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陵江發(fā)源于永州市藍山縣大麻鄉(xiāng)人形山,北上流經(jīng)桂陽,入湘江、洞庭湖,自古以來為桂陽進出貨物的惟一航道。
瓦窯,位于湖南省桂陽縣樟市鄉(xiāng)春陵江畔。聽老人講,瓦窯是燒造菜壇、米缸之類瓦器的土窯,以其窯名直呼村名?!巴吒G村”為古時貨物集散地,是樟市鄉(xiāng)的古墟場。上世紀60年代因修建歐陽海灌區(qū),瓦窯村已移民耒陽。
2007年3月31日,正是春暖花開、風(fēng)和日麗的季節(jié),我和兩位瓷迷探知春陵江水位自去冬以來降至最低,還未上漲,想趁機去揭開縈繞心頭數(shù)年的“瓦窯”神秘面紗。
從桂陽城乘車一路顛簸,約四五十分鐘便到春陵江的“舍人”古渡。原來百多米寬的河面,只剩二十多米的水面了,兩岸河泥因干涸龜裂,真是十年難得一見。
三人租一船,乘風(fēng)而下,約三四十分鐘,船老大便說快到了。從船上遠遠望去,果然見江邊層層疊疊的無數(shù)碎瓷,蔚為壯觀,我們的心異常興奮起來,急呼船老大靠岸。只見江沿岸各種碎瓶爛罐,破碗殘杯,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原來這是燒造生活用具的瓷窯啊,豈以“瓦窯”直呼?想必是“碗窯”的口誤!
河岸順坡建有五六座龍窯,長約八到十米??拷叺囊蛔埜G,已被江水沖垮,只剩下尺多高的窯磚。另一座龍窯上,居然葬有墳?zāi)?,棺木已被河水沖露外面,棺木底下皆是碎瓷爛缽,墓碑傾倒一側(cè),只見其碑文:生于道光,葬于光緒。可見其斷燒久矣!
從窯址的遺物看,燒造的品類繁多。大型器物有缸甕、盆,小型的有瓶、罐、碗、高足杯、碟等。燒造工藝:碗類器物為覆燒,留有五個或三個支釘痕,內(nèi)滿釉,外施釉不到底。造型:敞口,圓唇微外侈,斜腹壁,矮圈足,足脊圓,外侈,砂底。碗有餅形足、脊圓足兩種,有支釘支燒、墊圈墊燒、匣缽裝燒等。從釉色分,有白釉、黑釉、青釉、褐釉,裝飾有模印刻花、印花、釉下褐彩。從殘存器物的特征可看出,大部分器物是在粗胎上先上化妝土,然后褐釉彩畫,再上透明釉。還有些器物有吉語款,如“吉”、“天下太平”,廣告用語“好”等;還有窯記款,如“記號”、“七記”、“三記”等;有題名款,如“李清附”其中一件匣缽底寫有“念八、九”、“念十”。
以上器物的胎體細膩、溫潤,但粘性大,胎體偏紅,其中燒結(jié)溫度低的特別明顯,燒結(jié)溫度高的為豬肝色。其原料應(yīng)為沿江廣為分布的風(fēng)化的紫色頁巖。由于瓷土及燒造工藝所限,“瓦窯”瓷的成品率不高,大量的廢品都是因為墊圈或支釘與所燒器物相粘接造成的。從器物形制分析,瓦窯應(yīng)始燒于五代,止燒于北宋。由于燒造成本過高,以及景德鎮(zhèn)青白瓷的普及,它的市場日漸萎縮,最終在北宋斷燒,也在情理之中。我們曾在不少建筑工地的唐宋地層撿拾到“瓦窯”窯燒造的產(chǎn)品,以前一頭霧水,不知出之何窯,而到南宋地層已不見此類器物出土。以上只是筆者的主觀判斷,最后結(jié)論,有待專家對窯址作進一步的發(fā)掘考證。
(責(zé)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