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上一句具體而微地說明了“象”的產(chǎn)生過程,由此定義了“象”的內(nèi)涵;這一句則以類似的句式,說明了什么是“爻”,以及“爻”是如何產(chǎn)生的。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這里的圣人一說指周文王,也可能指古代的先賢,總之是“天下之動”的觀察者和思考者。所謂天下之動,宇宙間即指所有的運動變化歸結起來都可以用抽象的符號所表示,即為六爻。
“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先來看看這半句中幾個關鍵詞:關于會通兩個字,所表示的“象”就很豐富了。荀爽曰:謂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動移,各有所會,各有所通;以卦象來作解釋,張曰:會者,陰陽合會,若蒙九二也。通者,乾坤交通,既濟是也。簡而言之,會通就是會合、貫通;典者,常也;禮,同理。綜合幾個詞的含義來看,圣人觀天下之動的融會、貫通,按照其中的道理而仿效建立了社會人事中的常則和恒理,即天下之動何時會合何時變通,自有宇宙之間的道理作指引,不過是外化為人所能觀的現(xiàn)象。人世間的規(guī)則、道理也要遵循其中的規(guī)律。會通和典禮都是現(xiàn)象,內(nèi)含的道理是相通的,也是“天人合一”的精義所在,只因有所“觀”才能有所“行”。
“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意思是說圣人把推斷的話注釋在現(xiàn)象的后面,以明確其結果。唐代的孔穎達曾曰:既觀其會通,而行其典禮,以定一爻之通變,而有三百八十四。于此爻下,系屬文辭,以斷其吉兇。若會通典禮得,則為吉也。若會通典禮失,則為兇矣。
“是故謂之爻”,這就是爻。說到底,什么是爻?前章中說過,“爻者,言乎變者也”。孔穎達又言:爻者,效也。效的是事物的變通,把會通之事準確地仿效出來,就是爻。
綜合以上各部分的解讀,這一句的意思是:圣人觀其會合貫通,于爻象之下系之以辭句,用來推斷事情的吉兇,所以稱其為爻。《易經(jīng)》六十四卦,對應的僅為三百八十四爻,而洋洋大觀的人世、萬物就可以在爻和爻之間的變動、變化之間被解析,這種智慧怎不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