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殼郎
在齊化門大街靠近斜街口的部位,經(jīng)常能看到賣屎殼郎車的小販在叫賣,四周圍滿了小孩兒。
一般是一個挎藍里放一個盒子,盒子里有很多肥碩烏黑的大屎殼郎。每個屎殼郎身上都綁著一節(jié)秫秸稈兒,在籃子里放著很多預制好的車子、牛、虎、人等模型,也都用秫秸稈做骨架,用紙糊成型,飾以粉彩。選好后,賣者抓一只屎殼郎,用細篾兒把車(或其他造型)插在一起。屎殼郎一跑,就帶得上面造型滿地跑,勝過現(xiàn)在的電動玩具。屎殼郎如果喂得好,活得很長,花很少的錢就可以哄孩子玩兒,真是低成本高收益。
水蔥與荷花
姥爺愛養(yǎng)花,尤其愛養(yǎng)盆栽荷花和水蔥。前院擺了四大盆荷花,每一盆的大小直徑約一米左右,高約四五十厘米。每年春季,把去年收藏好的蓮藕栽種到大盆里,栽種前先施好底肥——已經(jīng)發(fā)了酵的馬掌,上部用河泥封好,再灌滿水。不久,就有尖尖的荷角鉆出水面。為了防止蚊蟲滋生,我們就在荷花缸中養(yǎng)一些蛤蟆骨朵兒、大眼賊及田螺等物,常常能看到這些小東西在浮萍下穿梭,樂趣無窮。
夏天荷花盛開,荷香四溢。原來的那些蛤蟆骨朵兒,也已長成了小青蛙,常常跳到荷葉上,一見到人來就咕咚跳入水中。
入秋之后,荷葉可做荷葉粥和荷葉燈的原料。收盆之前,蓮蓬往往因為太小不能吃,于是就做成手執(zhí)魚竿的漁翁造型,掛在房檐下做裝飾。
上馬石
北京的大宅門,一般在門前有上馬石,是供主人出行上馬用的,臨街后檐墻上還有拴馬的洞,都是石刻的。
講究的上馬石四周還有浮雕,大小如同一個寫字臺。后來由于侵占馬路太多,影響交通,大都在鋪柏油路面時被移走了。
由于上馬石的石料大都是漢白玉的,搬走的上馬石大都被改作他用了,如墓碑、石座、碌碡等。
泰山石敢當
一般對著胡同口的街門,都在門楣上釘一面鏡子以避邪,或在丁字街迎街處,立“泰山石敢當”碑。
井
井在前院的東南部,井水是苦的。早先全院都喝這井水,后來才安了自來水。有了自來水后這井水就只用于澆花潑院子了。井水特別涼,用它冰鎮(zhèn)西瓜。這口井在文革期間起了大作用,扔進了不少值得留念的好東西,后來就用垃圾把它填滿了。
葡萄
歡暢大院六號有四株葡萄,一株馬奶子、一株玫瑰香、兩株普通葡萄。每年冬天要把葡萄藤從架上拉下來,盤在一起,埋在土坑里,春天再挖出來上架。夏天結(jié)果后,要大肥大水催,死貓死狗盡量往里埋,一天要澆一遍水。一株起碼三挑水,澆得要順枝頭滴出水來才好,所以是件累活兒。一到下架或上架時,四大爺?shù)扔辛獾那嗄耆巳珌韼兔Α?/p>
吉星樓
后院房頭的吉星樓,是舊時改善風水用的。在屋子的屋脊上,用兩塊灰磚頭砌成。一磚立著,上刻有“吉星高照”字樣;一磚一劈為二,一半做底座,另一半兒磚砍成屋脊的樣子。謂之“吉星樓”,鎮(zhèn)邪之用。
祖宗板子
祖宗板子是我家供奉的神圣之物,內(nèi)有祖宗的牌位,在祖宗板子下面的支架上,放著一枝用紅棉紙包裹著的祭物,每年祭祖之前將紅棉紙剝?nèi)ヒ粚?,再糊上一層新的,娘總不讓我打開,直到“文革”時才被我剝開,看到是一竹制箭桿上有一鋼制箭頭,仍鋒利無比。據(jù)說是身為朝廷武官的曾祖父在征戰(zhàn)時死于該箭下,故奉為祭物。
兔兒爺
每年陰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家家都要拜月供兔兒爺,我家的兔兒爺高約30厘米,在我出生之前就存在了,還記得兒時常唱的歌謠:“果子月餅擺滿碟,人人說我三瓣嘴,原來是個大兔兒爺?!?/p>
姥姥掌勺
從后院到前院的通道,原來是廚房,靠東墻是一大灶,灶上有一個很大的火眼,右上面還有一個膛罐。每天晚上把水灌滿膛罐,第二天用罐里的水洗臉。逢年過節(jié),姥姥就到灶臺上親自掌勺,為全家人整出滿桌豐盛的飯菜。姥姥一邊炒菜,一邊煙不離口,總把一桿煙袋叼嘴上。
姥爺?shù)亩b
姥爺一輩的老人,一入冬,穿戴很有特色,腳上蹬著緞子壓花云頭大套棉鞋,下著皮套褲,上面是老羊皮坎肩,頭頂風帽。就沖這一身行頭來看,不是富貴人家,也應是個殷實之家,不愁吃不愁喝,冬天凍不著。
二奶奶
