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錢在鑄幣史上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晚期,圓形圓孔,面分有廓、無廓兩類,背皆平素,形制應(yīng)從古時玉紡輪、玉璧演變而來。它是我國古代貨幣從形制雜亂的刀、布向統(tǒng)一的方孔圓錢過渡的一種重要形式。
“藺”及“離石”圜錢據(jù)考均出自戰(zhàn)國晚期之趙國屬地。查《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藺邑為戰(zhàn)國趙地,在今山西離石縣西;離石邑,今山西離石縣。二邑相鄰,史載秦趙兩國常為之兵戎相見?!妒酚洝ぺw世家》載:公元前351年,“秦攻我藺”;又載,前328年,“張儀相秦。趙疵與秦戰(zhàn),敗,秦殺疵河西,取我藺、離石”;前313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敝燎卣淹鯐r,秦國大將白起也曾率兵攻占藺和離石二城。
趙國鑄幣為刀布并用,包括足布、圓足布、方足布和刀幣,幣文也見有“藺”或“離石”字樣。至于“藺”和“離石”圜錢的鑄期,則有兩種說法:一為戰(zhàn)國晚期秦、趙爭奪此兩地時趙國受秦國貨幣形制影響所鑄;二為秦于228年滅趙后所鑄。筆者傾向于前一種說法,則“藺”及“離石”圜錢連同于有上述兩種文字的尖足布、圓足布、方足布和刀幣等,皆為趙國所鑄,而鑄此二幣后不久趙即為秦所滅,故存世極為稀少。
“藺”字圜錢面文分左右兩種,左比右少。面皆有外廓,背平素。民國時錢幣大家鄭家相曾說:“藺字在右者,前譜已見之,在左者,始見于藥雨此次之所得。近今(1943年)張季量出示一品,云是昔年得諸北方者,則藺字在左者亦見矣。”足見此幣珍貴。至于“離石”圜錢,至今見諸譜載或?qū)嵨?,也不過數(shù)枚而已。
閣主所藏一對“藺”字圜錢皆生坑美品,右“藺”(圖1)直徑3.8厘米,重10.8克;左“藺”(圖2)直徑3.75厘米,重10.05克。“離石”圜錢(圖3)直徑3.7厘米,重6.05克。此三幣,閣主視為至寶。另有一枚極美之“濟(jì)陰”圜錢,前些年因泉友渴求而割愛,至今仍痛惜不已。
(責(zé)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