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或傳世古玉在其表現(xiàn)形態(tài)上,總是有著有規(guī)律可循的共性。這種共性,反映著古玉各個特征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與普遍性規(guī)則,對于我們鑒定古玉的真?zhèn)翁峁┝丝煽康膶嵶C依據(jù)。在這個基礎上所形成的鑒定古玉的經(jīng)驗,便是古玉鑒別中的“常理”??梢?,常理便是經(jīng)驗。但就像共性不能涵蓋所有的個性一樣,經(jīng)驗也不能成為檢驗一切的標尺。在古玉的鑒藏實踐中,常常會有一些因違背邏輯而有悖于經(jīng)驗的情況出現(xiàn),需要我們同樣審慎地予以對待,這便是古玉辨別中的“悖理”?!肮テ湟稽c,不及其余”,這是一種非??膳碌乃季S方式。因此經(jīng)驗一旦成為了經(jīng)驗主義,這在古玉鑒藏中同樣是件糟糕的事情。筆者想以現(xiàn)實中某些傳統(tǒng)的古玉鑒別經(jīng)驗或流行說法為例,談談如何辨證地看待古玉鑒別中的常理與悖理。
一、沁色:暈散狀與凝結狀。通常認為真古玉的沁色,“一般都由表及里地分布,有一種層次感,其邊緣色澤過渡自然,可見深淺不一的暈散狀結構”。這種說法,作為長期鑒賞實戰(zhàn)中得出的普遍性經(jīng)驗,固然可以作為一種常規(guī)性的判斷參考。但重要的是,事物總是常常不以單一的面目出現(xiàn)。對沁色的判斷也是如此。有自然的色彩過渡并且呈暈散狀結構的沁色是較為人們所接受的古玉性狀之一,但有時,點狀、線狀或塊狀等無色澤過渡的凝結狀的沁色,未必就是贗品。這是因為,外部環(huán)境的千變萬化與內部結構的千差萬別,才是形成古玉沁色豐富多彩的真正原因。因此,表象特征并不是我們判斷一件事物真假的依據(jù)。只有深入了解事物內部互為聯(lián)系、互為影響、互為發(fā)展的各種因素,用變化的而不是靜止的、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眼光,在對事物作出全面的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取得全面的發(fā)言權。同理,我們在對古玉沁色的鑒識和辨?zhèn)沃?,既不能以孤立的觀點,撇開古玉的時代、工藝及材質器型特征以“色”定論,更不能因為沁色的外部形態(tài)出現(xiàn)了些許在表象上所謂有悖常理的情形而一棍子打死。我們可以認為,古玉的沁色由于其形成過程的時空關系以及玉材質量的不均衡性,大致會出現(xiàn)明顯的暈散狀(如圖1),也即在一件古玉的沁色中,總是會看到濃淡有別的過渡色現(xiàn)象。但也可以刷新一下自己的邏輯思維,從一個視角看問題,便會發(fā)現(xiàn),即使在同一環(huán)境下,較多的情況是:外部條件對于某件玉器比較特殊的邊緣性侵蝕,導致玉器的局部結構改變,會使玉器的邊緣出現(xiàn)凝結的塊狀或片狀沁色(見圖2)。而玉質好并且坑口干燥的古玉,甚至只是出現(xiàn)邊緣的線狀微沁(如圖3)。因此,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只以沁色的暈散與否論真?zhèn)危敲?,勢必會給古玉鑒識帶來一個盲點。
二、刀工:V形與U形。關于以古玉工藝痕跡的觀察點作為辨識和斷代的手段,已經(jīng)成為常識性的經(jīng)驗之談了。流行的說法是:古玉器上陰刻線均為兩頭見鋒,線條斷面呈“V”形,線條挺拔有力;而現(xiàn)代電動機械制作,陰刻線斷面呈“U”形……這種說法長期以來被普遍認可,并一度成為鐵定的標準。應該說,對于辨認時作新玉與明、清以前的古玉,這種經(jīng)驗在通常意義上還是可以適用的。但如果一概而論并且僅以此作為斷代手段,那么未免有失偏頗了。最近翻閱張廣文先生《故宮博物院藏凌家灘出土玉、石器及其加工工藝》一文,其中對于凌家灘出土玉器(圖4)的工藝痕跡分析,就非常明確地解答了這個問題的要義。張廣文先生認為,“凌家灘……部分玉器上留有明顯的治玉痕跡。這些痕跡以‘V’、‘U’形截面加工痕最為顯著,這兩種截面的加工痕多為陰線,截面下端分別為尖形或圓弧形,還有一些界于二者之間……”。這個結論的意義,并不只是在于解決了工藝痕跡辨別古玉尤其是高古玉器真?zhèn)蔚囊环N經(jīng)驗,更重要的是,它給我們在如何對待古玉鑒辨中所出現(xiàn)的悖理現(xiàn)象,提供了一個科學的、嚴謹?shù)奶剿鞣独?。理性和客觀的態(tài)度以及實事求是的精神,正是每一個真正的古玉研究和愛好者面對紛繁多彩的古玉表癥,需要采取的應有的方法和立場之一。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難免會有掛一漏萬的失誤。
三、器形:相似性與雷同性。我們都知道,用按圖索驥或對號入座的方法來搜尋和收藏古玉,是一種十分初級的犯忌行為。機械化作業(yè)與手工勞動最大的區(qū)別,就是產(chǎn)品的批量化和唯一性。古玉的雕琢是一種非同尋常的手工作業(yè),因此無論從器型還是紋飾而言都有無可比擬的獨立特性。這似乎應該成為鐵定的規(guī)律。對于這樣的認識,當然主要是從微觀上,也即古玉的細節(jié)特征上得出的界定。而在宏觀上,也就是在古玉的整體概貌上,同時代同地域或不同地域相似性紋飾與雷同性造型的情況,還是一個比較常見的事實。