二奶奶是我養(yǎng)父家的二爺爺?shù)逆?,是良鄉(xiāng)一大地主的女兒,由于終年操勞落下了一個駝背。上世紀50年代去世時,娘把她院兒中自己種的大杏樹伐了做成了棺材。人放下去后,由于駝背兩頭翹,躺不平,最后用糧食口袋塞嚴實了,才蓋棺入土。
小莉一家
曾住歡暢大院十二號的一家活寶,小莉、小莉的妹妹、小莉爸和小莉媽。小莉媽是個女混混兒,面上看起來體弱多病,但好吃懶做,罵起人來絕不含糊,可以半天不帶重樣的。
小莉被她養(yǎng)得也是半癡呆,無法上學,成了她的撒氣筒。小莉爸是個電工,一到星期天,就騎車到遠郊去釣魚,風雨無阻,以躲心靜。
二七老工人
斜對門柳老太太的老伴,是二七廠退下來的老工人,曾參加過二七大罷工。
老頭兒行為古怪,穿著過分簡樸,衣服補了又補,涼鞋是用破布鞋挖洞自個兒做的。但在吃上絕不含糊,總是自己做自己吃,不管別人,并且有病從不吃藥,說壽數(shù)是天定的。80多歲了,有一天,家人找不到他,只見桌上留下一紙遺書:“近日牙疾,不堪疼痛,我投生去了?!惫唬腥嗽诠珗@后河發(fā)現(xiàn)了他的尸體。
拉駱駝的
一到快入冬,北京人生洋爐子取暖,那時生洋爐子要燒硬煤,硬煤除了山西大同的大同塊兒外,還有就是門頭溝的煤。門頭溝的煤,大都是用駱駝馱進城來賣,馱煤的駱駝一來就是一大串。卸煤后,駱駝都臥在街上休息,長長的脖子,卷曲的睫毛,嘴里不斷反芻,引得很多人來觀看。
糊棚的
平房大多是紙頂棚,紙頂棚常常不禁用,經(jīng)常要糊棚,糊棚一般都找冥衣鋪,就是給死人糊紙人紙馬的鋪子。
糊棚時,師傅先用秫秸稈兒搭架子,搭好以后打底子,最后罩面,罩面是用大白紙,有的上面有隱花。糊棚一般要求四白落地,連窗框、隔扇都要糊上。如果是一間舊房,糊完之后,顯得白凈明亮。糊棚也有些問題不好解決:一是裂,冬天室內(nèi)干燥,加上烤火,糊棚用的白紙,就很容易干裂成大口子;二是房上掉土漏水;當然還有防火問題。
雖然有那么多問題,但還是北京唯一便宜裝修室內(nèi)的方法。現(xiàn)在會這手藝的人不多了。
釘馬掌
過去,朝陽門外的路邊,有很多鐵鋪,這些鐵鋪是專為來往過客的騾馬修馬掌,釘馬掌。
騾馬來了之后,看騾馬老實不老實,老實的就不用捆綁;要是不老實的,為防止操作時踢傷人,就用大繩把騾馬先綁在門前的木架上。
由修掌工先給騾馬卸下已磨損的舊掌,用扁鏟修掉馬蹄上的老掌,然后配上打好的馬蹄鐵,用釘子釘牢,釘馬掌的活兒就完成了,這時馬主人就可以把馬牽走了。
釘好新掌的馬,步伐顯得格外輕快。修下的馬掌,其中大塊的被掌柜的撿走之后,一些碎的零頭就被我們小孩兒撿回家,因為它們可以漚肥種荷花?,F(xiàn)在禁止騾馬等牲口進城來,所以釘馬掌的鐵鋪幾乎在城內(nèi)看不見了。
搖煤球
過去入秋,大舅家總要叫上幾噸煤末子,從街上叫來搖煤球的,搖成煤球供冬天用。那時,冬閑進城走街串巷搖煤的很多,花盆上別著篩子,用鐵鍬、鏟子杠著走街串巷,隨叫隨到。
搖煤球的工序:和煤——攤片——切塊——搖煤。
打布袼褙
先把布打濕,鋪在鋪板上,然后刷一層糨糊鋪一層布,連續(xù)裱糊幾層后放在日光下晾曬,待干后揭下即成袼褙。可用多層放在一起納鞋底,也可以單層加里加面作鞋幫。
現(xiàn)在在內(nèi)聯(lián)升買一手工做的千層底鞋成了稀罕之物了,百十塊錢才能拿下。
織網(wǎng)兜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由于家庭收入有限,平時只能手工編織尼龍網(wǎng)兜掙些零花錢。
那時候,全院都搞副業(yè),就連才三歲多的小夏也學著能編了。每天吃完晚飯,大家就坐在院內(nèi)邊聊天兒邊干活兒,繞線的、編織的、定型的,各司其職,忙活一天也掙不了幾角錢,驗收還很嚴格,尺寸大小網(wǎng)眼是否均勻、有幾個接頭都要檢查,不合格就要減錢。街坊王家的小孩編得手都變形了,那時掙點錢真不容易。
帶煤球、劈柴上學
學校經(jīng)費緊張時,冬季無錢買煤取暖。
每天每個學生要從家中帶煤球三四個、劈柴一兩塊供全天取暖。
(摘自《我的上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