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翹首以待的北京地鐵5號線終于開通了。特別讓我興奮的是離我們家不到80米就有一站,乘地鐵半小時就到了單位。每天上下班來來往往,我再不用受那換乘的大罪了。尤其是早晨,可以在床上多睡上半個小時,早晨的覺金不換,這感覺真爽極了!
不怕你笑話,過去也乘坐地鐵,好幾次遇上“內急”,東尋西覓地找方便的地方,但許多站沒有廁所,有時真鬧得狼狽不堪。因此,這次乘5號線,在享受其樂的同時還特別關注這站內有沒有廁所。令人驚喜的是站內不僅有廁所,還是星級標準的:地面潔凈,照明光亮,還采用紅外線沖水,幾乎沒一點異味。據(jù)說在全線23個站內都配置有廁所,這可為千千萬萬乘客辦了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說到這兒,不禁想起在2004年年底,那位號稱“訴訟狂人”的政法大學研究生郝勁松,他以北京地鐵復八線是公共交通工具,是公共場所,沒有事先想到公眾的需求未設置公共廁所為由,告了地鐵公司,打的那場引人矚目的官司。
其實,何止是北京地鐵的復八線如此,在廣州地鐵有62個站,只有6個高架站有公廁;在上海地鐵各個站點都沒有公廁,只臨時配置了流動廁所;在南京地鐵有16個站,也只有7個站有公廁……可見地鐵在建設時,設計者就沒有考慮乘客的需要,公廁嚴重缺少是一個共性的現(xiàn)象。
我國內地現(xiàn)有10個城市擁有地鐵,每天的乘客容量超過700萬人次,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群體啊!人吃五谷雜糧,誰也難免會在乘地鐵期間不會有“內急”之憂,一旦找不到方便的場所是十分難堪的??磥?,地鐵站內有沒有廁所還真不是一件小事!
遺憾的是,多年以來乘地鐵的人川流不息,對此往往只有抱怨和牢騷,唯有郝勁松敢于打這場只想“返還5角錢如廁費”的官司,更遺憾的是這場官司以終審敗訴而告終。不過,正像有一位評論家指出的,這場官司沒有白打,因為它給人留下一個難得的啟示:“公共服務”,決不是一件小事,我們應增強“公共”意識。雖然如今北京地鐵5號線配置公共廁所跟郝勁松的那場官司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但有關部門在辦事時,以人為本,以“公共服務”為先的意識值得大大稱道,無疑這是一大進步。
也許由于好奇,前幾天我乘地鐵時又去“光顧”一下廁所。就在我邁步出門時,一位小伙子一陣風似地跑了進來,邊上廁所邊隨口將口香糖吐在地上。我雖然對口香糖沒有惡感,但對它的危害還是略知一二的。記憶猶新的是去年國慶節(jié)期間,在天安門廣場清理垃圾時,口香糖竟有60多萬塊,這可是從每位游人的嘴里一口口吐出來的。吐出來很容易,但清理可費勁了,由于它黏性大,往往要蹲在地上用小刀去鏟,前后竟花了3天時間,這可能是那些隨口吐出口香糖的游客們始料不及的。
此事一經披露,在社會上引起很大震動,公共場所的文明更成為眾議的熱門話題。因此,那天在廁所一見此事,我就下意識地冒出一句:“這太不文明了!”沒想到我的話音剛落,小伙子就狠狠地瞪了我一眼,還說:“老兄,這是公共場所,不是你家,你管不著!”說完像一只斗勝的公雞似的昂著頭揚長而去。小伙子的智商不低,知道公廁是公共場所,但他卻忘了在公共場所更應注意公共道德。
此事雖已過去多日,但小伙子那不文明的行為卻揮之不去。因為類似缺少公德的事并非個例,環(huán)顧社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些現(xiàn)象實在是太多了——有的人在車站候車室,視“禁止吸煙”的警示牌而不顧,隨意吞云吐霧;有的人漫步在優(yōu)美的公園,身邊四周就有垃圾箱,仍隨手丟棄果皮紙屑;還有的人在劇場里旁若無人地大聲喧嘩……車站、公園、劇場都是帶“公”字的公共場所,他們身在公共場所,但欠缺的卻是“公共意識”,這實在是太不協(xié)調了。
作為城市的居民,我們生活在城里,每天都要涉及各類公共場所,但不少人對公共的概念卻很模糊甚至漠視。什么是“公共”,按辭典的釋義是:“屬于社會的”“公有公用”的。據(jù)學者考證,“公共”的概念是在城市形成后才有的,這是城市社會和小農社會最大的區(qū)別。城市是人群聚居之所,公共場所是市民活動的區(qū)域,而公共場所的設施又是公有的資源,是供全民共享的。我們在“共享”的同時也應該去“共建”,這才是應有的態(tài)度。
城市是文明的產物,作為城市的主人是不是應該從一點一滴去踐行精神文明呢?“公共至上,文明為先”,把這八字作為座右銘不為過吧!