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jì)70年代末,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固始縣搶救發(fā)掘了一批墓葬,其中一號墓規(guī)模較大,盜掘比較嚴(yán)重,其大件玉器多已被盜走,現(xiàn)存下來的也是極其珍貴的裝飾品。計有璧、璜、龍佩、環(huán)、圈、珠、管、玉人、帶鉤等。多數(shù)為素面,也有少數(shù)雕刻有精細(xì)的花紋,特別是雕琢成人物和龍的形象之裝飾品,姿態(tài)生動,形象逼真,線條流暢,工藝精細(xì),雖在地下被埋藏了兩千多年,但其光澤多數(shù)仍晶瑩光亮,充分顯示出當(dāng)時的琢玉工藝和拋光技術(shù)已具有相當(dāng)高的水平?,F(xiàn)擇其主要玉器介紹如下:
玉璧可分二型。
I型:1件。圖1直徑9厘米,孔徑5.5厘米,厚0.15~0.30厘米??字芘c璧面平,制作不太精細(xì),且選用玉根作料,表面呈現(xiàn)蠟黃和灰褐諸色。器表雖磨制光滑,但薄厚仍不一致,周邊有殘缺痕跡,然孔徑較圓。一邊有明顯的開料痕跡,兩面拋光,均素面無紋。
Ⅱ型:3件。圖2直徑6厘米,孔徑2.3厘米,厚0.60厘米。孔周兩面微突起,呈圓口狀,孔壁較直,拋光。色澤青灰,并有褐色玉根斑痕。制作比較精細(xì),璧孔與周邊比較規(guī)整平直。兩面邊沿與孔壁形成環(huán)形素圈,余皆雕刻成云雷紋,飾滿器身,紋飾密布,錯落有致。雖選用玉根作料,但經(jīng)過精細(xì)加工、雕琢、拋光,仍顯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圖3直徑3.6厘米,孔徑1.3厘米,厚0.35厘米。乳白色,璧孔與周邊微突起,邊沿平直。兩面拋光,雕琢有云雷形圖案。底面凹平,而紋飾凸起,具有較強(qiáng)的立體感。圖4直徑3.6厘米,孔徑1.4厘米,厚0.4厘米。乳白色,局部受沁呈黃褐色。璧孔與周邊微突起,邊沿平直,兩面拋光。雕琢有云雷形圖案,底面凹平,而紋飾凸起,具有較強(qiáng)的立體感。
玉璜 4件。選料比較講究,皆為硬玉,色澤多數(shù)偏青,僅有1件微顯青褐。除1件為素面拋光者外,余皆雕琢有精細(xì)的花紋。若穿線佩戴,更具有雍容華貴之風(fēng)度。按這批玉璜的形制,可分為四型。
I型:1件(圖5)。長9厘米,寬3.5厘米,厚0.30厘米。器表呈乳白色,然白中泛青,有褐斑。兩端平齊,兩面拋光,整體為圓周的三分之一。兩端各有一孔。上端有一小孔,表面磨制得極其光滑。
Ⅱ型:1件(圖6)。長10.9厘米,寬3厘米,厚0.2厘米。翠綠色,選料精細(xì),兩面拋光,制作講究,工藝精湛。整體為圓周的三分之一。兩端有孔,上端有一小孔。兩面均雕琢有精細(xì)的花紋,一面為云雷紋密布,而另一面則為饕餮紋??坦ぞ?xì),線條流暢;構(gòu)圖嚴(yán)謹(jǐn),優(yōu)美大方;設(shè)計精巧,雕琢嫻熟。
Ⅲ型:1件(圖7)。長7.8厘米,寬1.7厘米,厚0.2厘米。乳白色,但白中泛青,玉質(zhì)精細(xì)。整體亦為圓周的三分之—。一面磨平,一面雕琢有云雷紋。一端有一單孔,而另一端則為上下兩孔,上端還有一小孔。制作講究,圖案性強(qiáng),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
