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上,主人一陣寒喧,在座的啊,我們今后都是朋友啦!接著,站起來介紹,某某在某部門工作,今后你們遇到某問題可以找他,一個接一個。對于“朋友的用處”,就像探金礦,一點微弱的光芒也不肯放過。甚至說到水電工時,還有這樣的說法,今后你們家水電壞了,可以找他。
朋友在學校,孩子上學就方便了:朋友在醫(yī)院,家人生病就方便了,朋友在派出所,是不是犯罪就方便了?
惡俗!不能原諒的惡俗。也許我抱殘守缺,理解狹隘。我覺得,朋友之間,彼此幫忙,并非不可以。這就像一個人流淚要用手帕,但你不能為了將來的某一場大哭,專門去買一塊手帕。朋友的幫忙是隨機性的,并非蓄謀已久,并非懷有初衷。
記得培根的一段話:友誼的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傾訴,是心靈最深處的需要,找一個愿意分擔和傾聽的人,這個人就被稱作“朋友”。他讓你的快樂增值,逼著你的憂傷去逃亡。
人這一生,確實需要幾個非功利性朋友,來愉悅身心,延年益壽。所謂“非功利性朋友”,簡單的定義是——別無圖謀,唯心靈相契。這種友誼的性質(zhì),感性一點說,就是不拿友誼做繩索,去套別人脖子,供自己駕馭。
世俗的友誼瞬間生生死死。“一次性的使用”,促其早殤。幫忙是否盡心,是否盡力,往往在彼此的猜疑中:更有不成功的結(jié)果,種下怨懟的種子。因為,相對于“非功利性朋友”而言,“功利性朋友”的作用在于“用”,倘若“無用”,或者“不被用”,當即化神奇為腐朽。
不久前,一位兒時朋友打來電話,一直跟我談餐巾紙和垃圾袋。我說,我對此兩項都無研究。他說不是讓你去研究,是讓你去推銷。幾十年未聯(lián)系,就不能說點別的?我岔開話題。但他對一切了無興趣,繞來繞去,終歸兩大主題。只好實言相告,他大失所望。
沉默了一會兒,最后徹底攤牌“那你到底能干什么?”一句沉痛的追問,直逼“朋友的用處”。
放下電話,我真的很難過?;貞涍^去,我常常想起他,想起那遙遠的純真。現(xiàn)在,一個短短的電話,我們的友誼像曇花一樣凋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