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唐代“開元通寶”錢,其“開”字是不帶鉤的。但不久前,筆者收藏到一枚帶鉤的“開元通寶”錢,并且還鎏了金(如圖)。
帶鉤“開元通寶”錢,其形制和錢文與初唐開元錢基本相同。銅質(zhì)精良,鑄工講究,字廓深峻。錢文在篆隸之間,略含楷意。初獲此錢時,泥銹嚴(yán)重,面目不清,用水沖洗后,竟“亮”出了燦燦金色,這引起了筆者的注意。用放大鏡觀察時,又意外地發(fā)現(xiàn)錢文有異。其“開”字右豎筆末端,清清楚楚地顯見鉤形。
為弄明白,筆者專程請教了不少泉友。多數(shù)泉友認(rèn)為,“開”字末端的鉤筆,運筆自然流暢,不似流銅,不容置疑。但對“亮”出來的金色,卻提出了“返銅現(xiàn)象”的看法。在爭議中,絕大多數(shù)泉友堅持認(rèn)為,唐代開元錢,多以青銅鑄制,怎會“返”出金色?何況這金色是鎏于黑漆古銹之上,牢固可鑒。
為進一步弄清上述問題,查閱了相關(guān)資料。據(jù)載,唐代“開元通寶”錢,始鑄于武德四年(621年)。錢文出自初唐書法大家歐陽詢之手,書體“于平正中見險絕”,渾圓蒼勁,氣度非凡。這枚帶鉤開元錢,從形制上看,符合初唐制式,但“開”字帶鉤,又不符合隸書寫法,應(yīng)為楷書慣例。在現(xiàn)有錢譜中,尚未查到這種版式。錢譜中的開元錢,錢文僅“元”字變化較多,有平頭元、左挑元、右挑元及雙挑元、兩挑元等。而帶鉤開元錢,“通”字為斷舟點,“元”字為平頭元,“寶”字為撇腳寶,與初唐開元錢不盡相同。
此錢到底為何代所鑄?對比幾代唐錢:中唐開元錢,錢背多有月紋;南唐開元錢,文字肥厚,筆劃不及歐體;晚唐會昌開元錢,錢背鑄有地名標(biāo)識。值得注意的是唐高宗重新鑄的開元錢。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正月,唐高宗李治去山東泰山封禪后,于五月鑄造了一種“乾封泉寶”虛值大錢。此錢的一枚當(dāng)開元錢十枚用,投放市場后,造成商賈不通,米帛騰貴,引起通貨膨脹,遭到了百姓抵制。文臣見此情況,沒直說大錢當(dāng)值不當(dāng)?shù)脑?,卻告知李治“乾封泉寶”錢文安錯了位置,不夠嚴(yán)肅。高宗聽后,以“安錯了位置”為由,令其收回熔化,重新再鑄“開元通寶”新錢。帶鉤開元錢,極有可能是這時期所鑄新錢,選其精者,鎏上金,作為賞賜紀(jì)念品。是也?非也?泉家自有評說。
(責(zé)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