Ⅳ型:1件(圖8)。長10.5厘米,寬1.6厘米,厚1.5厘米。黃褐色,兩面拋光,為圓周的四分之一,形體雖小,但制作精巧,可謂小巧玲瓏。兩面皆以云雷紋密布,兩端有孔,上端有一小孔。
玉龍佩1件(圖9)長11厘米,寬3.9厘米,厚0.5厘米。乳白色,頭部有褐斑,造型扁平,兩面拋光。身軀細(xì)長,龍首翹起,尾部略殘。身軀上下有圈鱗襯托,上下兩面皆雕刻有云雷紋密布全身。選料比較講究,造型生動逼真,制作工藝精細(xì),圖案裝飾嚴(yán)謹(jǐn),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品。龍體上下兩排共穿8個孔,以供佩戴之用。
玉環(huán)皆兩面拋光,多數(shù)選料采用玉根,故有褐斑痕。有的素面,有的表面雕琢精細(xì)的花紋。根據(jù)不同的造型,共分為四型。
I型:1件(圖10)。外徑10.7厘米,內(nèi)徑6.4厘米,厚0.5厘米。乳白色,有褐斑,為一圓周體。兩面拋光,內(nèi)外邊沿皆雕作扇棱形。兩面均刻有云雷紋,造型扁平純圓。
Ⅱ型:1件(圖11)。外徑9.2厘米,內(nèi)徑5.9厘米,厚0.2-0.3厘米。為乳白色,兩面拋光,內(nèi)厚外薄,制作不太精細(xì)。兩面皆刻有三周排列有序的云雷紋密布全身,顯得非常呆板。
Ⅲ型:2件。圖12外徑2.6厘米,內(nèi)徑1厘米,厚2厘米。乳白色,有褐斑。扁平,邊沿整齊,兩面拋光,磨制精細(xì),均為素面。圖13外徑1.8厘米,內(nèi)徑0.6厘米,厚0.4厘米。乳白色,微帶黃色,有褐斑,磨制尚工整。
Ⅳ型:2件。圖14長2.9厘米,寬2.8厘米,厚0.2~0.4厘米。不規(guī)則的耳形,乳白色,有褐斑。選料不精,磨制工藝欠佳,厚薄不均。圖15長3.9厘米,寬2.7厘米,厚0.3~0.4厘米。不規(guī)則的耳形,乳白色,有褐斑,選料不精,磨制工藝欠佳,厚薄不均。
玉絞絲環(huán)(圖16)。環(huán)的外徑1.7厘米,內(nèi)徑1厘米。黑褐色,整體為圓形。斷面呈圓形,磨制精細(xì)。表面刻成繩紋狀細(xì)紋密布全身,顯得小巧玲瓏,極其精致,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
玉帶鉤(圖17)。長2.1厘米,寬1.7厘米,厚1.3厘米。乳白色,腹呈近方形,鉤作鴨首形。紐很小,且內(nèi)凹,一端鑿扁方孔與紐相通。鉤與腹的正面均雕刻有云雷紋作襯,造型雖小,但琢磨講究。整器拋光,并雕刻有較細(xì)的紋飾,顯得小巧玲瓏,非常雅致。作為帶鉤使用,在同一時期尚屬罕見。
玉人(圖18)。高2.5厘米。乳白泛青,表面拋光。作蹲跪狀,兩手交叉于胸前,兩腿齊跪,上身直起,雙目前視。由頭頂至足底有一小孔上下相通。制作講究,造型秀美,比例勻稱,具有一定的雕刻工藝水平。
玉鎖 2件。圖19長1.7厘米,高1.3厘米,厚0.4厘米。色澤青綠,稍有褐斑。扁平近方形,下部較平,上端抹圓,整體作古鎖狀。器表拋光,正面上部刻有簡單的云形紋,余皆素面。在飾件的中部橫穿有小孔相通。圖20與圖19形制相似,唯大小略有差異,長1.9厘米,高1.4厘米,厚0.7厘米。
這批玉器以青玉為主,少量為白玉,但不太細(xì)潔。玉器的色澤,有的偏綠,有的乳白色,也有的呈現(xiàn)褐色或墨綠色、黃綠色等。由此說明,這批玉器選料不太講究,如在同一件器體上,一部分為純正的玉心,而另一部分則常常帶有明顯的玉皮和“石根子”(即玉根)斑痕。
(責(zé)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