這是因為,由于嚴格的禮制和森嚴的等級規(guī)范,遠古時代的玉器藝術雖有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成果,但在某一個相對固定的年代里,出于政治、宗教、文化和審美趣味等等方面的需要,用玉制度上的“金科玉律”還是對玉器形式的規(guī)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在新石器時期直至夏商周三代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且不說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和良渚文化的大小不一的琮、璧具有驚人的相似特點。就拿處于鼎盛時期的商、周及兩漢玉器來說,盡管題材豐富,構思亦不拘一格,但總脫不了供神敬鬼、祖靈崇拜、粉飾身份、禮尚往來等等干系。因此無論是青銅、陶器還是玉器,其造型上的雷同與紋飾上的相似更是在所難免。從圖5與圖6的比照可以看出,這兩件出土于相似年代不同地域的玉器,非但器形接近一致,并且連紋飾也幾乎如出一轍。這樣的佐證不勝枚舉,說明籠統(tǒng)地以是否相似與雷同來判斷古玉真贗,尤其是作為一種普遍性的經(jīng)驗予以應用,是缺乏科學態(tài)度的。當然,刻意地模仿古玉作法的情況,從宋代起直至今天,從來都沒有間斷過并且日益得到提高,那是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甄別和區(qū)分的。
四、材質:主流用玉與非主流用玉。大量史料證實,用玉時代特點,是鑒別古玉真?zhèn)蔚囊粋€重要環(huán)節(jié)。那是因為,生產(chǎn)力的局限,使古人在用玉時獲取玉材的途徑非常有限。大部分的情況,是就地取材,或者靠戰(zhàn)爭來掠奪更多的資源。真正的軟玉——新疆和田玉成為帝王用玉的主流,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在戰(zhàn)國至漢代以后。而之前,遼寧岫巖玉之于紅山、江蘇小梅嶺玉之于良渚、河南獨山玉之于殷商,等等,作為某一時代或文化的代表,似乎已成業(yè)界定論。因此,主流用玉的特點確實體現(xiàn)了玉器發(fā)展的一個脈絡。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排除,當一件各方面都具備了某個時代特點的非主流材質的古玉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在沒有進行認真論證的前提下,請千萬不要因為它缺少該時代的用玉規(guī)范而輕易將它排斥在真品之外。要知道,古人對于玉材的認知程度和選用理念,并不完全等同于今人的規(guī)則?!懊朗从瘛笔撬麄兇笾碌膿癫臉藴省km然隨著認知的進步和審美觀念的提升,和田玉越來越被認可為東周以降最受歡迎的主流用玉,但岫玉和藍田、獨山以及其他各種地方雜玉的材質,依然一直被沿用。圖7與圖8分別為和田玉占主流地位的一件戰(zhàn)國玉器和用材繁雜的商周玉器。在未有出土記錄的情況下,我們是否很容易因為它們不明不白的“出生”而將其打入“冷宮”?這樣的情景,在現(xiàn)實的鑒別判斷中,也未嘗保證不會發(fā)生。這就告誡我們對待某些古玉“異類”,不要以“看材質一眼假” 這一簡單的方式隨意評判。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普遍性和特殊性,總是構成事物的兩個方面。
五、質感:瑩潤與浮泛。古玉的質感,是通過它的材質結構、玉表光潔度,以及氧化膜蠟狀色澤等體現(xiàn)出來的。溫潤醇厚的質感會給人一種直接的美的享受。這其中,“包漿”是一個常為人引用的名詞。在古玉鑒別經(jīng)驗中,以“包漿”斷新老幾乎成了唯一的手段。因為不管是處于土壤中或空氣里,一件久有年代的古玉,經(jīng)由物理與化學因素的腐蝕或侵襲,其表面不可能不產(chǎn)生光與質的變化。這種變化最直接的標記,除了沁狀,便是出現(xiàn)濃淡不一的“包漿”。因此,包漿濃郁的古玉,其真實性大致不會有太多的差錯。因為它基本符合古玉的特質??墒窃诹硪环矫?,也不能忽視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土壤結構特殊的出土古玉,或者通過不正確的人為處理使表層色澤遭到嚴重破壞的古玉,其質感在視覺上會讓人產(chǎn)生極大的誤差。這就需要我們適時調整判斷的視角與經(jīng)驗。如圖9是山東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的玉器,其器型與紋飾為典型的殷商遺物,材質則為當時使用較為普遍的地方雜玉,而最為異常的感覺,就是體現(xiàn)質感的“包漿”,顯得淺薄灰暗,似乎與三千多年埋葬歷史不甚一致。形成這種結果的原因,無疑是跟其“生存”環(huán)境有關。而更有好古玉者有時得到一件真古玉器,因信奉一些不當?shù)谋P玩方法,通過水煮堿洗,棕刷布磨等人為折騰,讓原始的“包漿”蕩然無存,或盤玩后顯得浮泛而失缺深度。這樣的傳世或民間收藏古玉,筆者也見得不少。只是在惋惜它的美貌受到破壞的同時,也不能不想到時下對于古玉的鑒定,那些通常意義上適用的常識性經(jīng)驗,也是需要我們審慎地予以對待和運用的。
總之,古玉的鑒別與斷代,從來都是一項復雜而又嚴肅的系統(tǒng)化工程。因此,古玉鑒別中的常理和悖理,是一種客觀存在。提出這樣的觀點,并不是想總結或指點什么,而是旨在說明:作為一門學科,古玉鑒辨其實與任何知識的探求一樣——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思想方法,在多數(shù)情況下,應該比經(jīng)驗更為重要。
(責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