅錢則是各地通用的小單位貨幣。其兌換比率:金1兩=4分=16朱;銀1匁=10分;錢1貫=1000文。而這三者的比例隨著年代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在江戶后期,銀的價值相對于金和錢跌了很多。當年日本的銀價波動幅度很大,到了江戶中后期幕府規(guī)定的一個大致比率是:金1兩=銀60匁=錢6~7貫,然而實際上交易市場上的價格大致是這樣:銀市場元治~慶應年金1兩=150匁左右;錢市場文久年金1兩=8貫(8000文);慶應末金1兩=10貫(10000文)。
當時,貨幣最大的去向就是購買糧食。而糧價隨著收成的好壞、官商的操控而上下跌宕不已,米價不斷攀升,在幕末前以金一兩可以買到1石糧食,文久三年(1863)在江戶還能夠買到0.4石,等到了慶應3年末(1867)在大阪只能購買0.086石,顯然在如此飛漲的物價面前,武士破產(chǎn),民不聊生,直接導致了江戶幕府時代的結束和“明治維新”變革。
三、關于“慶應通寶”和“銅山通寶”的粗淺分析
1.“慶應通寶”和“銅山通寶”試鑄時期:郭若愚先生在《日本慶應通寶大型半朱錢》一文中判定鑄造時間為:日本“明治維新”前夕、江戶幕府最后鑄造的一種錢幣。北京呂樹發(fā)先生也在《日本慶應通寶-貳百錢考》一文中,否定了北京李憲章先生在《日本慶應通寶貳百錢幣》一文中所提到的《“日本錢錄”增補》“天寶初期(1834)試鑄品”列有“慶應通寶”的說法,理由是歷
史上有過后朝補鑄先朝年號錢的先例,絕無先朝鑄行后朝年號錢的可能。并確認“慶應通寶”錢幣當為日本江戶時代(1863-1867)末期鑄幣,即日本孝明天皇在位時期(1854-1867)所鑄年號錢。按照前面陶永廣先生在《古錢幣瑣談》中提到的“向日本大藏省造幣博物館館長井上正己等多名專家求證”,“銅山通寶”應為日本江戶幕府時代在日本秋田縣鑄制而成。”據(jù)1992年“日本貨幣商協(xié)同組合”出版的《日本貨幣研究》所列:“幕末試鑄貨.地方貨”就包括“銅山至寶”(圖5)和“盛岡銅山”(圖6)。其中,“銅山至寶”當五十錢鑄制時期為日本文久2年(1862)、“銅山至寶”當百錢鑄制時期為日本慶應2年(1866),而“盛岡銅山”鑄制時期也為日本慶應2年。由此推測,“銅山通寶”應為日本江戶幕府末期鑄制,時間應在日本慶應年間或略早于日本慶應時期鑄制。
2.關于錢幣鑄地“銅山”的考證:據(jù)日本礦山史介紹,江戶時代的日本礦山開發(fā)盛行,盛岡番鹿角郡“白根”、“尾去澤”礦山,仙臺番“東山”、“玉山”表層均為金礦和銀礦,成為幕番財政的重要收入來源。如在“尾去澤”礦山的南側、山頂插著旗叫“五十枚”,稱“五十枚”金山,就是因為這里金礦月產(chǎn)金8.3公斤,相當于當時鑄制的金幣“大判金”50枚而得名。但隨著金礦不斷采掘,礦山深處則是儲量豐富的銅礦,金山逐漸成為銅山。到昭和53年(1978),由于銅價長期低迷,銅礦資源枯竭,致使開采長達400余年的礦山關閉。在這些礦山中,產(chǎn)銅量較大的就是位于秋田縣的“尾去澤”礦山。所以,錢幣鑄地“銅山”應初步判定為秋田縣。
3.《“日本錢錄”增補》所列“慶應通寶”計值關系。從上面《“日本錢錄”增補》列有的“慶應通寶”第三種:“慶應通寶中型,背右貳,左百,下簽押,系江戶銀座鑄造”所示,“慶應通寶”錢幣是由當時江戶銀座鑄造,且背穿上以銀錠標示,應屬權銀錢。日本當時使用的銀貨主要有“五兩銀”、“一分銀”和“一朱銀”三種。按日本重量單位的進度是一貫等于6.25斤,一斤等于160兩,一兩等于10分,一分等于10厘。據(jù)此,“一朱銀”是重一厘的一枚銀貨?!皯c應通寶”背文“右以貳枚,左當壹朱”說明二枚“慶應通寶”兌換重一厘的“一朱銀”一枚,由此推算,一枚(第五種)“慶應通寶”僅值“一朱銀”銀貨“半朱”。若第五種“慶應通寶”(中緣)與第一種百文“右以貳枚,左當壹朱”“慶應通寶”(闊緣)等值,那么,這兩種都為當銀“半朱”、平錢百文;而第二種“右以壹枚,左當二百”“慶應通寶”(闊緣)與“右以壹枚,左當貳百”中型“慶應通寶”第四種都應當銀“一朱”、平錢二百文;第三種“背右貳,左百”中型“慶應通寶”應當銀“半朱”、平錢百文。
4.關于“慶應通寶”錢背的鑄工花押。押記是錢幣鑄造者有意設計的符號,作憑證之用。在我國宋朝時期就在鑄幣上出現(xiàn)押記,如:南宋初年劉光世所鑄的“招納信寶”錢(圖7)和南宋鑄造的“江州錢牌”錢(圖8)都鑄有花押。受中國錢幣文化影響,日本也在鑄幣上鑄造形制獨具創(chuàng)意的押記,如“筑前通寶(當百)”錢(圖9)和“文久通寶(當百)”(圖10)也都有鑄有花押,形似飛碟,圖案非常精美。顯然,“慶應通寶”錢背的鑄工花押與“筑前通寶(當百)”錢和“文久通寶(當百)”如出一轍,這說明日本鑄幣押記特點一直延續(xù)到日本江戶幕府末期的慶應年間。
自1868年實施“明治維新”后,日本即始行以“元”為單位的金本位幣制就逐漸以金、銀幣及紙幣為主體的現(xiàn)代貨幣體系取代了以銅錢為主的古老幣制。所以,“慶應通寶”和“銅山通寶”作為江戶幕府末期存世壽命較短的兩種試鑄幣,可視為日本歷來通行貨幣中的最后一代古錢,至為珍貴。
(責任編輯 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