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河南的一次“大河鑒寶”活動的錢幣鑒定中,有鄒先生攜來求鑒的一枚銀鋌最為珍貴,故介紹與大家共賞。
這是一枚南宋時期(1127—1279)的二十五兩銀鋌,束腰,兩端呈弧形(插二上圖1),正面左、右、上、下打印“出門稅”、“劉六郎”戳記。通長129、首寬68.2、厚17.4mm,重974.5g。銀鋌成色98%,背面呈蜂窩狀(插二上圖2)。
從目前所見的宋朝銀鋌來看,北宋時期以貢銀為多。南宋則以稅銀為多,南宋時期的稅銀中,以“出門稅”銀錠最為著名。在宋代,城市不僅筑有城墻,而且建有供進出的城門。據(jù)史書記載,北宋時商人攜帶貨物進出城門,都要用實物或銅錢交納稅金,即所謂的“國門之稅”。南宋時期將國門稅改稱“出門稅”,這是南宋時期一個特殊現(xiàn)象。這種征收來的“出門稅”被折算成白銀,鑄成銀鋌的形式,并在銀錠上砸印“出門稅”字樣,以示與其它銀鋌不同?!俺鲩T稅”銀實際上是一種商稅銀,也是過稅的一種,是南宋政府向行商征收的稅項之一。
出門稅作為商稅收入的重要稅種活躍在南宋與金的邊界地區(qū),與宋金邊境貿(mào)易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春觾砂度秷鲑Q(mào)易的興盛是導致行商異地販貨的主要原因,行商攜帶大量貨物從此地運到彼地,途經(jīng)許許多多的城門,繳納“出門稅”是很自然的事情。
出門稅的出現(xiàn)與南宋時期的社會政治背景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由于周邊連年的戰(zhàn)爭,沉重的軍費負擔使南宋政府不得不加重稅收,在大小城門設立稅卡,同時稽征的稅卡也并不全以城門為限,從而導致稅收網(wǎng)點過密,抑制了商品的通行。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收繳出門稅可以限制物品出城,似有平抑物價的功效。政府征稅、支付軍費、賑災、給官吏薪俸等多采用銀,而在民間大額交易也廣泛使用白銀,但一般日常交易還是使用銅錢。
南宋政府規(guī)定繳納的各種稅銀需打印稅種和交稅人的姓氏,這實際上是保證銀鋌成色、提高納稅人信譽的必要手段。
出門稅銀鋌發(fā)現(xiàn)不多,據(jù)統(tǒng)計目前僅發(fā)現(xiàn)三十余件,所以十分珍貴。
(責任編輯 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