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食貨志》載:“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添造厘鈔。其例有三:曰二文、三文、五文?!迥辏岳邂n不便于民,復命罷印?!雹佟对贰分嘘P于“厘鈔”的記載,只有這寥寥幾筆,對于其印發(fā)與罷印的原因,更是語焉不詳,筆者對此分析,試述如下:
一、印發(fā)厘鈔的原因
一般認為,厘鈔是作為中統(tǒng)鈔的輔幣而存在。但中統(tǒng)交鈔(絲鈔)、中統(tǒng)元寶鈔始印發(fā)于中統(tǒng)元年(1260),較厘鈔印發(fā)早15年。在歷史上,罕有輔幣較主幣晚發(fā)行年限至此者。為什么作為輔幣的厘鈔不緊隨主幣中統(tǒng)鈔出現而是晚于主幣許多?為什么印發(fā)三年后就罷?。坑纱丝赏茰y,厘鈔的印發(fā)是有其一定的原因,而在客觀上成為中統(tǒng)鈔的輔幣的。在印發(fā)厘鈔的前一年即至元十一年的六月,元世祖忽必烈“問罪于宋,詔諭行中書省及蒙古、漢軍萬戶千戶軍士”②正式大規(guī)模伐宋?!埃ㄖ猎┦辏亷泿煼ニ?,既渡江,捷報日至。世祖命阿合馬與姚樞、徒單公履、張文謙、陳漢歸、楊誠等,議行鹽、鈔法于江南,及貿易藥材事。阿合馬奏:‘樞云:“江南交會不行,必致小民失所?!惫脑疲骸安佉褔L榜諭交會不換,今亟行之,失信于民。”文謙謂“可行與否,當詢伯顏”。漢歸及誠皆言:‘以中統(tǒng)鈔易其交會,保難之有?!雷嬖唬骸畼信c公履,不識事機。朕嘗以此問陳巖,巖亦以宋交會速宜更換。今議已定,當依汝言行之?!雹鄱邂n恰恰印發(fā)于此時,可見是與元代向江南推行中統(tǒng)鈔這一舉動有關。元朝在此之前沒有行厘鈔,是因為在北方銅錢小額紙幣的使用量不大。而江南卻不然,即所謂的“竊惟江南小民多用錢細”④。推行中統(tǒng)鈔是為了取代南宋的交會,而印發(fā)厘鈔是要取代南宋的銅錢。在厘鈔發(fā)行之后的至元十三年四月,元世祖忽必烈,“禁江南行用銅錢。”⑤這就是厘鈔印發(fā)晚于中統(tǒng)鈔許多的原因。
二、厘鈔罷印的原因
《元史》所載的“不便于民”作為罷印厘鈔的原因,不僅過于簡單,而且有些牽強。
1.并非不便于民
在元代尤其是江南地區(qū),小額的商品貿易較為普遍,“民多用錢細”,當禁止使用銅錢,而小鈔不足的情況下“比來物貴,正緣小鈔稀少。謂初時直三五分物,雖增為一錢。一物漲價,百物隨列”。⑥故元人程鉅夫在《江南買賣微細宜許用銅錢或多至零鈔》中言道:江南“如不復用銅錢,更宜增添小鈔。……宜令增造小鈔,樹備常年,分將江南州郡,特便細民博易,以利民重鈔之一端也?!雹呃邂n的面額均比中統(tǒng)元寶鈔最小的“十文”還要小得多,這就為小額的商品交易增添了機動性和靈活性,并非不利于民。
2.印刷和發(fā)行不經濟及倒鈔的不必要
厘鈔只有二文、三文、五文,其印刷所耗的成本可能略小于中統(tǒng)鈔,但其成本與面額的比值遠大于中統(tǒng)鈔,這就使相同條件下,印制和發(fā)行厘鈔顯得不經濟。尤其是由原來的木板印刷在“十三年鑄銅易之?!雹嘀蟾侨绱恕@邂n因為面額小,“流通過于頻繁,最易昏爛”,⑨尤其是在禁江南銅錢之后,表現得更為突出。雖說可以“經數用久而蔽者,則赴官換易”。⑩但“以新鈔倒換,除工墨三十文。(至元)三年,減為二十文?!?11)這對于面額很小的厘鈔顯然得不償失。所以,當原有厘鈔破舊之后,元朝中央只能補印新鈔來滿足流通,這對它來說更是不經濟的。這是罷印厘鈔的原因之一。
3.濫發(fā)紙幣導致中統(tǒng)鈔貶值影響厘鈔的印發(fā)
因為對南宋戰(zhàn)爭和向江南推廣中統(tǒng)鈔的需要,從至元十三年開始,元朝更加大量發(fā)行紙幣。當時,“阿合馬當國,剏立宣司,行戶部于東平、大名,不興民事,惟印楮幣是務?!?12)從至元十二年到至元十五年,中統(tǒng)鈔法年發(fā)行額已由三十九萬八千一百九十四錠增至一百二萬三千四百錠;(13)加權累計額由一百三十四萬四千三百五十六錠增至四百四十二萬八千零八十五錠;每人所占額由二千八百二十二文增至三千七百六十五文。(14)同時,在至元十三年以出現挪用抄本的現象,元人王惲曾說:“至元十三年以后,據各處平準行用庫倒到金銀,并無發(fā)下鈔本課銀,節(jié)次盡行起訖:是自廢相權大法,此致虛一也?!?15)這些,均導致中統(tǒng)鈔的貶值。貶值情況在至元十三年后已初見端倪。中統(tǒng)鈔尚且貶值,處于其輔幣地位的厘鈔的購買力更是微乎其微,所以罷印是必然的。
4.綜述
厘鈔因為印刷和發(fā)行不經濟及倒鈔的不必要,濫發(fā)紙幣導致中統(tǒng)鈔貶值影響厘鈔的印發(fā)及歷史使命的終結等原因而罷印,其中前兩者是主要原因。而元朝中央所謂的“不利于民”只不過是一個冠冕堂皇的解釋,一個掩飾厘鈔真正印發(fā)原因和目的的幌子而已。
注釋:
①⑧(11)(13)[明]宋濂等《元史》卷九十三《食貨志一·鈔法》,中華書局 1976年。
②[明]宋濂等《元史》卷八《世祖本紀五》,中華書局 1976年。
③[明]宋濂等《元史》卷二百五《奸臣傳·阿合馬》,中華書局 1976年。
④⑥⑦[元]程鉅夫《江南買賣微細宜許用銅錢或多至零鈔》,《全元文》卷五二六《程鉅夫四·民間利病》,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年。
⑤[明]宋濂等《元史》卷九《世祖本紀六》,中華書局1976年。
⑨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13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64頁。
⑩[元]趙世延等《經世大典序錄一·鈔法》,[元]蘇天爵編《元文類》卷四十,臺灣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版。
(12)[元]李謙《中書左丞張公神道碑》,[元]蘇天爵編《元文類》卷五十八。
(14)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97頁。
(15)[元]王惲《秋澗先生大全集》卷八十《中堂事記》四部叢刊初編本,商務印書館1934年。
(責任編輯 高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