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香港回歸萬人合唱的歌聲在外灘響起,一位上海市民突然發(fā)現歌詞里的“東方之珠”原來并不是自己 直以為的上海。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出讓上海和香港這兩座太平洋西岸城市一百多年來的此消彼長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幾乎所有的上海人都承認當下的差距,但他們也不愿忘記歷史,“你要知道,以前上海是中國最富的城市,比香港大得多”,這個市民的說出了很多人內心的復雜感受。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超越東京,是太平洋西岸最重要的金融和商貿中心,但建國之后,很長時間里上海都被定位為一個以工業(yè)制造為主的城市。
1992年浦東開放后,這座上千萬人口的城市達到了每年14%的GDP增長。作為現代國際化城市象征的高速公路、立交橋、寫字樓,以及大劇院、博物館等多項建筑拔地而起——上海幾乎希望一夜之間恢復昔日榮耀。
當然,其中最重要的仍是重塑亞洲金融中心的聲望。幾年前才擺脫殘破景象的陸家嘴已經夢想成為東方的華爾街。就在香港回歸的當月,擁有亞洲最大交易廳的上海證券大廈開門營業(yè),相隔不遠,投資10億美元、立志成為“世界第一高樓”的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計劃破土動工。
不過,硬件設施只是金融復興計劃中最容易實現的部分,完善一個金融交易體系明顯要花費長得多的時間。
這迫使上海的金融家制定出激進計劃。1994年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長毛應梁提出,上海要在兩三年內超越香港的證券市場,并在2010年趕上紐約、倫敦和東京,成為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具體措施包括開辦黃金交易所和離岸金融中心,推出金融期貨以及將四大國有銀行總部遷往上海。
但一些觀察家對此時間表表示懷疑,在他們看來,那些作為成熟金融市場的根基——健全的法規(guī)、廣泛的股權交易、人民幣的自由兌換還不具備現實操作性,而沒有這些,外國投資者只能找到有限的套利機會。
時任上海市長徐匡迪將上海成為亞太金融商貿中心的時間后推到2050年,但他的信心與一位普通上海市民的自信別無二致,“需要很長時間,但我們一定會再成為亞洲最富的城市”,那位市民說。
后續(xù):一定程度上,今天的上海已經大大縮小了和香港的落差,回歸不久后爆發(fā)的亞洲金融危機重挫了香港經濟,使大量市民的房地產從天價資產變?yōu)樘靸r負債。而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深入,香港作為中國聯(lián)通世界窗口的作用也相對弱化。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簽署,內地經濟發(fā)展成為香港復蘇的主要催化劑。不過,今天的上海某種程度上似乎在重復香港10年前的景象,2003以后上海房價的飛速上漲成為了中國房地產泡沫最主要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