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散步,這不只是我從小隨父母養(yǎng)成的一種習慣,也更有那揮之不去的情結。我和妻子喜結良緣,紅娘就是我們居住地周邊的馬路。
我們倆雖不是近鄰,但卻分住在馬路的兩側,隔街相望。十多年前,我還是一個單身的帥哥,幾乎每天晚飯后都要去馬路邊遛彎,一是為了松松一天勞累的筋骨,二是為了捕獲我心儀的“獵物”。我那口子在未成孩子他媽前,還算有模有樣,小有姿色。為了提高“回頭率”,也常常在晚間到馬路上招搖過市。我們倆常相向而行,一來二去,心有靈犀地就對上了“眼”,從相識到相知,又發(fā)展到相戀相愛,最終成了一家子。
我還記得小時候,我們的父母親晚飯后也習慣性地“壓馬路”,母親緊抓著我妹妹,父親則牽著我的小手。我們和伙伴們玩耍,大人們則和鄰居們聊天,這就是那個年代大城市里天倫之樂的一個寫照!
本來,散步是城市居民一種無需任何成本的需求,但遺憾的是如今它對我們來說,卻變得“寸步難行”了。昔日散步的馬路、人行道承載了越來越多的職能,已不堪重負。記得加拿大有位女學者,在她享譽世界的那本《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專著里,曾指出:街道和人行道是一個城市最重要的器官,必須具有三種用途,其中之一就是要方便居民的散步和交際。城市的馬路,是由人行道和車行道構成,是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間。一個人能否自由地在馬路邊、人行道上行走,應該是城市文明質量的重要標志。由此推論下去,是不是可以說,今天城市建設雖在大踏步地前進,而城市文明卻在某些方面不斷地滑坡,這并非夸大其詞吧!
以我們居住地四周為例:前些年馬路雖不那么寬敞,違章建筑的小木屋也到處都是,但來往車輛不多,環(huán)境還算清凈,散步也大多在馬路邊上。這些年先后分批撤除了違章建筑,馬路也拓寬了,還鋪設了人行道,即使三人并排走也綽綽有余。今非昔比,感覺真是好極了!但這種興奮沒維持幾天。
先說馬路,它應該是車行人過的通道,而如今已成了名副其實的停車場了。買車越來越成為大城市人消費的時尚,尤其是工薪階層都想圓這個夢。我們家左鄰右舍都擁有自己的私家車,上下班全都以車代步了。機動車的數量呼呼地猛增,但車行的馬路并不見增多,特別是車位更為奇缺。畢竟它不是自行車,可以搬到家里存放,唯一的辦法是向馬路上發(fā)展。
起初,車只是占據了馬路一側,行車、走路、散步也無大礙。沒多久,另一側也被車占滿了,原來還算寬綽的馬路成了“羊腸小道”,只能允許一輛車通行。有一天我和愛人興之所致,從我們小區(qū)門口起一直到雙秀公園,這不到300米的路段,對停放在馬路上的車輛數了一數,真是壯觀,足足有200多輛。
車子停多了,一到上下班高峰,機動車互相搶道,三輪車、平板車、自行車也夾雜其間,形成了上下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交錯的局面。有好多次,行人的我被堵在里面動彈不得,最終還是報了警,來了交警疏通了20分鐘方恢復常態(tài)。這種堵塞天天如此,真是苦不堪言。
散步,大都是在傍晚下班之后,此時的車輛并未減少太多,你已不可能到馬路邊去散步了,誰也不想找死不想活了,而人行道又是另一種景象。如果說小商小販白天在城管這只“貓”的監(jiān)管下有所顧忌,那到了傍晚,這些善打游擊的“鼠”輩就傾巢而出,人行道則成了他們的天下,攤位遍地都是。賣桃的、賣西瓜的以及賣菜的,叫賣聲此起彼伏;各種燒烤,什么羊肉串、烤牛排、烘雞腿,刺鼻的煙霧在空氣中彌漫;還有推銷盜版的圖書、光盤以及測字算命的應有盡有,他們毫不留情地蠶食了人行道的一半。不用說悠閑地散布,就是你想“從這頭走到那頭”,也得躲閃或是跳躍著前行。面對噪音、污染你還有興致去散步嗎?對某些地區(qū)來說,散步已成為一種奢望!一個城市只有林立的高樓,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寬闊的大馬路,聳立的立交橋是不夠的。公園雖好,但分布不均,數量不足,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說,居住地的馬路邊,人行道才是他們的日常生活的首選之地,這才是人性化的體現(xiàn)。何時讓它真正還給平民百姓,重新恢復散步的樂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