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城,古為九州之豫,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項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項城歷史文化遺產(chǎn)璀璨奪目,蔚為大觀,繁若群星。
據(jù)考古已發(fā)現(xiàn)的資料,在項城境內(nèi)有人類活動的記載,可以向上追溯到公元六千多年。屬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后高老家古遺址,是我市最早的人類聚落遺址。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2300年屬龍山文化的古遺址,有十余處。如高寺鎮(zhèn)的高寺遺址,新橋鎮(zhèn)的朱大莊附近的駱駝嶺遺址,南頓鎮(zhèn)的南頓故城遺址,孫店鎮(zhèn)的孫店遺址、毛冢遺址,李寨鎮(zhèn)的小住莊遺址,付集鎮(zhèn)的劉冢遺址等。這些古遺址多分布在汾河、泥河、虹河、沙河沿岸。在早期龍山文化遺址中骨頭冢又是更具特色。
周武王克商之后,在長安建立了西周王朝。周武王為了鞏固皇室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懾服商朝的舊部落,分封天下諸侯,百里為王。按侯、南、公、伯、子五等爵位,把自己的姬姓子孫和異姓功臣到各地分封建國,以繁衍周室。公元前11世紀末,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舉兵南征虎方(商朝部落)之后,曾沿漢水北岸分封許多同行諸侯,這便是歷史上的“漢陽諸姬”。大約是公元前1005年前后,居住在項城境內(nèi)的南頓這方土地上的商朝舊民族也被周成王舉兵懾服。周成王舉兵懾服這里的商朝舊民族后,便將周室的一名子爵的姬姓子孫與這里封幫建國,這就是文獻記載的頓子國。
今距項城南頓之西北不遠商水平店的李崗村周圍,乃是當時周王室分封的頓子國都邑舊址。
頓子國東近項城,西鄰胡國、北枕陳國。在春秋五霸爭雄、以強凌弱的年代,陳國常常對頓虎視眈眈,舉兵蠶食。公元前637年,陳國對頓大兵壓境,頓子國君逃到長江中游的楚國去求救。
楚國是一個芋姓諸侯的子國,原住淮水下游,因追隨武庚叛周失敗,憑著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生聚教訓,蠶食周圍小國而不斷發(fā)展,后移都長江中游的江凌,同周王敵對。周昭王曾伐楚慘敗,是以楚威大振,雄居南天。此時遇難的頓子國君不得不流亡國外。公元637年,頓子國君背靠楚國大樹,另改門庭。楚國接受了頓子國君的救援,派一名楚國強將舉兵中原,討伐陳國。駐扎在頓子國的陳國兵馬不堪一擊,速速從頓子國收兵回營,撤回老家。頓子國國君在楚國強兵悍將護衛(wèi)下,帶領(lǐng)國家“首腦機關(guān)”移遷國都,在今日項城的南頓。這是歷史南頓名稱的由來。位于項城市西八華俗稱的“鬼修城”,就是當年頓子國南遷的都邑。這里現(xiàn)在近200米長的故城垣,雖經(jīng)2600年的人世滄桑、風剝雨抽、自然風化,一看便知這就是當年南頓國君的“中央首腦”舊址。
春秋時代的南頓,地處穎水(沙河)南岸,谷水環(huán)城。這里有百里沃野以利農(nóng)業(yè)發(fā)展,水利優(yōu)勢以利灌木之便。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不僅能以農(nóng)業(yè)發(fā)展富國強民,地勢上更能防御外來入侵。在以強凌弱的年代,諸侯爭霸稱雄,遷都后的南頓僅存了140年。公元前496年被楚所滅。
頓子國自遷都南頓后,基本上成了楚國的附庸,既靠楚國保護,又聽從楚國的驅(qū)使,很多文獻都有記載:《春秋》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南、頓子、沈子、胡子、淮夷征伐”。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冬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沈子、徐人、越人征伐”。連年卷入大國之間的爭霸和復仇戰(zhàn)爭,像頓子這般小國,不僅被拖垮,而且更深受其害,《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秋七月,戌辰,吳敗頓,胡、沈、蔡、陳、徐、之師與雞父”。(雞父屬楚地)這場失敗正是因為楚之邑從諸國與楚國貌合神離,同德而不同心。所以,頓子開始“外交政策”的轉(zhuǎn)向,聯(lián)近避遠。公元前506年頓子國參與盟約晉侯,宋公、蔡侯、衛(wèi)侯、鄭伯、許男、曹伯在昭凌發(fā)布侵楚的“聯(lián)合聲明”。頓子的外交轉(zhuǎn)向反楚之策,使楚國驚詫,隨生滅頓之心。真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公元前496年,楚軍浩蕩,揮師中原,以“頓子欲事晉,背楚而絕陳好”為由剿滅頓子。自此,頓子國結(jié)束了自己的歷史。
頓子國滅亡后,頓室被楚軍洗劫一空,頓人淪為楚奴,遺留后世于項城的南頓故城殘垣這一文明歷史的見證。
南頓故城遺址,1986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歷史文化遺產(chǎn),展示了項城人的歷史文明和創(chuàng)造。
這是項城人歷史文明的見證。
這是項城人民的驕傲!
(作者單位:河南省項城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